JustRiteCafé,1973黑白攝影的黃金時代
在現如今的各種App濾鏡裡,你能将照片的顔色玩出九九八十一種不同的花樣。很難想象,直至20世紀70年代,這還是一個黑白攝影占絕對主流的世界。
1967年,當28歲的威廉·艾格斯頓(WilliamEggleston)隻身一人來到紐約,看到的就是這樣的景象。那時他剛剛接觸彩色攝影,卻發現在紐約這樣的藝術中心,黑白攝影才是各大攝影展覽的主角。這一方面是因為早期制作彩色照片的費用昂貴、工藝複雜,隻有在商業攝影和電影中才會使用;另一方面是因為攝影師和批評家們習慣了黑白攝影簡潔有力的表達,認為彩色攝影十分膚淺。著名攝影師沃克·埃文斯(WalkerEvans)就曾公開表示,“彩色攝影是粗俗的”。
這引發了艾格斯頓的思考,這次紐約之行讓他結識了當時早已因黑白攝影作品而聲名鵲起的加裡·威諾格蘭德(GarryWinogrand)、黛安·阿勃斯(DianeArbus)等人,也讓他認識到彩色攝影的窘境。沒有人想到,9年後這個年輕的南部小夥子會在MoMA舉辦個展,更是徹底改變了彩色攝影在攝影史中的命運。Greenwood,Mississippi,1973
1976年“PhotographsbyWilliamEggleston”展覽現場©MoMA伴随着質疑的彩色攝影革命
兩年後,艾格斯頓帶着他的新作回到紐約,機緣巧合下,他結識了當時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的攝影部主任約翰·薩考夫斯基(JohnSzarkowski)。薩考夫斯基看着他的彩色攝影作品,感覺到了一些不一樣的東西。他說服MoMA買下了一張艾格斯頓的照片,并與他保持聯系。直到1976年,他告訴艾格斯頓,他的作品已經足夠成熟到在MoMA舉辦個展了。
于是,當時規模最大的彩色攝影展橫空出世,這無疑為攝影界抛下一枚重磅炸彈,一時之間衆議紛紛。與此同時,這場展覽也伴随着許多質疑的聲音。美國著名攝影師和批評家安塞爾·亞當斯(AnselAdams)對着埃格爾斯頓的其中一幅作品“紅色天花闆”不屑地說道:“拍不好,就把畫面弄成紅色的。”
那麼,艾格斯頓的作品真的如同批評家們所說的那樣不堪嗎?那又為何能吸引MoMA攝影部主任的注意呢?與當時流行的紀實風格不同,空曠的牆壁,路上的廣告牌,家中的餐桌,任何生活中的瑣碎細節都能成為艾格斯頓拍攝的題材。與此前的彩色攝影不同,他的作品在充滿趣味的同時,又能讓人回味無窮,表現着美國南方中産階級生活中沉悶乏味的疏離感。
半世紀之後的複興浪潮
在MoMA的艾格斯頓個展之後,彩色攝影在幾年内迅速發展,甚至大有趕超黑白攝影的趨勢,而埃格爾斯頓開創的“新彩色攝影”也影響了包括史蒂芬·肖爾(StephenShore)和格利高裡·克魯德遜(GregoryCrewdson)在内的一大批攝影家。
去年秋天,MoMA也重磅推出了史蒂芬·肖爾的首個大型回顧展,彙集了他五十年間拍攝的590幅作品。其中包含着大量彩色攝影作品和許多珍貴的手稿,從中我們能夠明顯看到肖爾與艾格斯頓風格的交織。時隔半世紀,這場展覽是否也意味着彩色攝影的複興浪潮呢?展期将至今年5月28日,如果最近有出行計劃,不如親身去感受一下吧。
威廉·艾格斯頓WilliamEggleston
1939年出生在美國田納西州的孟菲斯,被譽為“現代彩色攝影之父”。
史蒂芬·肖爾StephenShore2017.11.19–2018.5.28
展覽時間展覽地點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