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鏡頭下的神秘東方 STEVE MCCURRY

鏡頭下的神秘東方 STEVE MCCURRY

時間:2024-10-30 10:21:44

他的一生創作出無數的經典作品,往返于戰火紛飛的地方,冒着生命危險為我們記錄下因戰争流離失所的難民的現狀。深入東南亞,用獨特視角诠釋一個不一樣的神秘東方。

阿富汗少女,1984年“我的生命是以想不斷到處逛逛看看的急迫感所形成,而相機就是我的護照。”

——史蒂夫·麥凱瑞SteveMcCurry

因阿富汗少女聞名全球

如果說當代最著名的紀實人像大師,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史蒂夫·麥凱瑞。他1950年4月23日生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州,1974年畢業于賓夕法尼亞州州立大學,取得攝影及曆史學學士學位。1986年加入瑪格南圖片社,1980年開始為美國《國家地理》雜志拍攝專題照片。很多人了解他或許都始于這張照片——《阿富汗少女》(右圖),麥凱瑞憑借這張照片獲得了當年的“羅伯特·卡帕最佳攝影金獎”,一夜之間聞名全球。同時,這幅作品也成為了《國家地理》最具辨識度的封面。

探尋印度

三十多年前,史蒂夫·麥凱瑞到達印度,以一身當地人的裝束作為僞裝,将成捆的膠卷縫進衣服裡。從巴基斯坦邊境進入阿富汗,開始了他作為攝影記者的職業生涯。從兩伊戰争(伊朗-伊拉克)到海灣戰争,再到貝魯特、柬埔寨、菲律賓等地的沖突及災害,甚至還有“9·11”恐怖襲擊,麥凱瑞記錄了世界上大大小小許多戰亂。他關注的不僅僅是激烈的戰争場面以及被戰火毀壞的家園,更多的是身處戰争中的人們。這些面孔所透露出的恐懼、迷茫、悲傷,比戰争場面更能刺痛群衆的内心。

幾十年來,麥凱瑞的創作中心一直是人物肖像的拍攝。因此,如何破除語言與文化的障礙和那些被拍攝者溝通成為了關鍵。而印度作為麥凱瑞年輕時第一個前往的國家,在之後的歲月裡他又曾多次再訪。他被那裡豐富的文化和傳統深深吸引。

“第一次去是在1978年,那時我見證了印度經濟和社會的變革。你幾乎不能找到第二個與之相似的國家,有着這樣豐富多樣的地理和文化,同時又充斥着混亂與困惑。就像很多其他地區一樣,科技的進步和互聯網的使用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着印度。”麥凱瑞說,“當我最初與潛在的被拍者有互動的時候,我永遠都是試着給他們一個友好的微笑,并且給予足夠的尊重。大部分人是同意被拍攝的。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如何與一個語言不通的人去溝通當時的具體情況,以及你們雙方之間微妙的關系。”在這些作品中,我們通過色彩缤紛的圖像可以發現印度社會獨特的民俗文化。穿着新大衣的女孩,2001年

帶着裘皮帽的男人,1999年

換車胎的小販,2002年動人的東方面孔

而在他的新書《看東方》中,麥凱瑞說:“我被那千年古廟、宗教儀式和傳統節日上的鮮豔色彩、彌漫在空氣中的濃烈香料氣味和一個地區中幾世紀未變的厚重曆史感吸引着,才一次次地回到南亞和東南亞來。”他喜歡在真實環境裡拍攝紀實肖像。他說:“為了拍一張新的人像,我總是在尋求那些轉瞬即逝、不被人留意的片刻,試圖記錄下那些刻在人們臉上的不會被歲月消磨的故事。在南亞和東南亞,被這樣記錄下的故事和生活之多,令人震驚。”

新書中收錄了不同年齡段的人的肖像,從呱呱墜地的嬰兒,到耄耋之年的老人。照片展現了被攝者十分豐富的表情和他們背後的很多故事——這些人裡有好奇睜大眼睛的小學生,也有嚴肅又驕傲的藏地僧人,有一臉平靜和諧的老牧羊人,也有阿富汗煤礦工人被熏得黝黑的臉龐。這些照片組合在一起,總體上刻畫了南亞和東南亞多種多樣的民族。這些不同的面孔也诠釋了這片被困苦、貧窮和艱難的生活條件所困擾,卻又時常快樂、熱情和美麗的地區。

麥凱瑞大部分照片如同陌生人一樣,是一閃而過的面孔,下一秒你已經忘記了他們的樣子。有些照片像你認識的人一樣,在街上碰到會禮貌的打個招呼,接着錯身而過各走各路。它像是一扇門,通向麥凱瑞遇到過的那些人們生活和他們賴以生存的遠方的土地。

史蒂夫·麥凱瑞STEVEMCCURRY

生于1950年,1974年畢業于賓夕法尼亞州州立大學。1979年獲“羅伯特.卡帕最佳海外攝影金牌獎”,1980年開始為美國《國家地理》雜志拍攝專題照片,1986年加入瑪格南圖片社。

《看東方》LOOKINGEAST

本書精選了57幅史蒂夫·麥凱瑞在旅途中為孩子、僧人、朝聖者和漂泊者拍攝的經典肖像,這些作品中有一部分之前從未出版,中文版現已由後浪丨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引進出版。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