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納一直被神秘唯美的東方景緻所吸引,他尤其鐘愛中國的黃山,2007至2017年的十年間,他曾先後四次去往黃山拍攝,雲霧缭繞的黃山在他的黑白鏡頭下透露着水墨畫一般的意境,神秘而富有詩意。今年3月,他在泰吉軒舉辦了個展“墨意空山”,帶來了他2017年在黃山拍攝的新作。
Q&A你的許多作品都是在黃山拍攝的,為什麼你會如此鐘愛黃山?
邁克爾·肯納:曆史上,許多人慕名而來,通過繪畫、攝影、文學等各種方式描繪他們心目中的黃山。它壯闊的景色和悠久的曆史不僅被中國人所熟知,更是蜚聲海外——對于我這個西方人來說,它無疑是很有吸引力的。我想沿着藝術家和詩人的足迹,探尋他們在黃山的所見所感,并親自體驗這個傳說中神奇的地方。黃山,study1,中國安徽,2008這次展覽的主題是“墨意空山”(InkArtisticConceptionofInvisibleMountain),為什麼起這個名字?我們要如何理解“空(Invisible)山”的含義?
邁克爾·肯納:我常說,在我的作品裡更希望表達一種真實情境以外的暗示和聯想。如果用文學來比喻,我的攝影就如同一首可視化的詩,而并非一篇情節詳實的長篇小說。我成長在一個傳統的天主教家庭裡,我的信仰告訴我,雖然上帝看不見也摸不着,但他始終與我們同在。這種觀念深深地影響着我,所以在我拍攝時,無論鏡頭前面是什麼,我都試圖尋找那些具象之外無形或不可見的東西。
一個很好的例子是《黃山,Study1》這幅作品(上圖)。與大部分山區一樣,黃山的天氣也十分多變。拍攝這幅作品的那天,雨不停地下了好幾個小時,黃山上完全被雲所籠罩,無論走到哪裡,我能看到的都隻是一層灰色的霧氣。山上既寒冷又潮濕,裝着相機的背包也濕透了,我幾乎看不清路,更别提拍到什麼照片了。一無所獲的失望席卷了我,但我仍然堅持繼續向前走去,期待着奇迹的發生。
幸運往往眷顧耐心的攝影師,忽然間,雲霧緩緩散去,山麓間露出了令人震撼的景色,至今仍令我記憶猶新。我趕緊拿出相機拍了幾分鐘,但不久之後我的膠卷就用完了。就在我換膠卷的幾分鐘之間,黃山再一次籠罩在雲霧之中,眼前的美景消失了,就像從沒出現過一樣。
在照片中,雖然已經看不見雲霧背後的風景,但那壯闊的景色又确實存在過,我知道它就在那兒。我總是相信,我們能感知到的要遠遠超過我們所能看到的,這次經曆再次向我證明了這一點。
黃山,study53,中國安徽,2017
2017年,邁克爾·肯納在黃山拍攝在2007年-2017年間,你曾先後四次前往黃山拍攝,這四次的感受有何不同?
邁克爾·肯納:我第一次去黃山是在2007年的冬天,那時的黃山周圍還沒有太多燈光,夜幕降臨之後,在山頂能看到浩瀚的星空和清澈的銀河。早上太陽升起的時候,我聽見山谷中傳來人們高喊的聲音,一切都是新奇而有趣的。
我第二次來到黃山時遊客很少,大概他們都有先見之明看了天氣預報。果不其然,上山不久就下起了雨,濃密的雲霧籠罩了山峰,寒冷的天氣讓潮濕的路面迅速結冰,簡直寸步難行。我對這些棘手的狀況始料未及,在前期準備極不充分的情況下隻好盡我所能去拍攝。但不得不承認,這一次我是心懷遺憾離開的,我覺得還有許多想拍的東西沒有拍到。不充分的情況下隻好盡我所能去拍攝。但不得不承認,這一次我是心懷遺憾離開的,我覺得還有許多想拍的東西沒有拍到。黃山,study54,中國安徽,2017又過了一年,我再次造訪黃山,在第一縷陽光從地平線升起之時爬上了蓮花峰,看到了一片無比壯觀的雲海。那一刻,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清楚地認識到,我在黃山度過的所有時光都那麼珍貴。最初,我隻是作為一個好奇的遊客和攝影師接近黃山,漸漸地我意識到,現在的我更像一個謙卑的朝聖者,滿懷着對這個不可思議之地的尊崇和敬畏。
2017年3月,再次登上這片土地已是七年之後。看上去黃山沒有什麼變化,但當我走在前三次走過的那條小路上,我發現我再也無法拍出和以前一模一樣的照片了,因為黃山與我們一樣,都無時無刻不在變化當中,唯一不變的是它依舊是那樣的美麗耀眼。我十分期待在不久的将來能見到更多不一樣的黃山。
黃山,study58,中國安徽,2017
本次展覽邁克爾·肯納也帶來了他最新的攝影集,涵蓋了他十年間在黃山拍攝的60幅作品常有人評價你的作品像水墨畫一樣優美,你本人對中國傳統書法繪畫也有所涉獵,你認為這對你的攝影創作有何影響?
邁克爾·肯納:毫無疑問,我受到了中國傳統水墨畫的影響。在中國畫中往往有大片的留白,在我的攝影作品中也是如此,這些留白給了我們充足的想象空間。而對于書法,由于我不懂漢字,它們在我眼裡更像是一些抽象的圖形,充滿了神秘感和美感,這與我在攝影中追求的那種極簡的質感也有相同之處。就像我在前幾個問題中提及的,我喜歡在作品中表達一種詩意和暗示,而并非百科全書式還原現實場景。
邁克爾·肯納MichaelKenna
英國著名風光攝影師,1953年出生于英格蘭北部的小郡蘭開夏。其作品無數次在世界範圍内展出,照片被全球40多個知名的美術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