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解讀當下年輕人追劇“新姿勢”,3月末開始,《綜藝報》對16-35歲受衆進行了“年輕人如何追劇”的相關調查。截至4月19日,共搜集有效問卷一千餘份。此外,記者又走訪了10名年齡在16-35歲的劇集受衆,并結合愛奇藝、優酷、樂視、芒果TV、B站5家網站及新浪微博、百度沸點搜索等平台的2016全年及2017年一季度劇目TOP10的相關數據,勾勒出當下受年輕人喜愛的劇集素描圖。
移動互聯網改變收看方式好劇被埋沒的幾率減少
在“主要通過何種渠道觀劇”一題中,選擇通過手機、Ipad等下載APP觀看的年輕受衆(45.87%)以微弱優勢超過選擇通過視頻網站觀看的受衆(45.7%),遠超過選擇通過電視觀看的受衆(8.43%)。表1中所列視頻平台都有各自APP,由此可見,視頻網站及APP是年輕受衆觀劇的主要渠道。而通過APP觀劇有望在未來成為受衆最主要的觀看渠道。随着新技術的更新換代,移動互聯時代來臨,受衆利用大段時間“觀劇”的行為如今可以随時随處發生,碎片化時間得到了充分利用。同時伴随社交媒體的普及化,68.83%的受訪者表示,“看到一部好作品會在朋友圈、微博等渠道分享”。好劇“刷屏”現象頻現,分享和二次創作讓作品屢屢曝光,形成二輪、三輪的觀劇熱潮,以2017年一季度網絡平台劇目點擊量TOP10為例,《三生三世十裡桃花》在視頻平台愛奇藝、優酷和樂視分别位列第一、第一和第二,而在社交平台新浪搜索排名中同樣位于首位。在這個人人充當“義務宣傳員”的網絡時代,優秀作品被埋沒的機會大大減少。
不過,除了少有的幾部“爆款”能夠引發當下“追劇”熱潮外,86.18%的受訪者都表示,會選擇“囤積起來幾天内看完”。一位來自北京郵電大學的85後研究生表示,自己和身邊的朋友沒有耐心追劇,一般都是等電視台全部演完之後再從視頻網站上看。不過,這種方式也并非絕對,“主要還是看作品,比如現在刷爆朋友圈的反腐題材劇《人民的名義》,我每天都會準時守在電視前(編者注:該劇在衛視播完後,當天24點于網絡平台播放)”。
“受歡迎劇集”畫像從統計結果來看,集數較短、多線叙事的懸疑現代劇更受歡迎。選擇現代劇的受衆占比49.6%,相較古裝正劇(33.3%)和其他古裝劇(17.1%)有明顯優勢。例如,優酷點擊量排名前十的作品中,現代劇比例達70%。橫向對比來看,各大平台排名第一的劇集除樂視視頻外,其餘皆為現代劇。
對于“看劇的目的”,選擇“消遣、娛樂、放松”的選項占比94.31%。結合“2016年部分網絡平台劇目點擊/搜索量TOP10”數據,除《麻雀》《老九門》《他來了,請閉眼》《餘罪》4部被廣大觀衆大呼燒腦的作品外,其餘30部作品都較為輕松,這從另一層面驗證了年輕受衆觀劇時“娛樂放松”的需求。
具體類别中,青少、革命、勵志以及懸疑、偵破題材都各有擁趸。相對而言,懸疑、偵破等劇集内容更受青睐,這一比例達43.92%,超過很多人認為年輕人最喜歡小人物的勵志成長故事、玄幻劇、瑪麗蘇劇等的固有印象。年輕受衆看劇的目的是輕松、娛樂,但懸疑類題材更受追捧,看似矛盾,實則不然。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盧蓉對此的解釋是,這也很合理,因為年輕人都是“既要娛樂,又要有營養”。
與2015年點擊量位于前十的劇目相比,2016年,懸疑類題材作品從數量和受關注度上都明顯增長。從“2015年劇目點擊量TOP10”的數據來看,僅《僞裝者》屬于懸疑類型。到了2016年,該類型劇目達到5部(《麻雀》《老九門》《他來了,請閉眼》《餘罪》《尋找愛的冒險》)。其中《麻雀》和《老九門》分列2016年新浪微博和百度沸點搜索第三位。
集數方面,短劇集更受青睐,選擇30集以内的受衆占比75.77%,遠高于選擇31-50集(20.2%)和51集以上(4.03%)的受衆。在2016年劇目TOP10中,除去重複的劇目外,共有34部作品上榜。有18部劇目集數在31-50範圍内,比例超過一半。30集以内有9部,51集以上有7部。在此方面年輕受衆的“理想”與現實出現差異或有對全劇質量容忍度的考量。
叙事方式方面,多線、多視角叙事更受歡迎,占比達72.28%。相較單一叙事,多線叙事在劇集情節方面更能增加受衆黏性。同時,較電影而言,時長更長的劇集為多線叙事的實現提供了客觀條件。
年輕受衆選劇更具主動性在“選片參考”調查中,50.35%的受衆選擇“根據自己的喜好”,這一比例比位列第2的“親友推薦”(25.17%)多出一倍。至于IMDb、豆瓣等的評分影響出乎意料,隻占24.48%。由此可見,年輕受衆在觀劇選擇方面更具主動性。
國外劇目方面,從統計結果來看,美劇以絕對優勢拔得頭籌。具體為,美劇(37.36%)>韓劇(24.01%)>英劇(17.13%)>日劇(14.88%),美劇的受喜愛程度接近2/5。
内容付費比例提升顔值讓位制作
在内容付費方面,51.63%的受訪者表示“願意購買收費劇集内容”,其中,75.27%的受訪者選擇了“視頻網站”這一購劇渠道。相關統計結果顯示,2015年以來,國内視頻付費用戶增長明顯,2015年和2016年分别達到2200萬和7500萬,增速達240.9%。同時,在“因何原因付費”答案中,選擇“情節”的占到40.56%,高于服化道等制作(21.13%)和演員顔值(12.95%)等選項。這一結果令不少持“顔值即正義”觀念的人士大跌眼鏡。
在“對畫面、道具、場景、化妝等的制作水平是否看重”一題中,94.57%的受訪者持肯定态度。而在“喜愛的創作團隊”調查中,被提及最多的是“東陽正午陽光影視有限公司”“山東影視制作有限公司”及“鄭曉龍”,三個制作團隊佳作頻出,如《琅琊榜》《歡樂頌》《甄傳》等,赢得不少受衆追捧,2015年、2016年劇目TOP10的相關數據能夠有效證明這一點。正是基于對已有作品的高度認可,《琅琊榜》《歡樂頌》等作品續集拍攝計劃爆出時,在社交媒體網站産生了持續影響和關注,一度成為“2017年最受關注的續集系列”上榜作品。此外,在該題目中,受衆提及的受歡迎制作團隊或個人還有周梅森、張黎、劉和平、康紅雷、王扶林、林玉芬等。這些團隊或個人的共同之處在于,其代表作品皆以高水準、制作精良著稱。由此可見,劇目品質成為年輕受衆是否認可一部劇的重要因素。
不受歡迎劇集特征在填空題“最不能接受的劇集”原因中,被提及次數最多的表述包括“不接地氣”“不真實”“幼稚”“愛情高于一切”“是非二元化明顯”“不現實”等。除此之外,“三觀不正”“拜金、炫富”“暴力、負能量”“低俗惡搞”也榜上有名。此外,女性觀衆也對涉及“性别歧視”“男尊女卑”“家庭糾紛”“男權主義”等内容的劇集多有吐槽。這從年輕受衆的另一回答亦可窺見一斑,在“傾向的劇集視角”一題中,54.99%的受衆選擇傾向女性視角作品,比傾向男性視角作品的受衆比例高出近10個百分點。這一點不難理解,相較男性觀衆而言,女性觀衆用戶黏度較強、開發潛力更大,“得女性者得天下”的規律在電視劇和網劇領域同樣适用,也為影視從業者一直所參考。
至于“令人反感的套路”一題,雖然有受訪者表示“全是套路,那也愛看”,但更多的受訪者對“手撕鬼子”“看了開頭知道結尾”“男女主角永遠逢兇化吉”“車禍、失憶、複仇”“煽情”等表示反感。在套路與反套路的路上,制作公司或許可以避開這些雷區,打出差異牌,赢得市場先機。
IP改編仍有市場在“是否喜歡追知名小說IP改編的影視作品”一題中,54.08%的受訪者選擇“是”。從各平台2016劇目TOP10中可以看到,IP改編劇的比例接近60%(除去重複的劇集外,2016各平台劇目TOP10共包含34部劇集,其中IP改編劇18部)。一位90後基金行業從業女性表示,自己曾讀過《錦繡未央》小說,當同名電視劇播出時,每集必看。“我就是想看看當年喜歡的小說被搬上熒屏時,電視劇對人物的塑造與自己曾經對角色的想象是否一緻。”不可否認,IP已經曆過一定的市場考驗,理論上可以有效提高制作效率和降低收視風險。當下,盡管頭部IP已被影視制作公司搶購一空,但IP改編熱潮并未有降溫趨勢,究其原因,除了IP改編劇能夠降低收視風險外,受衆在這方面的觀看需求也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曆史劇、反腐劇走紅
2月9日,《大秦帝國之崛起》首播收視率達0.944%,豆瓣評分8.5分,被網友稱為“電視劇的一股清流”。該劇完整版上線B站後,單集同時在線觀看人數達百人,播放量達50萬,彈幕數4.2萬,在3.7-4.6電視劇“月排行”中占據第10位。這在以年輕群體為主,主流用戶多在20歲以下的B站實屬罕見。“彈幕把劇情解說得太逗了”“彈幕讓我學到不少曆史知識”“拍得好”等回答解釋了這一令人匪夷所思的現象。
2月13日,由劉和平監制編劇,張黎執導,陳寶國、黃志忠、王慶祥、倪大紅等出演的曆史劇《大明王朝1566》在視頻平台蹿紅。當日0點,優酷推出“會員搶先看全集”活動後,該劇點擊量持續飙升。播出至今,該劇在優酷的播放量接近9500萬,微博讨論量近2億。豆瓣評分9.5分。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10年前,該劇在衛視播出時收視平平。
3月28日,反腐劇《人民的名義》播出後收視屢創新高,4月23日CSM52城收視率6.069%,截至4月24日,網絡播放量突破170億。2017年年初,曆史劇、反腐劇熱播。究其原因,無外乎精良的制作、跌宕起伏的劇情、符合邏輯的叙事以及主創的“演技在線”。如何吸引年輕受衆,打造“爆款”劇目,這些表現不俗的作品或能給制作公司以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