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看《生活大爆炸》的青年為何美劇會高居年輕人觀劇榜首?先要從曆史淵源說起。自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後,央視就引進了第一部美劇《大西洋底來的人》,這部劇讓蛤蟆鏡、喇叭褲成為風行一時的街頭潮流。此後,美劇就一直兼具着“中國人看世界的窗口”的職能。《加裡森敢死隊》《神探享特》《成長的煩惱》在電視上的熱播,更是培養起一批忠實的觀衆,并為其後的美劇熱奠定了深厚的價值基礎以及審美習慣。
到90年代,全民學英語的風潮讓《六人行》作為最好的口語教材迅速在知識青年間傳播并風靡。熱愛此劇的觀衆為保持同步性,養成了追劇習慣,與此同時,美劇的高成長性、分季播放也開始深入人心,以F6為首的美劇論壇就是那個時代的産物,随着論壇的發展,同好越來越多,遂有了字幕組。
随着網絡視頻進入字幕組時代,受衆數量一路直線上升,到2005年《越獄》開播,更是開啟了網民追美劇的風潮。
在衆多年輕人看來,美劇吸引人的特點,一是類型多,喜歡看史詩奇幻的可以看《權力的遊戲》、喜歡破案的可以看《犯罪現場》、喜歡心理的可以看《心理追兇》、喜歡時尚的可以看《绯聞女孩》、喜歡科幻的可以看《西部世界》、喜歡政治的可以看《紙牌屋》,甚至一些邊緣題材都能找到相關的精品劇。二是制作精良,以單集制作費用超千萬美元的《權力的遊戲》為例,無論場景布置、特效、道具,都是堪比電影級的存在。
但是,美劇最強的還是它的創造力和人文内涵。對海外劇有着多年研究的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盧蓉認為,美劇對受衆的吸引力,除了視聽制作水準卓然,以及對商業元素的純熟運作外,更是體現了編劇的智力貢獻,對題材的翻新能力,想象力,對故事内涵、人性刻畫的深度和複雜度開采等方面。“一些能夠存活數季的優秀美劇探讨的是人性普遍的矛盾和掙紮,人類共同的困境,乃至對人類未來命運的诘問……這些人文訴求是超越文化隔膜的。”
在“知識青年聚集”的中國豆瓣網上,美劇最高分得主是9.6分的《老友記》,但評分人數最多的還是《生活大爆炸》,超過17萬人給它打出了9.4的高分。這兩部劇也有共通之處,都是十分接地氣的輕喜劇,沒有大起大落的劇情,沒有狗血的一波三折,講的就是年輕人的生活。
在被問到為什麼沉迷《生活大爆炸》時,網友CaptainMiracle的理由是,“開心又溫馨,很多嘲諷的梗其實挺高段,幾個小夥伴做的荒唐事也都似曾相識。”網友王斯特的回複是,“這個時代,人人都覺得自己是怪咖,所以當你看到《生活大爆炸》裡面的四個奇葩在一起的時候,就覺得,能有人理解你的怪異,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兒。”
日劇重裝上陣《血疑》《排球女将》《東京愛情故事》《悠長假期》等經典日劇曾在中國觀衆中有着深厚的觀衆基礎。沉寂多年後,曾經勢微的日劇漸有擡頭迹象,近期在B站點擊率排行榜上表現亮眼的《東京女子圖鑒》《四重奏》就在年輕群體裡引發了刷屏熱議。
B站是一個活躍用戶超過1億的年輕人聚集地,17歲以下的用戶超過一半,18到24歲的用戶在30%以上。B站是彈幕的始發地,這種大量評論以字幕形式在屏幕上同時出現的追劇“玩法”如今在年輕群體中的使用比例已占到總體的四分之一,早已揮别小衆。
追溯B站的起源,其實最早是動漫愛好者的大本營。動漫不僅是日本年輕人的潮流文化,更是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這也讓在中國日益增多的動漫愛好者們找到共鳴。日本人熱衷于漫改就像是中國熱衷于文學改編一樣,每年都會有大量的漫改影視劇出現在熒屏——《朝5晚9》《失戀巧克力職人》等在年輕人中很受追捧,與我國的“IP”熱異曲同工。
從去年開始,國内各家影視公司公開的片單中,一大波日本IP已經或者正在被改編、引進的路上。曾經被大量韓劇占領的視頻網站“海外劇”頻道更是上線了多部日劇以取代韓劇的缺位。雖然目前引進日劇在視頻網站的播放量并不算很高,但視頻網站更看重的是日劇用戶的黏性和長線鋪設。
随着時代的進步,日劇不再對純愛一類的主題感興趣,而是更願意反映社會問題,引導觀衆去思考和探索人性。以現象級的爆款劇《半澤直樹》來講,它的核心講的并非“愛拼才會赢”的職場奮鬥史,而是生存與道德原則沖突下,人性的搖擺和最終的選擇。換句話講,當代日劇的實驗色彩更濃厚。
盧蓉在分析海外劇中日劇回暖的現象時指出,基本原因大概是市場驅動的“IP為王”觀念下,國内IP被買得差不多,在國内IP的天價反推之下,自然轉向了性價比更高的海外IP。更為直接的原因是受“限韓”影響,轉向日劇也算是行業井噴期的必然産物。
“日本并不缺好IP,像東野圭吾等作家又在中國讀者群頗有基礎,加上日劇在中國社交網站上有着不小的影響力。”但盧蓉也表示,并非東野的每部小說或者每部日劇都适合拿來改編,“因為日劇牽扯到很複雜而現實的社會問題,這個本土化過程難度要遠大于韓劇。而且海外劇改編要注意故事整體的落地效果,除了版權運作能力的更新升級,真誠的創作态度和人文關懷的内涵仍然是最重要的。”
懸疑燒腦劇正當紅在年輕人裡,一直流行着一條看劇“鄙視鍊”,即英劇>美劇>日劇>韓劇……
有着深厚戲劇文化底蘊的英劇,以其驚人的原創力和精湛技術,獨特的視角與個性,一直居于其他對手無法撼動的鄙視鍊頂端的位置。在美劇大行其道的今天,就有不少耳熟能詳的美劇都是翻拍自英劇,比如:《紙牌屋》翻拍自1990年的英劇《紙牌屋》;《無恥之徒》翻拍自2004年的英劇《無恥之徒》;《基本演繹法》翻拍自2010年的正式播放版《神探夏洛克》。
在盧蓉針對大學生群體所做的調查研究中,英劇的受歡迎程度超過美劇,這一結論與豆瓣的評分人數相吻合。被喻為神劇,永遠讓你猜不到結局的《黑鏡》,評分人數達到18萬,《神探夏洛克》更是創造了21萬評分人數的最高紀錄。當後者這部人氣最高的英劇第四季第一集《六座撒切爾像》上線時,很多學生是定了清晨6點半的鬧鐘起床來追的。
無論英劇或美劇,排在點擊率和話題度前列的“懸疑燒腦類”占到了一半以上的比例。目前,已經有視頻網站将“燒腦劇”作為一個類别專門列出。很多網友在觀看的同時,還會發帖、跟帖,讨論和推測劇情發展,因為要想看懂“燒腦劇”必須要入戲,所以觀衆參與度高也是“燒腦劇”最有樂趣、與衆不同的地方。網絡時代的年輕人,想要展示高格調,力求站在鄙視鍊上遊。觀看燒腦類英劇,似乎真的會讓他們多一些智商上的優越感。
情感治愈需求去年美劇的黑馬是《我們這一天》,該劇首播收視率2.8,在NBC排名第一,也是去年美國所有電視台中首播最高收視率的劇集;在IMDb,該劇獲得8.8的高分;在爛番茄,該劇獲得了91%的新鮮度;而在豆瓣上,該劇評分9.4,甚至高出了《西部世界》和《黑鏡3》。
與其他刺激腎上腺素的重口味美劇相比,以四個同天生日年輕人為主角的《我們這一天》赢在“紮心”,它通過雞毛蒜皮,平淡溫馨的家庭生活,展現了“親密關系”中的危機與治愈,通過溫柔綿長的鏡頭細緻記錄生活裡那些欣喜與失落的重要瞬間,所以會有網友直呼,“在這個滿是麻辣燙的年代竟被這碗雞湯給暖到了”。
在焦慮與壓力如影随形的現代社會,年輕人無論多麼“欲壑難填”,最終求的還是一份簡單真摯的暖心慰藉。這或許對我們的電視劇制作者來講也是一個提示:無論類型,一部好劇的真正核心,還是要回歸到觀衆對情感層面的需求,這一點,無分年齡國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