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從百姓中走出來的時代講述者

從百姓中走出來的時代講述者

時間:2024-10-30 11:20:37

他是中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攝影傳奇人物;他用上萬張珍貴的底片,以質樸生動的視野記錄下改革開放後活靈活現的中國面貌;他既是時代的見證者,也是時代的講述者。透過攝影家安哥所定格的瞬間,我們仿佛回到了30年前那個熱情開放的時代。

每天清晨,許多市民在大球場上晨運,廣東揭陽,1985

顧繡老藝人,廣東潮安,1982

荔灣公園裡的民間自由搏擊比賽,廣東廣州,1976在西雙版納下鄉當了7年知青,在廣州當了4年修理工人,直到後來成為改革開放後第一批新聞記者。在20多年的職業生涯裡,他的足迹踏遍大半個中國,立足于時代的最前沿。他深切體會了他所經曆的生活,并帶着一顆熱切發現最真摯生活的心,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的生活百态……攝影家安哥是中國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攝影傳奇人物,他在幾十年中拍下了十幾萬張珍貴的底片,用他深入民間的視野為改革開放時代下的社會和百姓譜寫最為真切的光影記憶,描繪着百姓大衆對于時代生活的真實感受。無論欣喜還是激動,無論平淡還是幸福,都定格在他鏡頭拍攝的畫面中。

出生于海外華僑家庭的安哥,由于受到父親的影響,從十幾歲開始就接觸相機,并學着為家人留影。後來,他下鄉當了知青,雖然随身攜帶了相機,但迫于無處沖洗膠卷和照片,導緻相機最後都放到發黴。1975年,安哥回到廣州成為工人,便利用業餘時間再次玩起了攝影。1979年,安哥踏入了新聞攝影領域,他豐富的生活經曆為他打下了最重要的基礎,也成就了他敏銳的視角。“當過知青、做過工人,見多識廣,使我們那一代人的思想非常成熟,也鍛煉出獨立思考的能力。”安哥回憶道。

20世紀80年代初,當時的人們思想極為活躍。安哥在朋友家第一次浏覽了馬克·呂布的畫冊後特别震驚。“從那時我就很堅定:中國的攝影人有責任深入反映自己的生活和社會曆史,也應該堅持用自己的眼光看生活、看社會。”由于他主要活動範圍為廣東毗鄰香港的緣故,安哥很早就體會到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他也從自己的生活中看到媒體宣傳與社會現實之間的反差。

安哥始終明白,證明一個時代最生動的内容不是在領導的辦公室裡,而是在老百姓的飯碗裡。“我最了解基層和大衆,因為我就是從這裡走出來的。”當時南方較為開放的媒體環境也給安哥提供了很大的展示空間。他在拍攝工作任務之餘,逐漸嘗試着用平民的視角記錄身邊的人和事。“我認為這些不斷出現的新現象以及人們的反應,用文字是很難描寫的,而攝影恰恰是最好的反映手段。”首屆大齡青年集體婚禮上的一對夫婦,廣東廣州,1983正如安哥鏡頭下處于改革開放前沿地帶的廣東,他在這裡拍下的面貌更能代表新時代下人們喜聞樂見的狀态。最值得安哥回味的一張照片,便是1983年他在廣州首屆大齡青年集體婚禮上所記錄下的一幕,他仍然記得拍下這張照片時的觸動:“因為我也當過7年知青,見到集體婚禮上滿臉滄桑的他們,就很感動。”7年知青時光夾帶了多少艱難,隻是被安哥一語輕輕帶過,這張照片中樸實的面孔便把這一切全部參透。

到了1985年,中影公司首次引進了華納電影公司于1978年出品的電影——《超人》,并在廣州兒童電影院外挂出了醒目的海報。一名交通警察正在繁忙的路口中央指揮交通,安哥便用交警、路口和背後的大幅《超人》海報填滿了畫面。當時,由于美國大片的上映引起了不少争議,有人認為這是文化的侵略,不久後影片便被撤下,幾經波折之後才重新上映。照片裡,超人是美國文化的象征,而交通警察、自行車又是中國的标志。超人的姿态和交警手勢的呼應得恰到好處,在那一瞬間,文化與時代的符号便巧妙地交融在視覺的中心點。

時間來到了20世紀90年代,媒體市場的興盛給了紀實攝影很大的發展空間,媒體在發行量的驅動下格外關注日常生活,因為老百姓最關心的也是自己身邊的事情。“記得1995年,劉香成曾對我說:‘現在,全世界的攝影師都在關注中國,可是中國的攝影師都在睡大覺!’”當時的安哥心裡很清楚,中國的主流媒體很少刊登深入民間的作品,但有許多中國攝影師都在努力地拍,他們的圖像已經越來越成熟。能讓中國人看到屬于中國人自己生活智慧的攝影作品,便成為了安哥努力的目标。兒童電影院的《超人》海報,這是從好萊塢進口的第一部大片,廣東廣州,1985

梅江邊赤身撈沙的船工,廣東梅州,19802001年,受到當時鼓勵提前退休的政策,安哥在單位辦理了退休。之後他便加入了民營的Fotoe圖片庫,并編輯出版了自己的著作《生活在鄧小平時代——視覺80年代》和《生活在鄧小平時代——視覺90年代》。2003年12月,安哥為廣東美術館策劃中國第一次大型攝影收藏展覽“中國人本——紀實在當代”。那一年,他走遍全國十多個省,拜訪了數百位攝影師,在浏覽了10餘萬張照片後,他最終選定了250位攝影師共601張包含了50多年來與中國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作品參與展出。而在他2009年出版的《安哥的故事——哥哥不是吹牛皮》中,他将自己幾十年中在民間攝影的故事以及他與朋友的往事,通過犀利、幽默的文字躍然紙上。直到現在,已年入七旬的安哥仍然忙碌在暗房中,他将年輕時所拍攝的底片全部找出,再次統一進行精心制作,讓照片有了煥然一新的感覺。

安哥,這位随和風趣的老者,腦子裡有講不完的記憶,有對時代無窮無盡的看法,有對攝影最為真摯的熱情。與安哥對話,更像是在聽一位精神氣爽的老者講述着家長裡短的故事,而我腦海中所浮現的,便是他所記錄的那個時代。安哥AnGe原名彭振戈,1947年生于遼甯大連;1949年随家庭至北京生活;1968年從北京到雲南西雙版納開始了7年的知青生活;1975年回城到廣州做工人;1979年任中國新聞社廣東分社攝影記者;1988年奉調到香港《中國旅遊》畫報任記者、編輯;1994年調回中國新聞社廣東分社任攝影記者;2001年起任Fotoe總編審。現工作生活于廣州。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