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參與北京國際電影節的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尹鴻表示,“中國成為世界電影的引擎,北京占據中國電影生産量一半以上,已經成為中國電影的重要名片。”
權威性、參與度升級尹鴻認為,辦好國際化的成熟電影節必須具備兩個要素——權威性和參與度。本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在這兩方面均有所升級。
本屆“天壇獎”組建了陣容豪華的國際評委會,評委會主席為丹麥國寶級導演比利·奧古斯特,評委包括中國香港導演張婉婷、意大利制片人保羅·德爾·布洛科、中國内地演員蔣雯麗、羅馬尼亞導演拉杜·裘德、美國導演羅伯·明可夫、法國演員讓·雷諾,他們表示要通過“公平、公正、公開、科學、嚴謹”的評選程序,評出具有國際公信力和影響力的十大獎項。
作為“北影節”核心内容,“天壇獎”評選備受關注。本次“天壇獎”入圍影片來自六大洲、59個國家和地區,共計424部。其中,境外影片274部、境内影片150部,經五輪篩選評比入圍15部影片。提名影片由19個不同國家和地區獨立或聯合出品,并在開幕式現場進行了集體亮相。今年“天壇獎”最受矚目的是中國影片《湄公河行動》和《不成問題的問題》,二者雙雙入選,與13部境外影片争奪最佳影片。
國内外專業影人的參與度是衡量電影節的另一個标準。随着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各國影人希望在北京國際電影節上找到“金礦”。以參展商為例,今年電影節有225家國内外機構注冊報名參展,意大利對外貿易委員會、以色列、美國、蒙古、澳大利亞等國外展商等均在其列。
此外,來自世界各地的行業專家也彙聚于各主題論壇和活動,針對電影行業的最新動态和趨勢進行交流研讨,共商國際化合作之路。4月17日,由北京洛杉矶文化創意産業園HanhaiStudio聯合清大文産規劃設計研究院和華語電影聯盟承辦的第七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中美影視産業跨境合作”論壇圍繞“電影科技”“電影主題公園與小鎮經濟”展開讨論,并宣布啟動2017年“好萊塢娛樂科技節”。4月20日,由美國電影協會和北京國際電影節電影市場共同主辦的第四屆好萊塢電影大師班舉行開班儀式,開班儀式以“網絡大電影及中國電影産業鍊之新業态”為主題,圍繞近年來在國内風起雲湧的網絡大電影業态,邀請來自國内的領先視頻網站、網大制作公司和電影投資人,圍繞網大的制作特點、投資回報、發行模式、版權保護等問題進行深入探讨。4月20日,“聚焦中澳兩國電影産業聯姻的當下與未來”為主題的中澳合拍電影制作論壇召開,引發業内人士對中澳合拍現狀與未來的熱烈讨論。
“一帶一路”戰略受關注今年“北京展映”單元于3月31日中午12點在“娛票兒+格瓦拉”售票平台開票,以1分鐘100萬元、5分鐘300萬元、15分鐘500萬元的速度挺進。加之“是枝裕和”“安東尼奧尼”“速度與激情”套票等帶來的吸引力,“北京展映”開票第一天突破600萬元,創造了北影節新紀錄。
本屆“北京展映”從105個國家和地區報名影片中精選近500部中外佳作,以評委會主席單元、特展、緻敬大師、獲獎精粹、修複經典、國别單元、一帶一路、環球視野、華語力量、科技奇觀,以及天壇獎入圍影片等17個主要單元為主題,在北京30餘家商業影院、藝術影院和高校影院進行為期16天的集中展映。
近年來,北京國際電影節設立了“民族電影展”“經典京劇電影”單元、“國産電影推廣計劃”等項目,力推國産影片。在今年北京國際電影節的喜劇特展上,專門開辟出“京味喜劇”專題,放映馮小剛、夏剛等導演的作品。
“一帶一路”戰略受到全球電影人的關注和響應。本屆電影節首次開設“一帶一路”展映單元,來自印度、伊朗、菲律賓、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馬來西亞、新加坡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影片亮相“北京展映”,讓觀衆感受來自不同國家的文化精品。
“一帶一路”話題也成為各論壇、活動熱議的主題。4月22日舉行的“探尋電影之美高峰論壇”,以“一帶一路電影發展與全球電影新格局”為主題,邀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知名電影人士和投資人與中國電影工作者共同擘畫“一帶一路”電影發展建設藍圖。中國電影博物館拟從2017年起,每年舉辦“一帶一路國際電影交流活動”,旨在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世界電影的目光吸引到中國北京,推動“一帶一路”多元文化深度融合,促成電影國際合作和形成全球電影新格局。據相關負責人介紹,“一帶一路國際電影交流活動”由“一帶一路國際電影研讨會”“一帶一路國際電影展映”、最佳“金絲帶電影”推介、中國電影國際巡展走進“一帶一路”等内容組成。
扶持中國電影“新力量”
今年,北京國際電影節首次選擇新生導演許宏宇處女作《喜歡你》作為開幕影片,扶持華語電影新生力量。這部由陳可辛、許月珍監制的新銳導演作品能夠從衆多優秀的中外新片中脫穎而出,反映出北京電影節對于新生代電影創作人的關注和扶持。陳可辛導演對于北京國際電影節的“求新精神”非常贊賞。他表示,電影行業本來就需要薪火相傳,要幫助年輕人把才華和潛力發揮出來。
據統計,本屆電影節電影市場“項目創投”單元征集到712個項目,其中80後、90後新銳工作室申報的項目為246個,占比34.6%。為加大對青年影人扶持力度,今年北京國際電影節·電影市場項目創投複審新增面試環節,邀請青年導演楊樹鵬、資深電影編劇袁媛、知名電影制片人陳力之擔任複審評委。除頒發“最具商業潛力獎”“最佳原創劇本”“最具創意獎”和“特别大獎”四項大獎外,還引入贊助類獎項,與國内外影視機構攜手,共同扶植青年影人,助力青年影人進入國際市場。
4月19日,主題為“英雄莫問出處——華語新生代導演的路徑選擇”的活動舉行,諸多影視專家、新人導演齊聚一堂,共論電影産業新人培養。當天,由開畫影業、北京電影學院青年電影制片廠聯合發起的“亞洲青年導演訓練營争氣機計劃”正式啟動。
促進國際合作與交流多年來,中外影人在探索“中國故事”與國際語境的融合方面不懈努力。2016年中外合拍影片完成73部,占國産影片總數1/10。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北京國際電影節不僅将自己定位為國際交流的窗口,也希望打造中外電影合作的良好平台。創辦7年以來,北影節舞台上舉辦過各種各樣的論壇,唯有“中外電影合作論壇”連續舉辦了7年。
美國電影協會主席克裡斯托弗·多德在本屆“中外電影合作論壇”上表示,美國電影和中國的優秀影片必然會共同推動中國票房的持續增長,這種合作有利于兩國電影行業的發展,能讓兩國電影行業雙雙獲益,“走合拍片的道路才是真正的王道。”美國導演、制片人羅伯·科恩呼籲“應該多來中國工作,因為這裡特别适合拍電影。”
4月21日,北京國際電影節特别增加一場“中外電影商業與藝術的融合”對話活動,本屆電影節“天壇獎”評委會主席、國際電影大師比利·奧古斯特和中國導演馮小剛等中外嘉賓進行了面對面會談。
北京國際電影節備受全球電影人矚目的背後,是快速成長的中國電影市場的巨大吸引力。克裡斯托弗·多德在中外電影合作論壇上表示,他驚異地看到中國在過去取得的長足發展——2016年中國觀影總人次為14億,超過美加兩國的總和;2016年中國票房總額458億元(折合66億美元),“相信在未來兩年,中國有潛力超過北美市場,達到500億元。”尹鴻表示,龐大的市場需要與之匹配的電影節和電影交易市場,“這正是北京國際電影節的責任和義務,也是其發展的機會和潛力所在。”
格魯吉亞電影《盧卡》獲最佳影片。
戈拉布·阿迪娜憑《姐姐》獲最佳女主角。
第七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閉幕現場盧蘇丹·格魯吉澤憑《他人之屋》獲最佳導演。
範偉憑《不成問題的問題》獲最佳男主角,由工作室人員代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