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周梅森:《人民的名義》不僅是反腐劇

周梅森:《人民的名義》不僅是反腐劇

時間:2024-10-30 09:20:24

收視率破6(4月23日CSM52城收視率6.069%),網絡點擊率突破170億(截至4月24日)。在《人民的名義》播出之前,很多人想不到這樣一部反腐題材的現實主義作品竟能成為2017年熒屏最火熱的電視劇。而因《人民的名義》熱播,原著小說也随之“洛陽紙貴”,不少入戲太深的觀衆等不及電視劇大結局,紛紛購買小說一睹為快,多地書店《人民的名義》一書賣斷了貨。根據《人民的名義》出版方、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總編輯韓敬群介紹,該作品紙質書在電視劇播出前印數7萬冊,目前加印已超過100萬冊。在電子閱讀端,《人民的名義》的數據也非常亮眼。小說獨家數字版權簽約方——中文在線對外公布《人民的名義》電子書點擊量累計超過5億,有聲書點擊量超過2000萬。電子書、有聲書收入均超過百萬。

《人民的名義》的火熱,讓小說作者,同時亦是電視劇編劇的周梅森再次走入大衆視野。根據4月12日公布的第11屆作家收入排行榜,周梅森以1400萬版稅收入雄踞榜首。口碑與收視雙赢的《人民的名義》讓周梅森名利雙收的同時,也打亂了他的正常生活。在一次公開活動中,周梅森透露自己的電話被打“爆”了,全國媒體的采訪紛至沓來。“我怎麼也沒想到,人生過了60歲,還能有這麼一次‘網紅’經曆,當然我是紅不過達康書記的”。

“在場”的作家

面對觀衆對《人民的名義》的熱捧,周梅森卻經常對媒體表示,自己并不認為《人民的名義》是多麼了不起的作品,之所以受關注是因為“現在很多文藝作品離人民的現實生活太遠了”。“國内已經七年來沒有反腐劇了,這麼多年來也沒有太多能夠深刻觸摸到社會痛點的作品。”周梅森表示。“面對中國沸騰的生活,隻要能揭開現實生活的一角,作品便能震動天下。”窦文濤在《锵锵三人行》讨論《人民的名義》的一期節目中說道。

從第一部小說《沉淪的土地》開始,周梅森始終将筆頭對準現實主義創作。從一個煤礦工人成長為職業作家,周梅森的人生軌迹也與大時代的變遷相契合,用他自己的話說便是——“始終是一位‘在場’的作家”。

進入文壇之前,周梅森是一位煤礦工人,他的文學啟蒙來自《巴爾紮克傳》。周梅森告訴記者,《巴爾紮克傳》是對他影響最深的一部作品,他第一次讀這部作品是在“文革”期間。在一個拾破爛的老人那裡,周梅森發現了一本前面少十幾頁,後面少了幾十頁的小說,而《巴爾紮克傳》——這本小說的名字還是他在粉碎“四人幫”以後才知道的。巴爾紮克曾經在拿破侖的像下挂了一個條幅:拿破侖用劍未完成的事業,我要用筆來完成它!狂妄但富有創造力的巴爾紮克點燃了周梅森的文學之夢,他也要用他的筆征服世界。

周梅森14歲便已經下礦,那時候半個月辛苦隻能換來9塊錢,但他沒有放棄自己的文學夢想。描寫煤礦行業故事的《沉淪的土地》便是他在那個時期開始動筆的。邊翻字典邊寫作,周梅森一寫就是30多萬字。1987年《沉淪的土地》終于發表,周梅森正式走上文壇。

現實生活始終是周梅森創作的土壤,而他自身的經曆也改變了他的創作方向。1994年,周梅森回到徐州老家,當時家鄉正在熱火朝天集資修建三環路。一方面政府在推動修路,但另一方面老百姓卻很不理解,認為修那麼寬的路勞民傷财,甚至有人上訪狀告參與決策的政府官員。一次偶然的機會,周梅森得到機會與這位領導見面談話,後者邀請周梅森作為作家到江蘇省徐州市政府挂職當副秘書長。周梅森在政府挂職一年,這一年的官場體驗是他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段經曆,也促使了他文學創作的轉向——開始涉足政治小說。通過挂職鍛煉,周梅森熟悉了政府體系運轉的過程,對官場的了解和認識也更加深刻。而現實中那位父母官為百姓緻富修路卻不被理解的經曆也被周梅森寫進了《人民的名義》中。

在此之前,周梅森還創作過《人間正道》《天下财富》《中國制造》《至高利益》《絕對權力》《國家公訴》等等一系列反腐題材的長篇現實主義小說,描繪了中國改革的進程,直擊現實體制中的矛盾與改革中的陣痛,在壯闊的社會生活畫卷中塑造了一批個性鮮明的人物。這些作品也都被翻拍為電視劇,并獲得了高收視率。

2008年以後,反腐題材的電視劇歸于沉寂,周梅森公開發表的作品也越來越少。雖然十年間周梅森也有創作,但好多故事他寫完便放進了抽屜,甚至做好了永不面世的準備。2015年,最高人民檢察院影視中心向周梅森約稿,要求其寫一部反映當下反腐生活的電視劇。經過慎重思考,周梅森把8年前寫到十幾章的作品拿了出來,重新構架,深入采訪,這便是後來的《人民的名義》。

為了寫作《人民的名義》,周梅森曾在南京浦口檢察院體驗生活,翻閱案宗、卷宗,去監獄和落馬官員座談,用大半年時間做了大量的采訪。那些職務犯罪分子的痛悔讓周梅森至今難忘。“很少有幹部是一上來就貪污,大多數都是因為一念之差。他們不是魔鬼,也有血有肉,卻因為一個‘貪’字,落得最後家破人亡。”周梅森曾對媒體表示。

《人民的名義》中的角色形象刻畫血肉豐滿。侯勇飾演的某處長,吃着炸醬面,每月為鄉下母親彙300塊的生活費,但檢察人員卻在他的隐蔽豪宅中找到了2億多現金;“于連”式的人物祁同偉,曾是緝毒英雄,但屈服于自己的欲望,最終飲彈自殺。以反腐為切入口,《人民的名義》想要剖開一個社會橫截面。除了官場人物,周梅森也在劇中呈現了鄭勝利等普通百姓的形象。

“它既不是一部簡單的反腐劇也不是一部簡單的行業劇,這部劇中有我幾十年的積澱,有我對政治、社會、生活的觀察。”周梅森說。

于是,在這部劇中,主角經常發表對現實生活種種現象的評論,如“如果連讀書都要講究經濟利益,那活着還有什麼意思”等。周敏森告訴記者,劇中的評論很多都是他的觀點。“這部作品要反映中國當前的政治、社會生态,隻要中國社會存在的人和事,都在本劇的表達範圍内。”

雖然有最高檢授意,但《人民的名義》這部電視劇的制作走的完全是市場化路線。因為題材敏感,項目籌資非常困難,曾有一家大公司打算投資,占51%的投資額控股,結果跑掉了。最艱難時,周梅森和導演李路曾想過拍賣自己的股票和房産來支撐這部電視劇的創作。之所以堅持推出這樣一部作品,周梅森表示是出于一個作家的責任感。“文藝作品要有勇氣正視現實,哪怕這個現實是嚴峻的。”周梅森希望,《人民的名義》能夠讓廣大觀衆看到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看到黨和政府反腐的決心。

股市“老司機”除了作家之外,周梅森的另一重身份讓人有些意外——資深股民。上世紀90年代初,周梅森将自己11本書的稿費13萬元全部投入股市。周梅森曾是江蘇最早10個坐進“大戶室”的股民,在早期的資本市場,他賺了不少。

下海之後,周梅森還從事過房地産開發、實業經營、證券投資,親身經曆了改革開放以來的種種經濟變革,在資本市場經驗豐富。周梅森的作品中,經濟博弈是重要内容之一,而将這些經濟糾葛“抽絲剝繭”地寫出,正是得益于他自身的從商經曆。

在《人民的名義》中,大風廠工人的股權糾紛是撕開漢東官商勾結黑幕的一個口子。主角侯亮平發小經營的大風廠為了得到銀行續貸,向山水集團借了5000萬元作為過橋資金,同時蔡成功及員工持有大風廠的股權被質押給了山水集團。但當大風廠向銀行歸還了5000萬元貸款後,銀行并沒有同意續貸。

最後,這筆借款變成了8000萬元。大風廠無法按期歸還山水集團的款項後,陳清泉所在的法院将蔡成功及員工持有大風廠的全部股權判給山水集團。大風廠破産,山水集團得到大風廠的地塊。工人因不滿失去股權,引發了一場反暴力拆遷的集體性事件。

這場戲劇沖突來自于周梅森本人的經曆。2014年,周梅森也陷入了一場股權官司。數年前,周梅森成為了徐州一家地方銀行的隐名股東,但被代持公司卻将股權違規抵押,該公司資金鍊斷裂後,周梅森被代持的這部分股權被銀行查封,涉及金額高達4000萬元。

據悉,直到《人民的名義》劇終,大風廠和山水集團的官司都未了結;在現實生活中,周梅森的官司也一直在繼續。商場上的失敗以及股市上慘痛“割肉”,讓周梅森對經濟問題更為熟悉。“高樓背後有陰影,霓虹燈下有血淚”,這是周梅森常常講的一句話。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在肯定改革開放偉大經濟成就的同時,也揭示出社會經濟高速發展背後存在的問題。

周梅森

作家、編劇。江蘇徐州人。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江蘇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代表作《人間正道》《中國制造》《絕對權力》《至高利益》《國家公訴》《我主沉浮》《人民的名義》等。其作品多次榮獲國家圖書獎、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全國優秀暢銷書獎、中國電視飛天獎、中國電視金鷹獎等。

對話周梅森:一部好作品是創作者和讀者共同完成的

《綜藝報》:現在達康書記火了,沙瑞金、高育良以及祁同偉等一系列角色都受到年輕觀衆的歡迎。年輕觀衆對這部劇的喜愛是否會給您未來的創作帶來啟發?

周梅森:年輕觀衆的反應,讓我既意外又感到有趣。一部好作品是由創作者和讀者共同完成的。下一部作品我肯定會考慮到年輕觀衆的意見,但是我也不會被他們的意見牽着走。

《綜藝報》:您覺得年輕觀衆的意見有哪些值得借鑒的?

周梅森:像李達康的表情包,以及一些鬼畜視頻(編者注:利用原作素材進行搞怪、快節奏重複剪輯的網絡喜感視頻),這些都是我這個年齡段沒有想到的,吳剛(李達康的扮演者)也沒有想到。李達康、高育良以及“胸懷宇宙”的孫區長,這些人物角色我預料到了觀衆會喜歡,但沒有想到年輕人會這麼欣賞。如果有機會寫下一部的話,我可能會考慮讓李達康這類人物走向更寬廣的舞台。

《綜藝報》:有媒體報道,如果有第二部的話,達康書記可能會走向腐敗?

周梅森:人物活起來之後,會根據舞台的形狀以及他所處的環境自己行動,他會不會腐敗我不知道,隻是有這種可能,因為他天生不喜歡權力受監督,但并不一定會腐敗。

《綜藝報》:您平常看電視劇嗎?看什麼類型的劇比較多?

周梅森:家裡的電視已經很久沒開了。國内的電視劇這些年我隻看過寥寥幾部,一部是《大明王朝1566》,另一部是《北平無戰事》,而這兩部劇都是我在網上看的。不過最近我們家電視又重新打開了,因為我跟家人一起在看《人民的名義》(笑)。

《綜藝報》:最近《大明王朝1566》又火了,加之《人民的名義》受到熱捧,您怎麼看正劇的未來,以及對影視産業的影響?

周梅森:要改變市場現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并不樂觀。寫作《人民的名義》,我沉澱了十幾年,對中國社會以及政治生活有着長期的思索、研究、觀察。導演李路把全部身家都壓在了這部劇上。演員們都對自己的角色進行了精心的琢磨。現在影視行業非常浮躁,一些人是向“錢”看的。但我們這部戲大家都把它作為一個藝術品在打磨,大家都把這部劇的藝術價值放到了第一位。

《綜藝報》:聽說您在創作過程中敲壞了好幾個鍵盤?

周梅森:沒那麼誇張,隻是有些鍵盤用着不順扔了而已。演員、導演在創作時最起碼有一個劇本,但是編劇需要從無到有建構一個世界,讓其中的一個個人物活起來,這個過程是特别痛苦的。而且《人民的名義》不是通過段子攢出來,所有的對白、人物走向都是我原創。寫作的過程孤獨而痛苦,而且需要特别專注,隻要鍵盤上有一個按鍵不靈敏,我就會扔掉,所以鍵盤,我一買就買兩三個。

《綜藝報》:您的下一部作品是什麼?

周梅森:現在正在參與籌備《人民的名義》電影版,下一部寫什麼暫時沒有考慮,但《人民的名義》一定會有下一部,隻不過我還要沉澱一段時間。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