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奇2016年中外合拍影片73部,占到國産影片總數的十分之一。在2016年國産片票房前10名中有8部是合拍片,中外合拍在未來大有可為,是中外電影人關注的焦點。美國電影協會主席克裡斯托弗·多德在緻辭中表示,合拍有利于兩國電影業的發展。Raindog電影公司(英國)CEO蓋德·都赫提,印度制片人、演員阿米爾·汗,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華誼兄弟電影有限公司總經理葉甯,塞爾維亞導演埃米爾·庫斯圖裡卡,美國導演、制片人羅伯·科恩,中國導演陳凱歌,分别就合拍電影的市場定位及聯合制作兩個主題展開讨論。
合拍有利于兩國影業發展美國電影協會主席克裡斯托弗·多德
從2009年到2015年,中美兩國合拍片每年平均産量是兩部,到了2016年,合拍數量達到10部,創造了曆史新高。我們樂觀預測,雙方影人合拍的優秀作品必然會推動中國票房持續增長,這種合作有利于兩國電影業的發展,并會使雙方獲益。走合拍片的道路是真正的王道。
與此同時,中美兩國電影業也面臨類似的挑戰,比如版權保護,這是電影人和創作者非常重要的使命,也是兩國電影行業通力合作的重要支柱。
合拍片關鍵在于建立文化共識Raindog電影公司(英國)CEO蓋德·都赫提
做合拍片需要三方面因素才能取得成功:第一是好故事。這個故事要跟拍攝的國家有文化聯系,我曾經見過一些例子,因為财務投資的原因把某個元素塞進一部影片,最後導緻不倫不類。文化元素是最重要的,它是電影和本地觀衆建立共鳴的橋梁。第二是找到合适的夥伴。我現在開始和中國制片人建立夥伴關系,建立互信通常需要很多年的時間。第三是一定要了解拍攝目的,很多人做電影是出于投資和創收目的,這一點沒錯,但文化同樣也很重要;而且如果要把這個劇本轉化成中文、轉化成印度語或各種語言,它并不僅是語言的轉化,很多時候需要本土編劇作者進行重新創作。因此建立文化共識,在我看來是合拍片成功的關鍵。
就我而言,未來要更多地了解中國,認識更多中國導演了解創作環境。如果你真的關注藝術本身,我相信其他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導演才是創作電影的人,而非資本塞爾維亞導演埃米爾·庫斯圖裡卡
合拍片更應關注的還是導演的聲音,以及影片本身的質量。我第一次去戛納電影節是上世紀80年代,當時有六百多部電影參選,現在參選的電影數量翻了十倍。所以,我建議不要太關注于院線本身或數量本身,因為現在有一些粗制濫造的影片,這不值得推廣。合拍片應該更關注質量。
我們不要讓電影院成為一個“民主”的場所,我們要保證我們的特色。電影院應該為電影人、導演提供“發聲”的環境和場所。制片人總會告訴我們要做這個、要做那個,這是不公正的現象。導演才是創作電影的人,制片人可以提意見,但決策應該由導演來做。合拍片也是如此。如果導演不是作為決策者來參與創作,影院最終也會走向衰落。
中國電影人需要工匠精神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華誼兄弟電影有限公司總經理葉甯
如何做好合拍片?北京電影節上來自英國、美國、印度等國的朋友們,你們要相信,中國的觀衆有鑒别好電影的能力。所以,創作出你們想表達的故事就好,不管是印度風格還是美國風格。先做好故事,别糾結于要怎麼拍攝成中國的電影、中國的故事。對于電影人而言,講好一個故事,不管在世界哪個地方,其醞釀和創作的過程都一樣,都很痛苦很漫長很艱難。所以,第一步還是要先拍出好電影。做好電影,沒有任何捷徑可走,都是工藝活。中國電影人特别是年輕電影人,太需要這種工匠精神,中國電影也太需要藍翔技校了。
合拍首先要考慮電影視聽語言美國導演、制片人羅伯·科恩
合拍片是很大的主題,而且是非常複雜的主題。就我個人經驗而言,合拍過程中首先要考慮語言問題——不是說中文或英文的問題,而是電影的視聽語言。一部電影隻要選用不同的視聽語言,就會呈現出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電影結構。這在我跟中國團隊合作電影《馬可·波羅》時就有鮮明的感受。我發現,同樣一段話,對派拉蒙和對中國影視公司來說,含義完全不同。這個問題無法解決就很難去順暢合作。
合拍片像婚姻,先要“墜入愛河”中國導演陳凱歌
合拍片就像一座橋梁,連接着來自于不同國家的人們。如果一部電影中有外國人的面孔,那麼定義是什麼?目的又是什麼?我的想法是,制作合拍電影有點像一樁婚姻,雙方都要先“墜入愛河”。如果合作雙方彼此“相愛”,他們就會在制作這部電影時積極貢獻自己的想法。必須本着這樣的理念拍攝合拍片,否則最後肯定無法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