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當代藝術家
由移膜技術帶來的巨大靈感
6年前的春天,張曉第一次接觸寶麗來。那天,由Dr.FlorianKaps創立的TheImpossibleProject複産計劃來到草場地阿爾勒攝影季,為一次成像愛好者們帶來“《不可思議》非數字即時攝影工作坊”,展示相紙成像原理,拍攝技巧和注意事項。在展覽開幕之後的工作坊上,張曉第一次接觸到了移膜技術。
移膜是指将寶麗來相紙背面的紙基揭掉,在水中将感光乳劑層取出再轉印到紙上的創作形式,這給為拍攝故鄉作品籌劃已久的張曉帶來一個巨大的靈感。“那種撕裂了又重新拼合修複的過程也正是這麼多年來我與故鄉的關系。”張曉說,同時,寶麗來相紙的不穩定性也會帶來一些意外效果;于是,他選擇以此來呈現他與故鄉之間的關系。于是,新作《關于故鄉》便這樣誕生了,而新作中的《移》系列全部使用了移膜技術。
“我家在山東煙台的一個小農村。上學工作以後就很少回去,總是覺得自己和故鄉越來越疏遠,而故鄉也正随着經濟的浪潮而經曆着一去不返的大改變。故鄉在變,我也在另外一個遙遠的城市變化着,所以這種疏離感越來越清晰了起來。”談起創作動機,張曉這樣評價自己。張曉之前的作品都是以直接攝影的方式對我們所處時代進行記錄,而新作更多是從自身出發向外看,在這個基礎上,運用的媒介也更為多樣,如移膜技術加拼貼。
順其自然,随意搖曳
透過精巧和費時的工序,張曉移取了即顯膠片的感光乳劑層,即顯膠片的最中間一層,再以人手将影像重新組合拼貼。這些朦胧、具繪畫感的影像不隻是他以自身出發對感知中故鄉的投射,也反映了在中國不斷發展中的人文變化。
這種未知的不确定性恰好成為一種特有的形式感,成為吸引張曉用移膜技術和拼貼來創作的原因。
比如在《移》這組作品中,觀者看來以為每張照片反複嘗試拍攝多次來達到一種看似不完美的完美形态,實際恰恰相反。這組作品的移膜隻做一次,能做到什麼樣就什麼樣。“剛開始做的時候很難掌握,初步階段是在追求完美,後來逐漸熟練起來之後便開始覺得這樣拼貼得整整齊齊之後反倒有些死闆。漸漸開始變得随意起來,有些破損也不會刻意去修補,就那樣自然而然吧。”順其自然、随意搖曳才是張曉眼中最舒服的藝術展現方式。
雖然制作過程是“随意”的,但是這組作品的實驗與思考卻用了有一年之久。他一直在思索如何在新作的形式上有所突破。
創新與未完結的攫取
張曉眼裡的寶麗來,象征不斷的創新和獨一無二的不可複制性。這也是在數碼時代,張曉多次采用寶麗來進行創作的原因。《關于故鄉》系列—《移》大姐在她的理發店
《關于故鄉》系列—《移》小姨家裡牆上的年畫他的新作《家庭影像》依然使用了寶麗來這一媒介進行創作,并在2016年的上海影響博覽會中引起巨大轟動。以卡帶作為記錄載體,不僅讓上個世紀的畫面聲音得以淋漓盡緻展現,更兼具跨越時空的樸素和明豔。
關于為什麼再次選擇了寶麗來,張曉說“卡帶上的照片是這些電影裡比較有代表性的畫面,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看,隻有寶利來可以快速的去攫取出眼睛之所見。”而他日常經常會使用寶麗來SLR680拍攝創作,相紙用的最多的是過期的或者即将過期的打折相紙。
生活仍在繼續,如今張曉往返煙台和成都之間,一邊迎來了第二個寶寶的降生,一邊埋頭創作自己的新作品。同時《關于故鄉》的創作也沒有完結,張曉還在進行其他線索的梳理與創作。他仍在挖掘寶麗來的使用,不同于作品《移》,他希望把這個材料運用得更加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