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風雲》上線之初,由于主角的新聞事件将該劇形象拉向負面。首播第二日微信醫學公共号“丁香園”更是發表了吐槽《外科風雲》的文章,直接将矛頭對準該劇的醫學嚴謹性,讓受衆一度質疑一向以細節為重的正午陽光這次的發揮是否有失水準。
然而随着劇情的多線推進,戲劇性沖突層層展開,受衆開始回歸理性,發現了該劇的令人驚喜之處。截至發稿日豆瓣評分上漲至7.4分。有匿名網友在知乎留言評價該劇“作為一名骨外科醫生我給這部劇好評。劇裡反映了很多我們行業的現狀,患者的困難或蠻橫,醫生的逐利或艱辛;尤其是醫患之間的溝通方式有不少都拍得很真實。不要講這部劇醜化了誰,貶低了誰,這些事情在我面前也都真實的發生過不止一次。在生命面前誰又能不卑微,誰又能保持風度。患者的絕望,醫生的無奈,不經曆過怎麼會懂。在一個值班的夜裡,能從一部劇裡面汲取到一些當醫生的正能量,看到這部劇為醫患溝通搭建的橋梁,我是知足了。”
網友“張小辮兒”站在普通觀衆角度表示,不希望看到每一位醫生都是“高大全”的形象,“這部劇中人物的複雜性是吸引我的亮點。”
刷新觀衆對醫務工作者認知行業劇一直是美劇、日劇主流類型之一,近些年國産電視劇雖然也未曾放棄過對行業劇的探索,但是每逢此類新劇出現,總不免被觀衆诟病一番,去年上線的某行業劇就曾被批評是披着行業劇外衣的言情劇。當被問及選擇醫療行業題材的原因時,導演李雪從三方面做出解釋。
“首先,我們不想重複”,正午陽光已經嘗試了古裝、抗戰、家庭、都市和諜戰等各方面題材,而醫療行業劇是未曾涉獵過的。“選故事時,看這個劇本還不錯,架構和人物鮮明、有特點,并且之前跟朱朱有過合作,溝通順暢。”
就李雪個人而言,他喜歡拍攝“矛盾沖突較強”的作品,“法律和醫療,是大家在當下社會裡能看到人跟人碰撞較狠的行業”,戲劇沖突和熒屏表現力讓李雪下定拍攝決心。但當他去濟南千佛山醫院采風時,他的心态和想法又發生了新的變化,“此前我很少去醫院。有人介紹我是拍《琅琊榜》的導演,很多醫生、護士就過來合影。後來我們跟ICU的大夫聊天,了解到他們的日常生活,看了手術室。從醫院出來後,我感到汗顔并且非常羞愧,因為我隻是搞娛樂産品就被很多人熟知,而默默無聞的他們做的才是真正偉大有意義的事情。”
該劇醫學顧問、北大國際醫院胸外科專家韓志義對李雪的理解有很多感慨,他說:“很多劇隻能稱之為涉及醫療劇,或者叫相關醫療劇,卻不能說是完全的醫療劇,因為表現得沒有這部劇這麼深入。”
李雪告訴《綜藝報》,他拍這部劇的主要目的不是同情醫生,更不是将醫患關系拉到對立面來表現劇情,而是希望非醫務工作者重新認識醫療行業。“大部分觀衆不是醫務工作者,我希望他們看到《外科風雲》積極向上的正面表達時,能夠多一點認同。當他們再面對醫療事件和醫療工作者時,能更加理性。希望大家對醫療業能有重新認識,多一點體諒和理解。”
“在生命面前誰又能不卑微,誰又能保持風度。患者的絕望,醫生的無奈,不經曆過怎麼會懂。”
多層次叙事展現戲劇性,多樣化人物拷問人性
《外科風雲》被很多網友戲稱是醫學版《琅琊榜》,皆因多年前的冤屈事件而起,頗具看點。對此,制片人侯鴻亮表示,醫療劇結合了生老病死和悲歡離合,具有天然的戲劇性。
該劇故事發生在現代化綜合性的仁合醫院,一場29年前發生的“事故”将四個主要人物聯系在一起。表面和氣,内部卻暗潮洶的兩位醫院高層是當年“事故”的當事人。醫療事故“肇事者”的兒子莊恕(靳東飾)從美國學成歸來一方面治病救人一方面調查當年“事故”原委,而思想單純、醫術高明的陸晨曦(白百何飾)是受害者的女兒,其随着劇情發展與莊恕産生情愫。所以,在調查醫療事故的基礎上,該劇中的事業、愛情和親情等多種元素也得到了立體化呈現。
除豐富的戲劇情節外,多樣化的人物也是該劇的特點之一。李雪表示,為了讓觀衆有新鮮感,保證人物的豐滿和立體,“每個人物的身份、職稱、職業、性别都找不到重疊的影子。”他力求從多側面去展現醫生的生活、工作、愛情、親情。但他同時強調這些人物都離不開一個原則,就是他們堅守着職業操守和職業道德。莊恕的扮演者靳東認為,這部劇是通過人物講人和人性。
比如急診科主治醫師陳紹聰,雖然業務能力出色、活潑開朗但卻因看到醫院一些令人失望的内幕而不求上進、安于現狀,當鐘主任好意提醒他要努力晉升副主任醫師時,他認為這些都是虛名。不過有事發生時,他卻永遠沖在第一線,他曾對鐘主任說:“我跟陸晨曦同班同學,班裡一共47人,現在幹臨床的不過27個,我至少還奮鬥在第一線。”同樣,一直被稱為“亦正亦邪灰色人物”的楊帆雖然對權力和利益有較重得失心,但他得知對手傅博文可能因胸痛毀掉一場手術從此身敗名裂時,還是暗示莊恕去手術室幫忙,因為若手術失敗患者将會失去生命。
克制的哲學,尺度的把握《外科風雲》對于醫患關系和血腥鏡頭的處理都較為克制,比如第一集中病人大咯血的場景一秒即過,家屬在被告知必須手術時并未與醫生争執,而是在聽完講解後決定手術。
談及血腥鏡頭的處理,李雪表示,必須考慮觀衆是否會産生心理上的不适。他還透露,特效道具部門做了非常逼真的肺、肝、心髒、食管等組織器官,但最後都放棄了,選擇用側面鏡頭呈現。
助理導演趙爍贊同在追求戲劇沖突的過程中,作為冷靜的創作者,永遠不能忘記本質和初衷。醫患關系再緊張,再尖銳,其本質也是人民内部矛盾,是基于雙方的不理解而産生的誤會。創作這部戲的初衷,也無意挑動兩個群體互相敵視。所以絕不能為了歌頌醫生就貶低患者,反之亦然。
戲裡有沒有不講道理的患者?有,比如學生處長程慧英,比如急診鬧事的三個流氓。有沒有醫德醫術不過關的醫生?也有,比如喜歡溜須拍馬的劉長河。我們針對這些人物的處理,會盡量采用偏喜劇的手法,觀衆笑笑罵罵,或者輕歎一聲就過去了,而不能讓觀衆産生厭惡和仇恨的情緒。這種人性的‘大善’結合‘喜劇處理下的小惡’,會讓觀劇體驗更好,這也是我們一直追求的‘溫暖現實主義’。”
醫療行業劇的攝制難點雖然國産電視劇一直未曾放棄對醫療劇的探索,但多數作品的口碑和評分都沒有突破及格線,其中評分最高的《心術》豆瓣評分也未到8,拍醫療行業劇的困難到底在哪兒?
對此李雪舉例,“比如手術室,我們特别理解醫院的情況,拍攝必須要在不幹涉醫生正常治病的情況下進行。”
在拍手術室戲份時,北京大學國際醫院給攝制組的時間是10天,這10天中隻有1天手術室的門可以打開。這就要求攝制組要将所有手術室門打開的鏡頭集中在1天拍攝。“所以要在大腦中理清每場戲有關手術室門打開的鏡頭都應該是什麼鏡頭,人要往哪兒看,我要拍什麼景别,演員要說什麼話、要看向哪個點……都要記得清清楚楚。”
最後一天在北大國際醫院的配合下攝制組被允許工作到14點集中拍攝手術室門的鏡頭。拍攝緊鑼密鼓地進行,從早晨到14點不足7個小時的時間内,拍完了所有手術室走廊的戲。醫院對進手術室的人數也嚴格控制,開始是12個人,在劇組努力争取後寬限到18個人,“已經很感謝了。不過18個人确實多一個都不行,所以很多工作人員在裡面也客串了護士、醫助。”
有些價值不菲的專業器材,醫院會限制外借時間,甚至不允許外借。“我們展現心外科手術時要用體外循環機,但是體外循環機價值幾千萬,醫院不可能給我們用,我也很理解。所以我們隻能用一根管子往裡倒人工血,那麼血是怎麼流動的呢?我很感謝道具小哥,全靠他用嘴吸,拍攝那天他喝了一桶血”,李雪說。
李雪坦承,即使做了很多準備,回頭看戲裡仍有很多遺憾,“這部戲裡的毛病太多了,比如仁和醫院出現的第一個鏡頭是淩晨4點22分,應該很少有人走動,如果走動的人多過5個是不妥的,可是特技實在是抹不掉了,像這樣的例子還會有很多,我自己的不完美也有很多。”
在專業性上攝制組做了較為充分的準備,拍攝過程中有醫學顧問全程跟拍,“每天開拍前,燈光、攝影、服裝、化妝全站在一邊,看着醫學顧問教演員專業的醫療動作,一般需要半小時,直到演員熟悉了這個動作後,由他們表演一遍我們才知道機器、道具和燈怎麼擺放合适”,李雪說。
對于演員表演被诟病,韓志義表示“說實話,我覺得有些過于苛刻了,為什麼?比如我幹這行有20多年了,我們很多醫生,有的比我年資還高,所以我們在手術室裡的那些動作、原則,已經融入到血液裡,不用刻意去做。演員在短時間内就要表現這些東西,而且不僅要表演,還得記台詞和大量的專業術語并完成動作,這對他們來說難度很大。劇組已經盡可能地做到專業化并真實呈現給大家。從這點上講,我挺感動的,因為拍醫療劇難度大,此前就有人怕被指責不敢輕易涉足手術這一塊。”
導演李雪回應吐槽
聊美劇、聊劇本、聊專業性與戲劇性的平衡
《綜藝報》:拍攝《外科風雲》前是否參考過一些醫療劇?
李雪:國産醫療劇,我沒有做參考,重點看了一部美劇《黑色警報》,是去年出的,偶然發現的,我很喜歡。因為它節奏極快,快到我喘不過氣,字幕都看不過來。我把劇推薦給朱朱,朱朱又把劇推薦給美國的同事,他們看後都一緻推崇。那部劇的現實感很強,他們在看那部醫療劇時,也經常會停下來倒回去再看,因為劇中醫療術語、醫療手段都特别先進。
《綜藝報》:《外科風雲》的編劇朱朱是北大醫學部畢業,并在美國讀了流行病學專業,即便如此為什麼開機時間仍延後了一個月來打磨劇本?
李雪:這個月主要做的是把醫療内容與戲劇結構有機結合,因為我們不想單純表現醫療的原生态,而是想把醫生的諸多側面、包括三十年前的舊案等等都融彙進去。所以需要跟編劇在劇本節奏上進行重新探讨、修正,包括劇情結構上的變化。這些結構上的變化,又需要跟當下醫療措施、醫療手段、甚至醫療制度重新結合并修正。我們也要跟許多醫療相關部門咨詢,這些都需要花時間。
《綜藝報》:醫療劇中涉及醫療專業方面的瑕疵會影響電視劇的專業度和藝術表達嗎?
李雪:瑕疵我承認肯定有。但我想請大家注意一個問題,我們劇中的醫療病例量很大。比如做了100個醫療病例,病例中出錯的比例不會讓大家覺得這是個完全沒用心、沒有醫療顧問教導并把關的戲。現在大家看到的BUG和錯誤我承認有,一些鏡頭是我沒有辦法去更正的,是我在戲劇表達上或者說在剪輯過程中,過多地注意了鏡頭美感,忽略了嚴謹性和醫療顧問的指導,這個我應該承擔責任。但是我覺得,這些瑕疵不足以抹殺或者說推翻這部劇的美學價值。
《綜藝報》:那你怎麼看待專業性和戲劇性的平衡?
李雪:有一些場景,我們以醫療方向或者醫療細節為主。有一些場景我更多的是希望大家能夠關注我們對醫療行業、對醫生職業的認識和發展期望。通過一個曲折動人的故事和愛情、親情、友情的表達,實現人物之間關系的變化。從而讓大家關注這個職業和整個行業,關注醫療現狀,共同改進醫療理念,這是整部劇更想實現的社會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