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吉是戛納常客,習慣運用鏡頭展現深刻的社會現實。2007年,他憑借《四月三周兩天》斬獲金棕榈大獎;他的《畢業會考》赢得2016年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2013年,他曾擔任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委。
日本導演薩布從1995年開始編寫劇本,他的《失憶星期一》獲柏林電影費節比西獎,《駕駛》獲加拿大範特亞洲電影節最佳亞洲影片獎,《幸福之鐘》獲柏林電影節NETPAC獎,《天之茶助》和《龍先生》分别入圍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采訪中,蒙吉和薩布就藝術片市場的發展前景,拍電影的方式選擇,以及中國電影市場發展前景等話題發表了看法。
藝術電影制作談蒙吉一直堅持自己獨立完成電影前期、中期和後期的全程制作,幾乎保持每5年一部的速度。他表示,“我可能就是需要5年時間來做一部長片,如果跑得快了,一些細節會落下。我擔當自己影片的制片人、編劇,還經營自己的電影公司,所以當我幹一件事時,不能再同時開始另一件事。我每次拍片都需要重新思考、整理經驗,所以,整個周期非常長——要先寫劇本,融資,進行電影編輯剪輯,然後再做電影發行。”
說到發行問題時,蒙吉告訴《綜藝報》,“我的電影在世界60多個國家都有出售。現在要把藝術電影發行出去不是件容易的事,發行時還要帶着影片去不同國家做宣傳,談發行經驗。今年,中國也獲得了《畢業會考》的發行權,上影節的票已售罄。我很期待中國觀衆的評價。”
薩布接受采訪時表示,在日本,大公司制作電影和獨立電影人自己制作電影的區分十分明确,“大公司大制作不強調風格化的東西,所以,對我的作品,很多大公司雖然感興趣卻還是比較謹慎。”薩布解釋說,他對自己的電影要求很多,這和大公司流水線制作模式相矛盾,“比如我希望用自己的演員,希望有風格化呈現。”
不斷更新表達方式在題材選擇上,蒙吉表示,他關注的所有題材都和自己所處的年齡有關,不是偶然制作。“比如現在我對孩子的教養、與孩子的關系等題材有興趣。”蒙吉在輕松幽默的喜劇題材和嚴肅的社會現實主義題材作品拍攝上都有較高造詣。“我早期有些短片是幽默的,但也在不斷改變藝術的表達方式,目的都一樣——打動觀衆。”蒙吉說。
他分享了自己在準備《黃金時代》和《四月三周兩天》時的心理變化。“在準備《黃金時代》劇本時,有人讀了認為很幽默,誤以為我成長的時代很有趣,但事實并非如此。”蒙吉決定改變風格,希望人們通過他的作品感受到曆史真實,“我把《黃金時代》劇本收起來,開始寫《四月三周兩天》。後面這個劇本體現了當時羅馬尼亞人民普遍感受到的壓抑感,是人性更加真實的寫照。”
但寫完《四月三周兩天》後,他還是選擇先将《黃金時代》制作出來,“在記憶這件事上,我們可以加入一些幽默,讓人們有興緻地活下去。”
此後,蒙吉不再進行喜劇電影創作,“所有的電影方式都是我們用來記憶過去的方式,随着時間推移,我對更嚴肅的主題産生興趣。人一生非常短暫,必須把精力放到更加重要的事上。我鼓勵大家做喜劇,但自己不會再拍。現在我資金充足,可以做别人的制片人。去年,我就做了羅馬尼亞一部喜劇的制片人。我自己仍保持5年拍一部的速度,以保證質量。”
蒙吉介紹了自己拍電影的慣用方式,“我真正要講的故事總是比電影本身要講的更多、更厚重,當我跟世界各地的媒體和民衆互動時,會交流電影外的更大問題,比如世界、人性等。”
薩布也介紹了自己制作電影時的經驗。他曾在融資上獲得房地産公司的支持,“投資者個人比較欣賞我的作品,我努力給他們一定的回報。”薩布表示自己電影的風格化形成和他不斷的思考密切相關,“靈感是必要的,但不會時刻都在。人要一直思考,去想如何給觀衆帶來新鮮的東西,這樣才能保持風格。”
蒙吉展望中國影市前景當被問到對中國電影市場前景的看法時,兩位導演都表示看好。薩布說自己會在不久的将來到中國拍片,“大概會在2018年夏天前來中國拍攝電影。因為中國的硬件設備優質,資金也十分雄厚,并且有一些很好的演員。最重要的是,中國地大物博,并且有多樣的風土人情,從農村到極盡繁華的都市都可以盡情展現。”薩布透露,目前中國已有多家對他感興趣的投資公司希望達成合作。
談及中國電影的文化表達時,薩布表示,“中國電影發展處在進步階段,相信會有更加優秀的作品出現。”
如何将本國文化向全世界傳遞是擺在電影從業者面前的重要問題,在平衡“本土文化”和“國際化”問題上,薩布表示會選擇比較有共同性的表達方式,“我的片子以自己的節奏展示人類、人性層面的思考。比如我表現一個人喝醉後的狀态,會展示奔跑的鏡頭,這不是日本特有的,而是每個國家的人都可以這樣表達。”
在蒙吉眼中,《花樣年華》是能夠代表中國文化特色的電影作品。“對于外國人來說,看久了中國電影就會發現,不論是中國大陸、中國台灣還是中國香港,影片文化差異很小。但開始時,對這個地區還不熟悉,接受者就需要多花時間了解相關背景。對中國電影,我會本着開放的心态,不會急于對一些作品做出評判。”蒙吉說。
薩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