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森6月18—22日曆時5天的金爵電影論壇是上海國際電影節的重頭戲,也是電影人了解産業動态、碰撞思想火花的優質平台。本屆金爵論壇貫徹“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緊扣“慶祝香港回歸20周年”等熱點,堅持以提升創作質量、推動行業發展為核心,從政策扶持、電影創作、文化傳播、受衆分析、産業格局等角度,邀請資深從業者展開讨論,聚焦産業鍊前中後端,體現電影節的敏銳性、專業性和前瞻性。
本屆電影節舉辦了中國電影産業高峰論壇、用工匠精神打造中國電影、中國電影産業的供給側改革之路、《中國電影産業研究報告》發布暨中國電影發展論壇、動畫電影中的東方文化、IP全産業鍊開發與中外電影行業差異、中國類型電影思考和探索、“一帶一路”電影交流圓桌論壇、觀衆數據與電影制作、走向國際的中國青年電影人、解讀上海電影政策、滬港電影合作交流論壇、金爵獎評委主席論壇等近15場論壇。
衆多業界“大佬”及知名導演制片人等齊聚論壇,多角度探讨電影市場的現狀及未來發展方向。
“一帶一路”開啟國際合作之門作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之後,我國舉辦的國際重大文化活動,第2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把推進“一帶一路”人文交流貫穿于辦節始終。相比于2016年,今年上海電影節的“一帶一路”元素進一步升級,特設“一帶一路”國家電影文化合作交流備忘錄簽約儀式、電影圓桌論壇、電影國别推介三個環節。
6月17日,“一帶一路”系列主題活動第一場——“一帶一路”電影文化交流合作簽約儀式舉行,14個“一帶一路”國家的電影節和電影機構代表一起上台,在極具中國文化特色的卷軸上簽名,也意味着“一帶一路”電影文化交流合作機制的正式啟動。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張宏森在緻辭中表示,電影文化交流能夠極大促進“一帶一路”沿線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彼此合作,希望電影人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加強電影合拍、電影展映、電影節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以電影為文化紐帶,延續絲路文化傳統,促進世界電影多樣文化、多樣文明的融合與發展。
在“一帶一路”精神的倡議下,中國與塞爾維亞合拍電影《薩瓦流淌的方向》于6月17日正式簽約,這是兩國曆史上第一部合拍片。電影由上海作家陳丹燕執導,将通過她的視角,呈現在炮火連天的時代,人民仍舊豁達樂觀、文化仍舊活躍的堅韌民族特質。
張宏森表示,今天和塞爾維亞的合作,意味着我們電影合作觸角的延伸。他說,中國電影期待全世界的藝術家和中國有更緊密的連接,“我們是全方位的合作,創意、人才、資金、技術,不同的合作項目有不同的側重點,因地制宜,根據不同的項目來制定具體的合作方案。”
張宏森指出,接下來中國電影合作的國家會越來越多,這是中國電影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的必然。他說,中國以前和英國、法國、意大利、美國等國家已經開始了合作,現在要跟中東歐國家展開合作。“今天合作的塞爾維亞,不是唯一,未來我們和中東歐16個國家之間還有電影合作項目、交流計劃,我們還在醞釀‘中國-中東歐電影節’,這意味着合作的面,将進一步鋪開。我覺得上海國際電影節今天的合作是良好的開始,意味着中國電影和各國合作的前景會越來越開闊。”
影視文化對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起着重要作用,上海國際電影節積極推動“一帶一路”人文交流,在本屆電影節期間還開展“一帶一路”合拍片簽約、“一帶一路”圓桌論壇、“一帶一路”國别推薦等一系列主題活動。電影市場也特别設立了“一帶一路”主題館,方便來自沿線國家的電影機構人士交流。成龍動作電影周、金爵盛典和頒獎典禮等活動也都呈現出豐富的“一帶一路”人文交流元素。
《摔跤吧!爸爸》引發電影創作反思中國近年來在努力朝好萊塢工業化制作水準看齊,努力縮小兩者差距。但今年口碑炸裂的《摔跤吧!爸爸》票房突破12億元,讓中國電影人意識到了不僅僅是好萊塢,近鄰寶萊塢等其他國家的電影也值得關注和學習。這一話題成為本屆上海電影節論壇熱議的焦點。
博納集團董事長于冬在“中國電影發展論壇:中外電影行業差異”主題論壇上表示,不應單憑這一部電影來批判中國電影沒有情懷或者批評十年來高速發展的中國電影。于冬表示,“‘一部印度電影甩出中國電影幾條街’的言論是非常片面的,這部電影确實是好電影,但不能‘借題發揮’唱衰整個中國電影業。”
在于冬看來,十年來中國電影長足發展,中國也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電影國,中國電影這幾年的票房背後不是簡單的數字,而是國際影響力的巨大提升,是世界範圍的大發展。中國電影的進步世界矚目,影響力也遠超寶萊塢,“中國電影人不要妄自菲薄,找各種理由批評中國電影。”
光線傳媒董事長、總裁王長田認為,國産影片票房增速的放緩既不是因為國産片質量下降了,也不是因為外國影片口碑特别好,而是因為觀衆對國産片的期待值高于國産片本身的質量,國産電影品質的提升速度未能趕上觀衆期待的提高。王長田表示,“中國僅用1/4甚至1/5的時間走完美國電影一百多年的發展曆程,電影市場的變化速度和劇烈程度遠超我們的想象。高片酬、人才欠缺、偷票房、不注重知識産權等所有問題,都是中國電影所處發展階段必然出現的問題,但中國電影市場的改進速度也會非常快,不必過度擔心這些問題。”
王長田表示,“總體來講,中國電影的制作水平正在不斷提升。雖然近一兩年‘爆款’影片比較少,但‘爆款’是需要在雄厚的制作基礎之上才會出現的。我相信中國一定會有自己的《摔跤吧!爸爸》。”
華誼兄弟電影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葉甯同樣對中國電影市場的未來充滿憧憬。他認為,中國電影行業往往把市場和創作混為一談。市場和創作是兩個不同的邏輯,市場邏輯是消費者邏輯,做市場時就應按照市場邏輯進行;創作時則應按創作邏輯進行,創作從内心的故事發端,用鏡頭語言表達出來。“創作沒有捷徑可言,需要工匠精神,在這方面中國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對于中國電影産業的未來,美國制作人麥克·山伯格從創作上提出了建議:電影創作不能隻是模仿過去,更應該創造新模式。他舉例說,如今很多好萊塢大片都是在模仿之前成功的作品,這導緻大家不敢創新。“好萊塢電影的投資體量非常大,面對如此大的投資風險人們會變得更加保守,不太願意去創新。我們應該更多地考慮,如何在當前環境下利用更多資源支持更多的創新和創意。因此,不僅是‘内容為王’,更應是‘創意為王’才對。”
在“中國電影如何将觀衆留在座位上”的話題讨論中,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任仲倫分析了三方面原因:一是影視行業供給有效性和供給品質出現一定問題;二是内容形式樣式不夠多樣,容易造成跟風現象;三是缺少真正打動人心、引起共鳴的作品。中國電影想要升級突破,需要的是好萊塢的成熟體系,還是《摔跤吧!爸爸》那樣的好故事?任仲倫認為,擁有悠久曆史的中國不缺故事和文學作品,“但把文學轉成電影時,很大的問題是制作,現在制作方面的人才非常欠缺。”
“中國持續産生高質量院線電影的能力與美國差距仍較大。”華誼兄弟聯合創始人、副董事長兼CEO王中磊頗認同任仲倫的觀點。他同時表示,中國電影想要突圍隻有一個方法——把内容做好。
“作為内容的創造者,如果隻是為了數據拍電影,那就是笑話。我國觀衆對電影的判斷非常清晰,不僅隻是為了娛樂。”引力影視投資執行董事姜偉表達了自己的看法,“資本進入國産片是好的,但資本和投資人似乎着急了點。好内容是‘做’出來的,不是‘搶’出來的,這個行業需要沉澱。”大地影院集團總經理于欣最後總結,電影行業還是“内容制勝,内容為王”。
科幻、武俠、懸疑:中國類型電影的探索
随着中國電影産業的發展,類型電影已成為大衆熟知且廣泛讨論的話題。6月19日,結合了科幻片、武俠片、懸疑片3大類型主題的“中國類型電影思考和探索”金爵電影論壇就此進行了深入探讨。
中國科幻文化的土壤還在培育中,國産科幻片的發展處在起步階段。剛剛轉型做導演的張小北直言,做中國科幻電影将面臨兩個最大的挑戰——一個是技術自信,另一個是文化自信。“技術自信可以用錢解決,文化自信卻需要靠時間、市場、觀衆的反饋不斷積累才能得到。”
想要獲得這份自信,前期嘗試和積累必不可少,科幻作者潘海天毫不諱言,在這條探索之路上會有很多“犧牲品”,“尋找的過程可能會花很長時間,可能會‘死掉’多部電影才能找到這條路。”
對于科幻片,仍需不斷嘗試和積累。年近70的科幻小說作家王晉康十分認同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我記得有一次觀衆對我說,他隻要想到科幻電影中出現中國人的臉就覺得不可信。這就不單是電影的問題,而是文化的問題,首先要有自信才行。”
武俠片是中國獨有的電影類型,也是觀衆熱衷的類型之一,近年有《葉問》系列、《一代宗師》等口碑票房雙豐收的佳作。不過武俠片也面臨緊迫的創新挑戰,導演甯浩表示,“任何片種在其領域都有生命周期,武俠電影從我最初看到香港武俠片覺得震驚、好看,到之後舞蹈化、神仙化,現在确實有了審美疲勞。當下的武俠片需要新東西。”
近年來,犯罪懸疑片在中國進步不小,《白日焰火》《人山人海》等都在國際上獲得認可。然而這一類型的國産商業片仍有不足。相關創作者和投資人認為,确立一定的行業規範有利于改善這一現狀。
導演、編劇崔斯韋直言,類型片在拍攝上有一定的常規體系,這種體系能夠幫助創作者判斷工作進程。“這個體系不可或缺,而且需要全行業一起建立,不是一家公司或者某個個人能建立的。”導演蔡尚君認為,投資人在建立這一體系上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中國缺好的制片人、投資人,不僅要有錢,還得有審美水準。除了導演之外,投資人、制片人也應該起到靈魂性作用。隻有具備這樣的審美和真正的素質,才能提供好的電影。這種改變不是一個人,而是一代人、一個時代沉澱下來的。”
@金爵電影論壇
博納集團董事長于冬
“一部印度電影甩出中國電影幾條街”的言論是非常片面的,不能“借題發揮”唱衰整個中國電影業。
光線傳媒董事長、總裁王長田
“爆款”需要在雄厚的制作基礎之上才會出現。我相信中國一定會有自己的《摔跤吧!爸爸》。
華誼兄弟電影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葉甯
院線是我們的“高速公路”,播放平台是我們的“航路”,我們現在要做的是造出自己的“好車”,讓他們在“高速公路”和“航路”上跑起來。
美國制作人麥克·山伯格
應該更多地考慮,如何在當前環境下利用更多資源支持更多的創新和創意。因此,不僅是“内容為王”,更應是“創意為王”。
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任仲倫
把文學轉成電影時,很大的問題是制作,現在制作方面的人才非常欠缺。
華誼兄弟聯合創始人、副董事長兼CEO王中磊
中國電影想要突圍隻有一個方法——把内容做好。
引力影視投資執行董事姜偉
好内容是“做”出來的,不是“搶”出來的,這個行業需要沉澱。
導演張小北
中國科幻電影将面臨兩個最大的挑戰——一個是技術自信,另一個是文化自信。技術自信可以用錢解決,文化自信卻需要靠時間、市場、觀衆的反饋不斷積累才能得到。
萬達文化集團高級副總裁、萬達電影總裁曾茂軍
做IP的全産業鍊開發,要知道IP的側重點,知道IP主要靠什麼盈利。
導演王小帥
當我們的眼光都在票房和數據上時,能不能多一點眼光,來關注那些好的、不那麼熱的IP?這樣市場才能共赢。
索尼哥倫比亞影業執行總裁馬修·米蘭
如何把IP這個金礦的潛力進一步挖掘出來,是中國電影人需要努力學習和提升的。
阿裡巴巴文化娛樂集團董事長兼CEO俞永福
傳統院線要在電影院的場景創新上花心思,不同場景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場景必須進步,讓更多的用戶愛看電影。
IP不是全部在近幾年的影視行業裡,IP話題持續火熱。而在IP全産業鍊這條道路上,要通過怎樣的培育、營銷,才能打造出超級IP?6月19日上午舉行的“IP全産業鍊開發與中外電影行業差異”論壇上,萬達文化集團高級副總裁、萬達電影總裁曾茂軍和于冬、時光網CEO侯凱文、閱文集團CEO吳文輝、中文在線執行董事戴何忠、美國AMC院線執行副總裁伊麗莎白·弗蘭克等共聚一堂,探讨上述話題。
現在國内處于開發狀态的IP越來越多,但實際成果并不盡如人意,到底怎樣的IP才稱得上具有真正價值?嘉賓們分别在“鮮明的人物特色、有趣的世界觀、強故事核、大的拓展空間”等方面達成共識。
作為IP全産業鍊開發的典型代表,《變形金剛5:最後的騎士》6月23日開始在國内公映,侯凱文對于《變形金剛》IP數十年的發展深有感觸,他說,從玩具到漫畫,再到影視作品,“任何IP都要回到心靈,從心開始。”
談到變形金剛,曾茂軍表示,《變形金剛》系列電影成本高,對于這一IP而言,電影的作用隻是保持IP的熱度,其更多是靠《變形金剛》的其他産品賺錢。他由此延伸思考,“做IP的全産業鍊開發,要知道IP的側重點,主要靠什麼盈利,比如《秦時明月》電影虧本,但是遊戲收入非常高。任何IP在屬于它的領域都有價值,後期要不斷培育、營銷,才能變成超級IP。”
對于如今的IP熱,馮小剛直言不諱,“那不過是為了賺錢。”學者戴錦華也表示,目前盲目追求大IP的現象反映出一些人隻是寄希望于已經被培育好的觀衆和市場,但這種押寶行為的風險反而更高。
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亞新獎”評委會主席、中國導演王小帥希望業界能敞開胸懷擁抱優秀作品,而不是将眼光過分集中在“大IP、掙大錢”上,這才能促進市場共赢。他說:“當我們的眼光都在票房和數據上時,能不能多一點眼光,來關注那些好的、不那麼熱的IP?這樣市場才能共赢。”
索尼哥倫比亞影業執行總裁馬修·米蘭也提到IP的存在固然有很多好處,但IP不是全部,“IP意味着有好的品牌,但不意味着觀衆就會買賬。”他介紹說,在電影工業更為成熟的美國市場,IP在更多時候意味着電影下映之後的衍生收入,從圖書、玩具到主題公園,每一個IP都有這樣的潛力,而如何把這個金礦的潛力進一步挖掘出來,是中國電影人需要努力學習和提升的。
“不管是不是IP,能拿過來變成好的故事才是最好的,創作内容的邏輯非常重要。”葉甯表示,解讀電影的能力尤其重要,其他都是資源,“如果把這些用好,中國的機會要比好萊塢更好。”
互聯網對影院的沖擊作為國内電影院線的代表,萬達近年來在影院建設上不斷有所創新,比如他們将藝術品和電影院結合的做法引起業内關注。對此,曾茂軍在電影節論壇上做了闡釋:電影院是社交場所,如果功能太單一,很容易觀衆看完片就走,“我們想把電影院變成公共藝術鑒賞的場所,隻要買了電影票就可以欣賞這些藝術品。”
萬達想各種辦法将觀衆留在電影院,也是因為傳統院線受到了網絡平台的沖擊。美國院線同樣有此煩惱,AMC院線執行副總裁、首席内容策劃伊麗莎白·弗蘭克承認AMC難以與Netflix等網絡平台競争,但她也表示,觀衆進電影院尋求的是“儀式感”,這是院線的獨特優勢。
“影院看電影的儀式感無可取代,影院的價值在于大電影的魅力。”葉甯持類似觀點。他表示,電影是個“黑盒子”,“儀式感和本體魅力的還原是電影需要做的。”電影本身的特殊性及藝術魅力,決定了它的不可取代性。“但是電影内容一定會随着新技術的出現以及網絡的發展不斷變化,把線上和線下相結合,是任何商業體的必經之路。”
互聯網基因的阿裡影業一直将自己定位為“電影行業的服務者”,而非“競争者”。在阿裡巴巴文化娛樂集團董事長兼CEO俞永福看來,電影行業内存在認識誤區——将電影院和線上渠道片面對立起來。他打比喻說,每個家裡都能做飯并不代表大家不去飯館了,“家庭場景和電影院場景能給用戶創造不同的觀感和體驗,所以兩者并不是互相取代的關系。我極其看好電影院的場景,但傳統院線也要在電影院的場景創新上花心思,不同場景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場景必須進步,讓更多的用戶愛看電影。”
于冬指出,最近兩年中國電影人普遍有較大的危機感——票房增速的放緩與互聯網。他認為這都與互聯網背後的資本有關聯。“互聯網資本的介入對電影行業來說屬于‘重新建構’的過程,對于這一變革電影人還沒有完全準備好。當我們還沒有強大到足以抗衡好萊塢的時候,互聯網資本又迅速把電影工業帶到小屏的方向。網絡大電影産量今年将突破3000部,電影才700部,海量的視頻勢必占據觀衆的消費時間。這兩方面力量的拉扯是中國電影現在的壓力所在。”
馬修·米蘭表示,中國電影現在面對的很多問題在好萊塢也是常常被讨論被探索的話題。由于渠道增多,美國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會選擇對他們來說更加經濟實惠或體驗更好的方式來觀看電影——有的人去電影院,有的人在家裡通過網絡點播觀看。“但正因為有像Netflix、亞馬遜這樣的新興視頻播放平台,他們能幫助電影行業建立即時信息反饋機制,并越來越多地得到觀衆喜好的數據。”
與會嘉賓普遍認為,無論線下與線上之争如何發展,電影的本質仍是“内容為王”,創作好的作品仍是重中之重。葉甯在表達這一觀點時,打了個形象的比喻,“現有的規模龐大、擁有出色硬件設施的院線是我們的‘高速公路’,愛奇藝、騰訊視頻等播放平台是我們的‘航路’,同時我們還有世界上潛力最大的觀衆群體,其中大多數人都緊密貼合着互聯網的消費方式。我們現在要做的是造出自己的‘好車’來,讓他們在‘高速公路’和‘航路’上跑起來。”
上海國際電影節20周年展覽名人牆。金爵獎獲獎名單
最佳影片
《三輪浮生》(菲律賓)
評委會大獎
《籌款風波》(伊朗)
最佳導演
馬賽·皮耶普萊茲卡,《我是殺人犯》(波蘭)
最佳男演員
黃渤,《冰之下》(中國)
最佳女演員
薩蕾·巴亞特,《籌款風波》(伊朗)
最佳編劇
伊萬·布洛茨尼科夫,《哈爾姆斯》(俄羅斯/立陶宛/馬其頓)
最佳攝影
山陀爾·别爾克什,《哈爾姆斯》(俄羅斯/立陶宛/馬其頓)
藝術貢獻獎
《故障狀況》(羅馬尼亞)
最佳紀錄片
《當保羅穿越大海》(德國)
最佳動畫片
《至愛梵高》(英國/波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