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江掄娛
徐江
詩人,作家,文化批評家。生于1967年,1989年畢業于北京師範大學。現居天津。
《上古情歌》中黃曉明的演技,一直是近期的熱劇“槽點”之一。有報道說黃曉明的演技“高開低走”,其演技巅峰是《大漢天子》和《中國合夥人》,現在演技退步了……
對此觀點,我實難苟同。當年,《大漢天子》的成功不在于演技,而在于該劇集開辟了“小鮮肉電視劇”的先河,以及當時黃曉明的“小鮮肉”形象符合劇中人設。《上古情歌》惹人争議的根源在于,已是成熟藝人的黃曉明,其形象和表演心态已經不再适合出演“小鮮肉電視劇”。演員在接拍新戲前,需要慎重考慮自身與角色在年齡上的匹配度,在心智上的匹配度。簡單來說,《上古情歌》是黃曉明在錯誤的時間錯接的一部戲。
演過許文強、楊過、韋小寶和嶽飛的人,顯然不太适合出演未成年人熱捧的劇集,可後者恰恰是片酬較高的劇型,這對演員而言是一個難以抗拒的誘惑。在影視市場有一個普遍的“怪現狀”:男演員的演藝年齡和片酬通常不成正比。可有些錢,分明是來“毀”演員的口碑和前程的,這樣的錢不如不賺。一如黃曉明,以他的演技,接小鮮肉劇還不如去接反腐劇,觀衆的年齡段還更廣。
如今成名的演員,尤其是一線當紅演員,在業内的機會和地位要比二三十年前出道的老戲骨們強太多,市場經濟給了他們掌握自己命運的機會。像吳秀波、張嘉譯、陳建斌、文章……雖然年齡不同,各自經曆的磨練也不同,卻都是懂得把握機會掌控自身前途的聰明演員。他們一邊做演員,一邊向幕後轉型,對劇集的選擇權和掌控力更大。但即便如此,他們也難免面臨所接劇集與自身匹配度的考驗,有時還涉及觀衆群的取舍問題。
張嘉譯先後接拍《白鹿原》《卧底歸來》,前者的宣傳點高,演員的口碑高;後者的宣傳點一般,但表演、劇情、整體觀賞性在當代劇中可圈可點,且觀衆群下延到了年輕人。兼顧當下與未來,可見其對劇集的選擇能力非同一般。
陳建斌轉行大銀幕,選擇的是類文藝片,雖然目前還看不出市場前景,但至少口碑大賺。而其選擇出演的諜戰、商戰劇,以及參與的電視真人秀,都令他在中青年觀衆中打下了穩固的根基。同樣較勁的文章,一部自導自演的《剃刀邊緣》,加上之前的《少帥》,已經比他當初的《雪豹》《小爸爸》更具專業品質和人氣度。
吳秀波走紅後,接戲數量似在減少,但大多水準穩定。他近年緻力開發的《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反響正趨于兩極化,三國迷、曆史迷們不滿意,
相當的女性觀衆持續保持關注熱度。後一種反映值得肯定,說明新劇集還是把握住了主流觀衆群——女性;但男性居多的前兩類觀衆的部分流失,究竟會給藝人帶來什麼樣的影響?這确乎是一個未蔔之謎。改編一個脍炙人口的名著兼曆史人物本來就是要冒險的,但《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在劇情上付出的印象成本似乎有些過大了,反倒不如當年的《趙氏孤兒案》更具經典架勢。
黃磊接拍的《深夜食堂》,這麼一個好題材,制作團隊案頭階段的工作應做得更細一點,把作為主看點的飲食元素再強化、精化一些,中餐文化的滋味再足一些,否則“都市治愈”的功能就會顯得說教和蒼白。好題材如同好食材,主演如何在拍攝中發揮自己的影響力和想象力,配合和提醒導演拍出滋味,這也猶如大廚的烹饪功夫,一旦處理得火候不夠,自然會在觀衆中産生反向的匹配度争議,給演員帶來口碑上的連鎖性影響。這種時候,演員參加真人秀所帶來的空前人氣,往往會成為演員和劇集不得不面對的一把雙刃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