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香港新晉電影人陳大利編劇、導演的《黃金花》,關注自閉症兒童群體及他們的家庭。演員毛舜筠憑借片中精湛表演斬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飾演自閉症兒子“龍仔”的淩文龍也獲最佳新演員榮譽。影片繼承了近年來中國香港非類型商業片的典型特征,取材真實事件加以改編。“黃金花”是女主人公的名字,陳大利聚焦于她所面對的殘酷現實、人間冷暖,尤其是她對兒子的眷戀,故事的張力從此展開。
借助特别的社會題材,《黃金花》以具有許鞍華電影特征的叙事方式,呈現了生活中的某種現實和無奈。平平淡淡中的悲歡離合,一家人的日常和意外,都是生活的一部分,無論故事的最終走向如何,《黃金花》都是殘酷的底層叙事,電影一再用魚缸裡的金魚來象征這家人的命運。
“白發人送黑發人是好事”,是黃金花說過的一句台詞,這意味着即便社會再發達、福利再充分,龍仔這樣的自閉症患者也難以獨立生存。黃金花人到中年,不僅要面對丈夫的出軌,還要面對假如丈夫選擇離婚便會失去經濟來源的難題,更難的在于要面對龍仔自閉加智障的現實生活。人前可以做到獨立自強,人後如何承擔如此重擔?兒子不時要自殘、小三挑釁要上位,黃金花才是《黃金花》中最弱勢的那一位,此中況味,難與外人道也。電影是很妥當的藝術手法,将這些一覽無餘和盤托出,吸引觀衆的同情心固然是題中應有之意,推動社會關注邊緣人群才是其終極目标。
自閉症兒童被稱作“星星的孩子”,他們就像天上的星星,在遙遠而漆黑的夜空中獨自閃爍。1988年,表現自閉症患者的美國電影《雨人》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原作劇本,這部巴裡·萊文森導演,達斯丁·霍夫曼、湯姆·克魯斯主演的作品,通過“不正常人”的視角嘲諷“正常人”的生活習慣和秩序,幽默之外發人深思。這是迄今全球影響力最大的有關自閉症的電影。近年來中國觀衆熟悉的同題材外國影片還有韓國出品的《馬拉松》、澳大利亞黏土動畫《瑪麗和馬克思》等。在2010年薛曉路導演的《海洋天堂》裡,塑造了比《黃金花》更加困窘的父子關系——文章飾演的自閉症兒子已經成年仍無法獨立,而李連傑飾演的單親爸爸卻罹患肝癌晚期。整部電影中,舔犢情深的父親都在試圖教會兒子基本的生活能力,事實卻是,這類孩子終身都難以獲得生命的充分發展和平衡。
《黃金花》在香港電影金像獎上的成績,自然有助于觀衆和社會對于自閉症患者的關注。法國哲學家福柯說過,醫生對于病人的凝視本身就能起到撫慰作用。自閉症患者也需要某種積極但不幹擾的交流,他們本來就無比脆弱,如果再加上外界與他人的不友善,就會如孤舟般在海洋中任雨打風吹越漂越遠。包括《黃金花》在内的同題材電影,恰恰能啟發社會和大衆的認知,達成對這一特殊群體的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