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何立豔科學技術的發展使.."/>
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新媒體語境下中國紀錄片的跨文化傳播

新媒體語境下中國紀錄片的跨文化傳播

時間:2024-10-30 04:52:15


    口何立豔

科學技術的發展使以廣播、電視、報紙等為代表的傳統媒體發生了新的變化,加之互聯網、移動終端的出現與普及,表明新媒體時代已經到來。影視藝術是依托媒體而存在和發展的,紀錄片同樣如此。經曆了院線、電視等傳統傳播方式,紀錄片的發展也正式進入了新媒體時代。近年來,我國紀錄片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諸多質量過硬的藝術作品取得了國際性獎項并就此引發了全球性的熱烈探讨。事實表明,紀錄片創作在弘揚民族文化、與他國進行緊密交流、提升國際影響力等方面有着不容忽視的重要意義。因此,新媒體語境下我國紀錄片的跨文化傳播也就成為了我們需要關注和研究的課題。

一、存在問題

1.題材選取

新媒體語境為我國紀錄片創作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團體及個人可通過網絡上傳的方式向公衆進行作品展示,提高民衆在紀錄片創作方面的興趣。然而,有能力從宏觀角度對民族文化進行描繪和傳播的紀錄片制作者多為技術過硬且資金實力雄厚的影視公司或電視台。自新中國成立至今,經由此類制作者推向國際的紀錄片作品大都為文獻政論題材,具有十分濃厚的宣傳色彩,而能夠引起國際受衆群體興趣的諸如涉及調查性、科技性題材方面,卻鮮有作品産生,并未能取得國際受衆群體的廣泛關注和認可。由此可見,我國紀錄片制作在題材選取上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紀錄片中曆史、文化内容比重較大,而對其他如民生、自然等選題的關注相對較少。這是因為,以自然、環保等為主題的紀錄片因對人力、資金、技術的高要求和過長的制作周期而被制作者排除在外;而以民生、弱勢群體、社會消極面為主題的紀錄片作品雖然能夠吸引海外受衆關注,卻會在一定程度上對國家形象造成損害①。因此,如何進行題材選取就成為了我國紀錄片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首先需要考慮的問題。

2.品質質量

從制作角度看,新媒體技術上的革新大大降低了紀錄片的制作難度并激發了民衆愛好者參與創作的熱情。由業餘愛好者拍攝的紀錄片題材大都來源于基層生活,視角更貼近民衆,能夠使國外觀衆對我國民衆的普通生活有更清晰客觀的了解。然而,實踐技術的不足往往導緻此類紀錄片品質良莠不齊,普遍存在畫面抖動、模糊不清及聲音含混等問題,紀錄片品質未能達到觀衆期待的标準,因此損害了受衆群體的觀賞欲望,不利于其傳播作用的實現。從内容叙述的角度看,由于未經曆專業系統的學習,愛好者拍攝的紀錄片内容結構多以自然記錄為主,框架結構大都存在一定缺陷,缺乏有序性。

新媒體語境為我國紀錄片的制作和對外傳播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和更加多樣化的渠道,但是在寬松自由的制作環境下誕生的大批作品也逐漸凸顯出了我國紀錄片制作品質的缺陷②。

3.傳播途徑及模式

在原有對外傳播的基礎上,新媒體環境同時也為我國紀錄片提供了諸如網絡、移動終端等全新的跨文化傳播方式,然而從總體上看,我國紀錄片傳播途徑依舊偏于狹窄,未能充分把握國際電影、電視節以及海外主流媒體等傳播平台帶來的傳播機遇。

由于文化背景差異,紀錄片的跨文化傳播效果必然會被文化差異引起的交流阻礙而影響,加之并未充分考慮到跨文化傳播的特性,我國紀錄片作品中的民族文化和傳統思想往往不能被其他國家和民族的觀衆充分理解或順利接受;國際市場意識的缺乏以及對受衆群體了解程度不足等因素,使我國部分紀錄片雖然選取了良好題材卻未能以被海外受衆接受和喜愛的叙述方式展現出來,從而嚴重影響了跨文化傳播的效果。手機電視、網絡電視的出現和普及使受衆群體的收視方式、觀賞品味及習慣發生了一定程度的改變。由于未能充分考慮到這一改變,我國紀錄片并未能充分發揮應有的信息傳遞和文化傳播效用,在無形之中造成了大量的市場流失。

4.資金及收益

當下我國紀錄片制作并不存在基金會準入機制,制作資金主要來自電視播出機構的投入以及作品播映權,并無相關政府資金支持。有限的資金和收益來源表明,新媒體語境下我國紀錄片的運營模式依舊未能充分适應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進一步完善。

二、提升策略

新媒體語境帶來的便利性大大降低了紀錄片跨文化傳播的難度,近年來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代表的一系列國産優秀紀錄片在國際受到了廣泛贊譽,加深了世界人民對中國的認識和了解,取得了良好的文化傳播效果。另一方面,新媒體語境下國産紀錄片跨文化傳播過程中的不足也日益凸顯,就此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1.創作方式

在題材方面進行突破創新,選取與民族古典文化相關題材,憑借西方民衆對于神秘東方的興趣吸引其注意力,在傳播傳統文化的同時介紹關于現代化中國的各種信息;或根據國際文化市場動态并結合中國實際情況選取能夠為西方民衆廣泛關注的題材,諸如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社會的發展态勢、環境保護、科技發展等。通過紀錄片的形式叙述被世界人民普遍關注的話題,也有利于我國負責任大國形象的樹立。

從叙事方式上看,同情節跌宕起伏的西方紀錄片相比,國産紀錄片較為舒緩的節奏并不完全符合海外受衆群體的收視習慣,這需要制作方對西方受衆群體的主流收視習慣、偏好進行調查研究,并做出諸如加快節奏、打破陳規等有針對性的創新改變。

2.人才培養

我國電視傳媒機構缺乏專業的紀錄片創作團隊,對紀錄片認識不夠全面深刻;有志于創制紀錄片的業餘愛好者由于未經曆專業系統的學習而大都忽視了紀錄片的内在思想性,其作品也大都浮于表面而不能引人深思。因此,政府應引導并鼓勵高校開設專門的紀錄片相關課程,使人才培養更加有針對性;紀錄片制作單位在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進行新作宣傳的同時,還要适當普及紀錄片制作的基本知識與技巧;構建紀錄片教授平台,為業餘愛好者提供學習交流的機會。

3.傳播渠道

傳播渠道的通暢性、多樣化是國産紀錄片取得良好對外傳播效果的必要條件。國産紀錄片在運營過程中應加強同西方傳媒機構的合作,通過傳播平台的共享實現互利互惠,同時也能夠降低資金運作中可能存在的潛在風險;重視新媒體語境下的多渠道開發,整合國内外多方資源,加深對網絡、移動終端的開發力度。善于利用新媒體帶來的全新傳播方式,針對海外受衆特點對紀錄片宣傳方法進行調整,保證充分突出作品看點,适當插入作品圖片獲取讀者注意力,插入簡介短片或觀影鍊接,提高作品觀賞的便捷度,增加同受衆群體的互動交流,在傳播人文色彩的同時也能及時有效地獲取觀衆的觀看感受。

4.生産商品化

市場經濟的深入使商品化現象逐漸普及,如若不能順利适應這一現象則必然被市場淘汰。針對國産紀錄片資金力量薄弱及收益相對低下的問題,生産的商品化無疑是一種有效解決方式。

首先,政府應引導、鼓勵、幫扶建設專業化的民營紀錄片電視制作公司。利用民營公司以市場為中心的運營手段對紀錄片制作實施影響,在市場調節的作用下逐漸形成市場化生産模式。同時,借由市場力量在廣大民衆中吸引和發現創作人才。

其次,對紀錄片作品進行深度開發,通過民營公司業已成熟的各種營銷手段将紀錄片作品推向各國電視媒體,并在此基礎上注重音像、書籍等後續産品的開發,逐步構建紀錄片的産業化發展鍊條。

最後,通過市場的刺激和民營公司的帶動,促進其它體制公司在生産、傳播等多方面的改進。橫向上與國内外其他電視台、新型傳播媒介構建節目交流體系,擴大傳播範圍;縱向上利用網絡技術建立資料庫,延長傳播時間。

5.合作發展

與受衆地傳媒機構的合作有利于雙方的資源共享,合作過程同時也是對當地紀錄片傳播方式進行深層觀摩和學習的良好契機,同時在當地媒體的品牌力量影響下,市場拓展也更為容易。此外,盡管近年來國産紀錄片發展取得了巨大成效,但不能否認其整體質量依舊同西方國家紀錄片作品存在一定差距,當技術上的差距阻礙了紀錄片跨文化傳播,與受衆地制作機構的聯合制作也就成為了必要傳播途徑。從中日聯合制作的《新絲綢之路》、中英聯合制作的《美麗中國》等優秀紀錄片作品的成功經驗來看,通過與國外技術成熟、經驗豐富制作機構進行聯合制作,無疑也是推動國産紀錄片順利實現跨文化傳播的有效途徑③。

三、結論

新媒體的出現和普及為紀錄片提供了全新的發展機遇,打破了紀錄片在舊有傳媒環境中的發展困境,逐漸發展起别具特色的新傳播格局,我國紀錄片正重新走進全球公衆視野并得到了廣泛關注。但同時,新媒體語境也為紀錄片的發展帶來了巨大挑戰。對于新媒體語境下我國紀錄片的跨文化傳播問題,我們應持有科學、理性的态度,抓住機遇、解決問題,使其更好地擔負起傳播民族文化、塑造國家形象的重要使命。

注釋:

①陽照、張力甯:搜狐紀錄片頻道發展模式探析,《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7期,第99-103頁。

②李甯:生産形态、傳播方式與營銷手段的改變與創新—紀錄片在新媒體平台的發展現狀研究,《當代電影》,2013年第7期,第120-122頁。

③賀豔、梁珂:試析新媒體背景下紀錄片的傳播特性,《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7期,第104-107頁。

(作者單位:河北廊坊師範學院外國語學院/責編:倪嘯)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