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李夢婷安徽廣播電視台《幫女郎幫.."/>
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情感援助類節目中的人文關懷

情感援助類節目中的人文關懷

時間:2024-10-30 04:41:09


    口李夢婷

安徽廣播電視台《幫女郎幫你忙》欄目,是一檔民生類新聞節目,以美貌與智慧并存的“幫女郎”為幫忙主線,其中,情感援助類節目和輿論監督、突發事件,一直是欄目三分天下的重頭戲。

所謂情感援助,就是當事人遇上家庭生活或是情感問題上的挫折、矛盾,希望通過電視台的資源和幫女郎的幫忙,來調解或是解決。

制作家庭情感援助類節目,并不是為了“揭醜”,讓觀衆單純地看到社會醜惡面,用别人的痛苦點綴自己的心情。我們的真正目的,是為了用一個個典型的事例,揭示家庭情感矛盾的深層原因;同時,也提供示範,教導應該如何解決類似矛盾,以供觀衆參考。換句話說,家庭情感援助類節目,需要完成其社會責任屬性。這,就需要記者們在采訪的過程中,貫注足夠的人文關懷。

所謂人文關懷,就是對人的生存狀況的關懷、對人的尊嚴與符合人性的生活條件的肯定、對人的解放與自由的追求。用一句話來說,人文關懷就是關注人的生存與發展,就是關心人、愛護人、尊重人。它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标志,是人類自覺意識提高的反映。

在新聞實踐中,我們發現,情感援助類節目,有着其獨特性。

第一,“是非”并不絕對。家庭情感糾紛和輿論監督報道不同,往往遇上“清官難斷家務事”的尴尬。事情并不是非黑即白的絕對判斷。

我們欄目曾經報道一條新聞。一位兒媳婦把自己的公公關在家裡,不放他出來,整整6天。任誰去勸,兒媳一口咬定,說要先解決雙方的矛盾,才能放人。

而記者了解到,這位兒媳主要是覺得自己在大家庭中“吃虧”了。她覺得老人和其他小家庭聯合起來坑她們夫妻倆。比如大家族一起合資買碎石機,一年後卻把他們踢出生意。在記者和兒媳婦隔門對話中,更是提到了當年結婚的時候,公婆就對自己不好,分家的時候連個桶都不給自己等等陳年瑣事。

雖然兒媳婦扣押老人的行為是嚴重的錯誤,但是要解決事情,并不能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強迫其就範,而是需要一家人都冷靜下來,檢讨各自是否行差步錯。

就記者的了解,這位兒媳婦因為脾氣比較倔,确實不太讨老人的喜歡。家人說不上欺負,但确實有差别對待。因此,家族中其他成員的誠懇以待,互相諒解,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我們在報道和幫忙實踐中,就要注意了解事情的根本原因,從根子上解決,而不能直接報警把兒媳婦抓起來了事。這對于兒媳婦也不夠公正。觀衆也從節目中看不到事件的真相,隻會留下“兒媳婦虐待老人”的刻闆印象。

第二,當事人訴求,一般“以和為貴”。和輿論監督報道中的投訴人希望能“讨個公道”不同,情感援助類節目的當事人,往往是希望通過電視台這個第三方平台,調解糾紛,達成和解。即使有些當事人在氣頭上會說些絕情的話,但是在實際的處理當中,仍然要注意方式方法,以家庭和諧為第一要義。

我們曾經報道過,一個兒媳婦把公婆家的大門用膠水封了,不讓他們進。公婆沒法子,跑到外面租房子住。老兩口很生氣,就要和兒子兒媳恩斷義絕,要回房子。

但是在采訪中,記者發現,老兩口主要是由兒子撫養,而且兒子早期在家庭糾紛中,眼睛受過傷,影響生活。所以兒媳婦希望老兩口能有所補償。老兩口口頭答應把房子留給兒子,但一直沒有去過戶。這涉及到相互信任的問題。老人怕兒媳婦強勢,房子過戶最後便宜了兒媳婦。而這樣的不信任,讓兒媳婦覺得公婆是在騙人。

如果按照老兩口的訴求,和兒子脫離關系,通過法律手段要回房子,那麼,這個家也就散了。我們的“幫忙”,就變成了“幫倒忙”。

采訪中,記者先做通了兒子的思想工作,再讓老人知道,一味地和兒媳婦對立,其實也害了自己的兒子。最後,由當地的社區工作人員和記者一起見證,給兒媳一個承諾。于是,兒媳婦打開了門鎖,也跨出了打開心頭那把鎖的第一步。

第三,當事人站在自己的角度陳述,因此,難免對事實有所歪曲。

曾有一個女子打電話來尋求幫助,說他的男朋友劈腿了,而且還背着她和别的女子混在一起。于是記者和她一起去尋找這個“當代陳世美”。原本的采訪目的,是當面鑼對面鼓地把話說清楚,勸說男子不要背叛感情,甚至玩弄女性,早日回頭。

然而,深入了解後,記者發現,該女子本身就不是原配。該男子是有家室的。而她的目的,是想倒逼男人,抛妻棄子來和她在一起。這樣,當事人本身的訴求,就不具備合理性。這也就要求記者不能偏聽一家之言,而要做全面的調查,多方面地了解情況,才不至于被當事人牽着鼻子走。

第四,當事人往往會搖擺、猶豫。因為必須自曝家醜,心理上會有障礙。而事後往往會後悔,害怕在電視上出醜,會對以後的生活有影響。這就涉及到隐私保護的問題。

作為一種大衆傳播工具和社會公器,電視節目的特性決定了它不僅要對節目中的受訪人負責,更要為收看節目的受衆着想。因此,它考慮問題的角度,永遠都應該是節目中的當事人和電視機前的受衆二者利益的兼顧和統一。凡具有普遍的社會價值需求又符合當事人自身利益最大化要求的情感内容,包括個人隐私都可以向受衆公開。

我們曾經遇到過一個12歲的小姑娘,她本來是班長,卻在半年的時間内,被發現經常順手牽羊,偷班上同學的東西。從零錢到鉛筆、橡皮,她都會趁人不注意拿走。我們請了心理專家來診斷和疏導,發現這個小姑娘主要是缺乏父母的關愛。一是家裡窮,看别人有好吃好玩的眼饞;更主要的原因,她想通過這種方式,引起父母的注意。久而久之,就養成了習慣。

由于孩子未成年,又是普遍意義上的“壞事”,我們在節目采訪時就刻意避開了孩子的形象,也用上了化名。更重要的是,由于孩子有抗拒心理,在心理專家疏導時,我們并沒有進去錄像。這也給了心理專家一個良好的可以互信的氛圍,誘導孩子說出了心裡的困惑。

雖然在後期呈現上,缺了第一手的現場,但這和孩子的未來比起來,畢竟是微不足道的。

總之,在做家庭情感援助類電視節目時,需要立場公正,明辨是非,捋清舊賬,力主和諧,注意保護隐私。有了這樣的人文關懷,我們的家庭情感援助類報道,才能承載其社會價值,弘揚社會正能量。

(作者單位:安徽廣播電視台/責編:劉原)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