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宇彪随着媒體競争日趨激.."/>
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試論人文關懷對我國新聞報道的影響

試論人文關懷對我國新聞報道的影響

時間:2024-10-30 04:22:04


    ◆周宇彪

随着媒體競争日趨激烈和受衆需求日益更新的新形勢,創新新聞觀念、強調人文精神已成為一種共識,人文關懷的報道方式已越來越受到媒體的青睐,并被看作是新時期新聞報道改革的一個重點。新聞報道提倡人文關懷,不僅使我國的新聞事業發生了深刻而巨大的變化,而且影響到行政、司法以及企業管理等方面。本文僅就人文關懷對我國新聞報道的影響談一些粗淺的認識。

一、人文關懷的起源及含義

1.孔子是世界最早提倡人文關懷的人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是儒家的創始人。當他看到禮崩樂壞,造成政治、社會及倫理綱常失序紊亂時,便提出了“複周禮”、“行仁政”的思想,希望能在亂世中撥亂反正,以求國家昌盛,人民過上富足安定的生活。中國的人文關懷思想,在孔子之前(西周)雖有所涉及,但都比較膚淺而不成型,有的甚至帶有濃郁的神話、宗教色彩。而孔子的人文關懷思想則從人類的生命存在、生命價值以及生命價值的實現途徑等展開的,具有現實意義。古印度作為佛教的發源地,佛教盡管有“不求自己得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的平等和普度衆生的高尚精神,但佛教那種輕生重死、忽視現實而重視虛無的要求,從根本上背離了人文關懷思想之含義。

2.歐洲的人文關懷

西方傳統文化中的人文關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人文關懷指歐洲文藝複興時期的一種思潮,廣義的人文關懷則是由西方哲學所培育的歐洲精神文化傳統。它最主要的精神就是尊重人,尤其是把人作為一種精神存在的價值。歐洲人文關懷思想與中國的人文關懷思想雖然有一定的區别,但是都有人文關懷思想的主要特征,那就是對人的價值的尊重,把人看作是宇宙間的最高價值。認為人的價值應該在這個世界上實現,人有權利追求自己的幸福。

3.人文關懷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要義之一

人文關懷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要義之一,那種認為人文關懷是“泊來品”,起源于14世紀到16世紀歐洲文藝複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實在是一種罔顧曆史的說法,值得商榷。其實,西方流行的東西不少在中國古代早已有之,隻不過是換成另一種形式(或名稱)出現罷了。

4.人文關懷的含義

概括來說,人文關懷就是對人的生存狀況的關懷、對人的尊嚴與符合人性的生活條件的肯定,對人類的解放與自由的追求。人文關懷就是以人為本,其關注人的生存與發展,關心人、愛護人、尊重人。它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标志,是人類自覺意識提高的反映。新聞報道所提倡的“人文關懷”,指的是在報道中多關注人的生命價值,關注人的生存狀态,關注人的情感世界。黨中央強調新聞宣傳報道思想必須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衆”的原則,也是當今社會對人文關懷理念的最佳诠釋。

二、人文關懷使我國新聞報道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1.摒棄了“假、大、空”的模式

“假、大、空”的宣傳模式,是我國一定曆史時期的産物,其特征是說假話、說大話、說空話套話,它嚴重地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威信。黨的十六大之後,黨提出并強調新聞宣傳報道思想必須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衆”的原則,使我國在上世紀90年代末逐漸興起的新聞報道人文關懷之風得以發揚光大。體現人文關懷,是時代的要求、受衆的呼喚。新聞報道通過對普通人群生存狀況的關注,倡導社會公平與平等,維護和尊重每一個人的權利和尊嚴,充滿人情味,容易引起受衆的共鳴,從而增強其對媒體的信賴,提高媒體的威信和樹立媒體的形象。在各大傳媒的帶動下,全國各地媒體摒棄了“假、大、空”,堅持“三貼近”,帶有人文關懷的新聞報道常現于報紙、電視、廣播和網絡,“假、大、空”的模式逐漸消于無形。

2.催生了廣播電視民生新聞節目

在新聞報道倡導人文關懷之風的影響下,一種新的廣播電視新樣式—“民生新聞”節目應運而生,短短幾年間,民生新聞節目像雨後春筍遍布全國每一個角落。民生新聞以平民的視角,關注普通民衆的生存狀況和生活環境,反映老百姓的喜怒哀樂、衣食住行,評說真善美、抨擊假醜惡,帶有濃濃的人文關懷,拉近了黨和政府與百姓之間的距離,深受廣大觀衆的歡迎。經過悄然興起、蓬勃發展、深刻反思、穩步前行等發展階段,民生新聞已走過了15年的發展曆程,取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當前,民生新聞正逐漸走向主流化,内容從原先的“家長裡短、街頭巷議”,向時政、科教文衛等方方面面拓展,但不管怎樣,人文關懷、民生視角不會改變,它是民生新聞的靈魂,是“三貼近”原則在我國新聞報道中的具體表現形式。
    3.找到了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的“切入點”

網絡新媒體的出現,以其傳播快速、覆蓋面廣、網民衆多、信息量大等優勢,給傳統媒體帶來巨大的沖擊和嚴峻的挑戰。網絡是個“魚龍混雜”的地方,無事生非、招搖撞騙之事也不少見;網絡又是社會輿情的“晴雨表”,網絡所披露的事并非都是空穴來風,公安、紀檢等辦案機關不少大案要案的線索和地方官員腐敗堕落、魚肉百姓的事也有從網上獲取的,所以從中央到地方對網絡都給予高度重視。網民在大是大非問題上還是顧全大局的,尤其是在人文關懷方面更是表現出莫大的熱情。這一點在汶川大地震期間就是最好的說明。當時網上各種“雜音”均銷聲匿迹、悲雲籠罩、哀曲缭繞,網民們以發表文章、詩歌、制作花環、書寫挽聯等多種方式,悼念死者、寄托哀思,有的還在網上發起捐助災區等公益活動。平時,網民最熱心參與有關民生、知情權、生命價值、弱勢群體等話題的讨論。可見,人文關懷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的一個“切入點“。在網絡飛速發展的新形勢下,傳統媒體走與新媒體融合之路,取長補短,以求得發展,作為主流媒體應引導輿情,促進社會和諧,這是其職責之所在。

4.中外媒體的新聞價值取向有了某些微妙的“變化”

中外媒體在“新聞價值”方面有不同認知。我國的媒體傳統偏向于根據政治形勢與經濟任務來捕捉新聞,認為這樣題材的新聞才有新聞價值。而國外媒體則偏重從新聞事件對人們影響程度的大小來判斷新聞的價值。如西方對華機構的記者除了報道我國的政治、經濟等重大事件外,還注重反映我國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喜怒哀樂等方面的情況,寓“人情味”于報道之中。“關注普通百姓的人文關懷報道”,這跟民生新聞的價值取向相同或相近。可見,盡管中外受衆由于社會制度和文化背景不同而思維方式各異,但是人類的感情總是有相通之處的。随着我國民主政治和新聞報導的改革創新,國外媒體也做出了積極評價。如《印度信息網》的報道:“如今,中國兩會的民主氣氛日漸濃厚,中國式民主制度正在日益成為世界民主制度的中心。”韓國《東亞日報》的報道說:“中國兩會的政治套越來越少了。”2008年2月22日,山西焦煤集團屯蘭煤礦發生特大爆炸事故,一些在醫院接受治療的幸存礦工對事故有恐懼感,惡夢不斷。新華社記者捕捉了這些信息,采寫了一篇題為《山西“2·22”礦難造成74人死亡獲救者講述驚魂一刻》的報道,在海内外引起廣泛好評。而國外媒體的一些報道同樣也得到我們的肯定。如美國媒體在“9·11”恐怖襲擊後,各大新聞網都立即取消了娛樂節目播放廣告,連續幾天不間斷地報道充滿濃厚人情味的新聞:有消防隊員舍已救人的英雄事迹,有國會議員集體高唱國歌的特寫,有幸存者動情的叙述等,極力營造積極向上、互助互愛的社會氣氛,以分散對事件後果的追究,重樹政府的形象。

三、人文關懷報道中必須注意處理的問題

1.要處理好“客觀性”與“人情味”的關系2014年4月10日,海南省澄邁縣一所小學校組織學生春遊時發生了交通事故,造成8名學生死亡、32名師生受傷。海南一家主流媒體及時介入報道,發稿情況如下:

a、《澄邁一小學春遊租用客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8名學生死亡省委書記羅保銘、省長蔣定之分别對事故做出批示》;

b、《醫療專家趕赴事故現場32名受傷師生陸續被轉往海口救治》;

c、《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批示:盡最大努力救治受傷學生細緻做好善後工作》;

d、《事故原因認定:司機處置不當車上無安全帶》;e、《“4·10”交通事故調查:海航休閑車隊超越經營許可範圍》;

f、《“4·10”交通事故後續:澄邁欣才學校今起複課做好安撫保障工作》。

有受衆對這家媒體的報道評價為:“客觀真實,時效性強,但人情味不足”。這一評價比較中肯。

從發稿情況不難看出,報道按照事件發生的順序,客觀報道比較多,後續分析報道比較少;整體來看,橫向相關報道不多、缺乏情感因素。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沒有處理好客觀報道與人情味的關系,也就是缺乏人文關懷的精神。這種現象在對突發性事件的報道中較為常見。傳統的做法是注重報道事件發生的基本情況、進展、事故調查、責任追究等,對事件中涉及的“人”的活動很少報道。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尤其是受害者在突發事件發生、發展過程中,同樣具有關注價值。以海南這家媒體對“4·10”交通事故的報道來說,雖說所報道的這些情況很重要,但諸如:“受傷者對事故發生過程的描述”、“遇難的8名小學生中有幾個是獨生子,政府将采取什麼辦法(如批準生第二胎)補救”、“專家訪談:如何防止組織學生外遊發生交通事故”、“失去愛子的家庭有什麼訴求”、“欣才小學校長談慘痛教訓”,等等,這些也是廣大受衆很想知道的,少了這些,整個事件的報道顯然是不完整的。上文所說的新華社山西焦煤集團屯蘭煤礦發生特大爆炸事故的報道之所以得到國内外的贊揚,是因為它既客觀真實,又帶有人文關懷。因此,媒體要從指導思想方面入手,充分認識人文關懷對新聞改革、創新的重要性;記者應從點滴做起,克服“習慣性思維”,使報道既客觀真實又人性化,努力争取社會效益的最大化。

2.要做好人文關懷,避免濫用情感

人文關懷,重在“關懷”,這就得選準被關懷的對象,還得把好關懷的“度”;對象選不準,就會出現“表錯情”;把不好關懷的“度”,就會出現“用情泛濫”,适得其反。新聞報道中被關懷的對象是“人”,一般情況下的“人”,有弱勢群體、需要幫助者等;在突發事件中所涉及的“人”,包括參與者、受害者(受影響者)、受處理者、旁觀者等。這就要求記者在采訪過程中,在及時報道事件發生、發展、起因、後果等情況的同時,要關注事件中的“人”的價值、尊嚴、生存狀态、情緒、感受、權益,等等,而所有這些,大都是通過報道政府、社會組織、志願者、群衆的積極救助、減少傷害、損失來實現的。切莫在報道中刻意地放大一些恐怖場面、事件受害者的慘狀,感情泛濫,盲目同情,造成對受害者及其家屬的二次傷害。

3.要處理好時政新聞與民生新聞的人文關懷

人文關懷報道的興起,給中國的新聞報道帶來了新氣象,極大地提高了媒體的威信,士氣高漲,但也有犯難者:有的記者認為時政報道體現人文關懷有難度。在全國兩會期間,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以老百姓普遍關心的問題作為切入點,在《新聞和報紙摘要》、《全國新聞聯播》、《兩會專題》等幾檔主打新聞欄目中,拿出近70%的報道空間,反映基層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建言獻策的心聲。同時還通過電話連線的形式,反映了增加農民收入、拖欠農民工工資、下崗再就業、教育亂收費、房價居高不下、環境污染等問題。會裡有聲音,會外有回聲,會裡會外互動,使屬于重大時政新聞的兩會報道變得人情味十足,使兩會離老百姓近了,獲得了廣大受衆的好評。可以說,這是實現新聞傳播和人文關懷完美結合的成功範例。可見,時政報道也是完全可以體現人文關懷的,關鍵是我們要找到平民視角,要有百性情懷。如今,民生新聞逐漸主流化,許多節目裡少不了時政新聞,這就要求我們的主持人、編輯、記者努力改變傳統的思維方式,使時政新聞變活、變得有人情味,讓老百姓聽得懂、喜歡聽。杭州台的《阿六頭說新聞》節目,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阿六頭”用當地方言說新聞,吸引了廣大受衆。他所主持的這檔民生類節目,多年前就成為了聞名全國的品牌節目。

人文關懷使我國的新聞報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新聞事業改革創新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這一成功實踐再次印證:人是有感情的,人與人之間需要互相尊重和溝通,需要互相扶助和照顧、需要真誠和理解,而人文關懷就是溝通心靈的靈丹妙藥,是維系誠信的紐帶,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有效抓手。

(作者單位:海南廣播電視總台/責編:丁磊)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