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峰
少兒類的公益片應該表達什麼,怎麼拍才能拍攝出孩子們喜歡看的作品,這是我們電視從業者不斷探求的課題。既要關注孩子的關注,又要體現老祖宗幾千年來傳承下來的正向的道德觀念、積極陽光的世界觀、價值觀,這是我們創作思考的核心。将思想濃度較高的理念轉化為孩子們喜歡接受的行為方式,用健康陽光的影像語言豐富孩子們的世界,這是我們電視工作者的責任和使命。
近年來,大連廣播電視台少兒頻道推出的《為了孩子的明天》系列公益片,對上述理念進行了一系列的有益嘗試,通過采拍身邊的人和事,以人物為主題,傳遞精神内涵,讓孩子們去感受身邊的人和事。
一、選取身邊鮮活的人和事,傳遞陽光的表情陽光的表情
即是一種正向的感染力。不同時代的人有不同的追求,雖世殊時異,人們對正向、陽光力量的追求是永恒的、不可磨滅的。然而,對于當代的孩子們來說,宣揚老一輩革命傳統的紅色教育仿佛是古董、是久遠年代的産物,改變這一現狀的要點,就是通過存在于我們身邊的、鮮活的人和事,讓傳統的紅色教育綻放出感染力,能親切地植入孩子們的心靈空間。
在《将軍與少年》公益片中,74歲李光祥将軍從事孩子教育工作已30餘年,傳統教育報告已做了800餘場。老伴去世多年,獨居一人,多年來奔波于大連各中小學和社區之間,片中老人深情地說:“隻要孩子們願意聽,我就一直地講下去”。
老人講述了自己作為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少先隊員入隊時的心情及軍旅生涯的心路曆程。他從紅領巾誕生那天起就和紅領巾結下了不解之緣,最後成為響當當的共和國将軍。成功的路上并不擁擠,因為堅持的人不多。成功靠的就是信仰的力量,這是人成長所必需的。老人對我們講:“時代變革的聲音中,在所難免會有雜音。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有的小樹劈叉了、長歪了,不要大驚小怪,隻要我們勤快一點,及時地修整它,就是一棵好苗”。要讓孩子相信正向的力量,優良傳統的灌輸不可或缺,小樹的營養也需要多元化、多層次,營養配餐需要合理分配,需要現代與傳統的有機結合。鏡頭通過對李光祥将軍與孩子們一起植樹、唱歌、講曆史等一系列特寫組合,老觀衆、小觀衆都能深切感受到,老将軍這麼多年依然保持着的那份熱情。
先輩們奮鬥的光榮傳統曆久彌新,是留給後人最寶貴的财富。這些優秀的品質和精神在任何時代都是不可或缺、彌足珍貴的。同時,通過對這些貼近于我們生活的人物的刻錄,更容易為孩子所接受,正向的價值觀和陽光的表情也由此傳遞。
二、關注弱勢群體,引導孩子傳遞愛心
少年強則國強,孩子是民族發展的希望,每個孩子都有夢想,都應該擁有平等享受良好教育的權利。《關愛農民工子女》這部公益片,鏡頭的焦點對準了城市邊緣的弱勢群體。大連西崗區兆麟小學臨近城區,是外來務工人員聚集區,這些家庭大多收入微薄,孩子們入學就成了問題。
兆麟小學為農民工子女提供便利的入學條件,并興建了漂亮的教學樓。這裡的600多名學生中有85%的學生都是農民工子女,他們來自偏遠山區,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膽怯、怕人、自卑。對城市教師來說,不僅存在教學任務的艱巨,更重要的是還要擔負他們心理的疏導和生活習慣的改造。多年來,這個弱勢群體的部落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熱忱關注。而現在,我們鏡頭中的孩子們,髒兮兮的小手、灰突突的小臉不見了,變得愛笑了,校服也變得整潔了,他們和城裡的孩子完全沒有什麼兩樣。用影像表現孩子們健康、陽光的心态,有愛就有快樂。我們力求通過身邊的微觀教育,感召孩子心中留存一份愛的空間是該片的訴求方向。
哪裡有陽光的教育,哪裡就有美好的未來。愛心教育是一種體貼、一種力量、一種責任。對這些出身卑微的孩子們來說,僅限于接受關愛是不夠的,還要引導孩子學會感恩,更重要的是引導他們傳遞愛心。在這部公益片中,我們拍攝并表達了教育和關愛的成效,在對一張張甜美的笑臉的拍攝中,我們也找到了健康、積極的創作立足點。
三、履行公益使命,傳遞積極的價值觀
公益片之所以要冠以公益二字,就是為了要履行公益的使命,也是表達社會的關注方向。這是媒體工作者傳遞正能量的前提。正能量,就是要表達健康樂觀、積極向上的動力和情感。
不久前我們拍攝制作了講述大連沙河口區啟智學校《愛心教師》的公益片,關注智力落後和孤獨症兒童的作品不乏其數,但是用什麼樣的視覺詞彙和影像來表達,又是一種新的考量。筆者另辟蹊徑,選擇了啟智學校教師薛穎對其職業感受作為切入點。鏡頭中的薛老師并沒有單純地去扮演一個老師的角色,而更多地用傳統母愛的情懷去包容、關愛這群特殊的孩子,孜孜不倦、情感真摯,她将這群智力落後的孩子當作自己的孩子,薛穎老師對職業的忠誠、内心使命的力量使觀衆獲得一種感同身受的認同感,同時對特殊教育從業者的敬意油然而生。
每天面對一群智能不足、行為怪異、情緒不穩的兒童,能有淡定平和的承受力和自我心理的修複能力實屬不易。該片創作的目的,不是展示啟智學校的學生如何不健康,而是為了表現特殊教育工作者也需要周期性的心理疏導,需要獲得理解、關愛和人文關懷。許許多多像薛穎老師這樣的特殊教育教師,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堅守在工作崗位上,他們用自己點滴的行動,一步步幫助孩子走出殘疾的沼澤,她們始終堅信,啟智學校的孩子一定會和正常孩子一樣能獲得健康、燦爛的未來!該片在影像結構上,放大了特教教師慈母般的情懷和人性的光輝,使傳遞關愛的正能量有點有面。
四、寓教于樂,引導孩子熱愛傳遞傳統文化
多元的中華傳統文化,構成了正能量傳播的重要力量。如何在“文明古國5000年的燦爛文化”的大背景上找到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切入點,這也是我們一直考慮的範疇。筆者在對傳統文化的挖掘過程中,選擇了金州龍舞。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金州是龍舞的發源地,有100多年的曆史。2007年,金州龍舞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令人欣喜的是,金州第一幼兒園将龍舞植入幼兒教學中,教孩子們學習舞龍,并在課堂裡教孩子們學習龍的起源與曆史,使孩子們的課堂變得更為歡快愉悅。筆者采訪期間,看到六七歲的孩子們身穿戲服,在院子裡歡騰地舞着小龍。燦爛的笑臉折射出孩子們對于舞龍的熱愛,喜悅之情映入我們的眼簾。筆者馬上意識到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拍攝題材。傳統龍文化的傳承者、金州第七代龍舞傳人李成家,年近六旬依然保持着對龍舞的熱情,将龍舞不厭其煩地傳授給幼兒園的孩子們,為的就是不使龍舞的手藝失傳,讓傳統文化的血脈傳承下去。
園長徐淩霞是個有心人,她根據孩子們的身體特點,将成人的動作、步法變壓、降解,同時将龍的形态作了調整,将龍舞兒童化、卡通化,形成了系統的兒童龍舞體系。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在寓教于樂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龍文化。徐淩霞園長也被授予金州第十代龍舞傳人。孩子們在春晚舞台上出神入化的表演展示了中華民族龍的精神,得到了海内外觀衆的認可,龍舞文化後繼有人,孩子們的價值得到了尊重。
電視工作者在面對兒童的關注點時,合理變壓,發酵、升華是創作思想的核心。将想要表達的思想理念轉換成符合孩子們接受的切入點,是我們孜孜以求的訴求方向。
(作者單位:大連廣播電視台/責編: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