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煜在所有行業都被.."/>
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策劃、解讀、審美:關于電視新聞的幾點思考

策劃、解讀、審美:關于電視新聞的幾點思考

時間:2024-10-30 04:14:33


    ◆黃煜

在所有行業都被互聯網颠覆的當下,有一個事實深刻而清晰:過去多年裡,電視重複的是一種簡單勞動—把聲畫搬到屏幕上,這也是許多電視人安身立命的全部技能。這種信息搬運的商業模式之所以有效,有賴于體制築就的高牆。它造成的後果是我們被多年堆積的“經驗”所束縛,是進取之心被侵蝕得千瘡百孔,是自我膜拜的“無冕之王”的假象蒙住了雙眼。與此同時,由新的社會條件所導緻的表面和形式上的精巧,正誘使新聞人放棄所應有的承擔并退避價值責任。幾年來,從北京電視台紙餡包子事件,到新快報的陳永洲事件,再到二十一世紀網的沈灏事件,國内新聞界發生的新聞,深刻地折射了新聞人的自主性、責任感在進退之間的遊移與無奈甚至悲哀!
    2015年9月10日,騰訊财經發布了一篇新聞《8月CPI漲2%創12個月新高》。這篇稿件居然是一個叫“Dreamwriter”的機器人寫的!有人擔心記者的飯碗未來不保。這已并非機器人寫稿的首例,在國外已有多家媒體雇傭“機器人員工”。機器人真有那麼大能耐?答案是NO。不過,如果一名記者隻會抄政府文件和通稿,隻會在公關公司寫好的材料上署上自己的名字,隻會到事件現場看到和路人甲眼中一模一樣的東西,那麼他就是被機器人幹掉的那些人!網絡時代,信息搬運工失業是大概率事件。

媒介話語權的核心邏輯正從信息由點到面的傳播轉向對社會深層事實的發掘與議程的設置,筆者認為,這喻示了話語權争奪正在聚集于三個核心點:策劃、解讀和審美。

一、策劃能力

新技術拓展了人的“外腦”。《外腦》作者、哲學家安迪·克拉克和大衛·查爾莫斯認為,思想是“一個系統,是由人腦和人腦周圍的部分環境構成的一個系統。”①現實中,沿着百度、谷歌的路徑,外腦無遠弗屆。媒體同道深蒙其惠—實時的事實查證、多渠道對新聞事件進行持續跟進的能力以及可以自由獲取的詳盡的報紙存檔—20年前這根本無法想象。新聞的策劃能力建設必須建立在新的理解之上來展開。

優秀的事物吸引了人們的目光,而偉大的事物則改變人們的視角。就傳播而言,互聯網的偉大就是它改變了我們看待新聞的方式。

本質而言,新聞仍然是社會建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它不再隻是“新近發生的事實”。德國《每日鏡報》和《每日郵報》創刊人阿爾弗雷德·哈姆斯沃斯認為:新聞是“某地某人想要掩蓋、而其他人正在宣傳的事情。”②增加了互聯網這個“變量”後,遮蔽與揭開的張力關系為之一新。社會能見度的極大拓展,意味着新聞的宏觀策劃顯然需要不一樣的視角和更開闊的視野,不能停留在信息的二傳手或者路邊社社員的角色。

當下,正在蓬勃發展的物聯網将連接一切作為自己的邏輯起點,它啟示我們要突破電視思維阈限,盡可能張開觸角去感知世界、接收信息。打造基于互聯網的平台,微博、微信、APP都應為我所用,并保持技術敏感性,随時準備學習、理解和運用各種基于網絡的工具、思維、邏輯。就“道”而言,在開放性邏輯之上拓展平台的内涵和外沿,連接一切。

互聯網教父凱文·凱利在其1994出版的名著《失控》裡認為:讓局部地區保持失控、不均衡—越失控越動态,越能創新。過去20年互聯網的發展,深刻地诠釋了這一觀點。新聞創作的邏輯應該順應潮流進行重構。一是系統的開放性,比如創作權的讓渡,突破小團隊的局限,使得群體合作成為可能,以“成功不必在我”的心态汲納一切智慧與創造性生産力;二是不斷激發系統活力,通過分享、激勵等機制的不斷設立和随時調整,讓創造力湧現。

宏觀策劃的終極意義在于激發系統的活力。以往的系統追求均衡和可控,但互聯網認為系統的“均衡即死亡”。變化就是對舊秩序的打破,失控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失控的目的,還是“控”。

開放性是互聯網的一個重要的特性,它意味着所有新聞都是階段性的産物,當新的信息不斷湧入,我們對新聞的判斷、呈現都可能随時作出調整。利用網絡工具聚力社區化建設、扭轉單向傳播的舊思路,建立動态調整的内容生産機制。植入社交傳播基因,嫁接微博、微信等平台,以多維互動全力滲透。

新聞永遠都是階段性過程,而不可能是終極的成品。它永遠處在發展中,永遠等待着被完善。記者的眼光必須關注事件而又高于事件,透過互聯網工具與群體智慧的集納,盡可能聚合各種信息,随時準備賦予新聞新的意義。

與此同時,媒體要求專業主義,而網絡是敏感、情感的,非奇妙事難以傳播,傳統媒體依事件重要性、官位大小、領導口味設定議程,在新媒體端已行不通。

微博微信等新媒介工具的核心價值在于高質量核心信息發布者、秒互動的現場信息發布者、多元化的觀點評論者和熟練的話題策劃推動者。而一流的信息管家則體現在整合能力—發現、過濾、提升和轉化,通過整合,兌現信息的價值。

總之,策劃不是制造事件,而是建立在對技術、商業和社會幽微變動的敏銳捕捉之上,做出自己的理解,從而指導新聞創作、創新、創造的具體行動。

二、解讀能力

同樣在互聯網和全球經濟危機的雙重威脅之下,英國《經濟學人》卻逆市成長,單期發行超過140萬本。2009-2010财政年度的稅後利潤達到3800萬英鎊。曾任《經濟學人》集團總裁的海倫·亞曆山大曾說過:“還是回到我們如何理解世界這個基本點,這絕對是這個品牌的亮點:形成判斷和擁有觀點。是觀點紙(viewspaper),不是新聞紙(newspaper)。”③

觀點以話語的面目示人,這意味着人對世事的感知,大部分來自話語而非事實,即刻的真實是無足輕重的,其後的話語才是關鍵。不久前,晉江一部小車拐彎時撞上一對母子,11個月的孩子被壓在車輪下,路人見狀擡車救人。監控記錄了全過程,許多媒體都關注了。央視在報道此事時,用了一個标題《這也是“中國速度”!寶寶被卷車輪下,衆人13秒擡車救人》。“中國速度”這個判斷,這個話語,在投射的瞬間超越了事件,建構了與衆不同的認知,也左右了觀衆的判斷。

之所以有“也”,是因為這幾年來,“中國式”作為一個定語,産生了中國式過馬路、中國式教育、中國式離婚⋯⋯諸如此類的詞組。當它們從腦海中飄過,其實已經完成了一次價值歸類,它不由分說地将中國與異域擺放在文明與野蠻那條若隐若現的分界線兩端。而事實呢?出過國的人們都知道,就闖紅燈而言,洋人的表現并不必然更加文明。從文化的角度來看,統治認知過程的不是事實,而是話語。在當今世界,新聞話語早已超出“記錄發生了什麼”這一功能,它更重要的是輿論導向,它如何解釋一件事,比事件本身還重要。

因此,解讀世界這一功能,對于媒體而言,隻會越來越重要。解讀能力,也就是話語權首先意味着自我意識的建立:首先要意識到手中這個權力的作用和後果,以及這種權力意味着的義務和責任;其次,在一個信息冗餘的世界裡,區分事實與話語并不是撒謊騙人、逃避現實,而是看事實以什麼視角及如何诠釋事實的問題。這意味着判斷每一個事件都必須有強烈的背景意識:現實環境、曆史參照、法律要件、文化條件等等;同時,對事實要件的取舍,聚焦或縮小,往往決定了意見的終點推向哪個方向。

“道”的厘定衍化成“術”的兌現。具體而言,一是汲取解釋性報道範式的精髓:強化對政府決策、城市規劃、時事政治等“硬”信息的“軟”解讀,使硬信息有效“翻譯”;二是重兵投入調查性報道:激賞一追到底的韌勁,透過展現新聞幹預生活的力量;三是在統合各種信息、多維角度和雜糅觀點的基石上,努力提供獨到觀察和深邃洞見,進而介入産業發展、影響政府決策。通過持之以恒的努力,彰顯傳統媒體的魅力屬性,累積影響力。

三、審美能力

美學,從其英文原義來說,也叫感覺學。如今,影像無處不在,正在說話的“語言”在很大程度上已是“畫面”,而不是文字。這意味着畫面作為話語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權力已遠遠超過詞語,其作用和造成的後果極為深遠。審美能力、審美權,正在成為媒介競争甚至文化競争的關鍵要素。

從微觀方面,我們在創作流程中,影像仍然屈從于解說詞的統治,整個模式仍然籠罩在報紙遺毒之中,處在文字的陰影之下。

近年來,泉州廣播電視台“新聞廣角”欄目通過“廣角實驗室”闆塊,将實證新聞學的精神貫徹到常态新聞創作中。通過與華僑大學、泉州師院、黎明大學相關實驗室和專業團隊合作,選取熱門話題展開實證,以校驗信息真僞。兩年來,關于旅行箱拉鍊、汽車充電等多組實驗調查被央視選用并在網上熱傳。實證過程和數據支撐更有意識的注入,使對新聞專業主義的追求有了更好的落腳點。

“廣角實驗室”不僅僅是利用實驗來驗證信息,同時也是新聞呈現方式的試驗平台。在新聞創作過程中,審美能力的高低與表達效果息息相關,更直接關系到輿論引導藝術的高低。一是對新聞語言界定的颠覆:語言不隻是文字,在影像時代,它更是聲音、圖像、字幕、視頻以及它們的綜合表現手段;二是創意表達的可能性大大豐富,對“語言”的選擇、裁剪、切入角度等等,直接影響接收的效果,更是視聽邏輯對讀寫邏輯的超越,也是受衆想象的觸發機制的深層改變;三是不同學科視角的引入,對紀錄片、文學、真人秀等創作手法的借鑒,創作理論、建構視角和表達語态的革新。

總體而言,新聞的能力應該體現在将生活“碎片”拼合成整體社會現實圖景的過程、視角轉換的契機以及将個人困擾提升為公衆問題,從而幫助受衆更好地理解世界、認知社會。

注釋:

①卡爾·金默:谷歌如何讓我們更聰明,美國《發現》雜志網站,http://discovermagazine/2009/feb/15-how-google-ismaking-us-smarter。

②約翰基南:為何爆料網站需要傳統媒體,英國《衛報》網站,http://www.theguardian/commentisfree/libertycentral/2010/aug/11/raw-data-journalism-wikileaks。

③魏星:172歲《經濟學人》的變與不變,澎湃網站,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07280。

(作者單位:泉州廣播電視台/責編:劉原)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