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自改革開放至今已經曆了30多年的發展曆程。在這期間,我國電視劇工作者通過對少數民族的生活和風俗細節的真實描繪來展示其地域性、民族性和奇觀性,塑造出很多具有少數民族個性特點的人物形象,弘揚了少數民族的精神氣質。
本文通過對誕生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80年代中後期、90年代和21世紀等4個時期的優秀西部少數民族電視劇的評析,探索西部少數民族電視劇主導意識形态,從“教化”意識強烈到潛移默化滲透的衍變曆程。
一、20世紀80年代初期,“教化”意識強烈、思想價值遠遠超越藝術價值
20世紀80年代初期是我國文藝事業的複蘇期,其基本面貌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政治環境的反射,呈現出主導意識形态占據領導地位的特點。這一時期的電視劇創作,大多取材于真實的社會現實生活,充滿着強烈的時代精神,鏡頭也開始由“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而轉向普通人。
1984年9月,由内蒙古電視台制作的反映現代鄂溫克族獵人生活的兩集電視短劇《山林的霧》,風格清新自然、視角獨特,是記錄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它反映了當時鄂溫克族青年的歡樂與痛苦、追求與失望、奮鬥與徘徊,揭示了他們由“消沉”到“振作”再到“奮進”的心路曆程和心理嬗變軌迹。這種精神的演進、心靈的變化,成為貫穿全劇的重要線索。
1984年,第一部由雲南電視台攝制的電視連續劇《段老五家事》,從生活中提煉情節,反映了農村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春風的吹拂下,實行聯産承包責任制過程中所發生的生産經營方式、家庭關系、倫理道德以及社會習俗、精神面貌等方面的深刻變化。全劇從一個家庭的故事中生動地折射出一個地區、一個民族的變化,其所采用的縱橫交錯、明暗相照的表現手段,既呈現了鮮明的民族特色,又生動地反映了這一地區的變革景象。
以上電視劇的人物形象塑造和情感處理,雖然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但也帶着鮮明的時代烙印,“教化”意識比較強烈,其思想價值遠遠超越藝術形象,雖然加入了具有時代特色的内容,但舞台演劇的痕迹仍然鮮明地體現于作品中。
二、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單一化灌輸、缺少變化,未能體現電視劇文化的特色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國外的各種文藝思潮湧入中國,人們的思想獲得了極大的解放。這一時期的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開始自覺探索電視劇的民族作風和氣派,思想和藝術都走向了成熟。
雲南電視台于1987年攝制的7集電視連續劇《葫蘆信》,根據廣泛流傳的傣族叙事長詩《葫蘆信》改編而成。該劇鞭笞不義戰争,反映了人民渴望民族和睦、追求和平與幸福生活的強烈願望。在王子和公主的身上,凝聚着傣族人民善良真誠、熱愛團結的民族性格。電視劇從一個民間傳說故事中折射出曆史的本質和主流,既有較深刻的思想内涵,又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1987年由雲南電視台拍攝,根據雲南苗族作家李必雨同名小說改編的3集電視連續劇《野玫瑰與黑郡主》,講述了解放前夕發生在景頗族聚居地斑莫山的一段傳奇故事。該劇真實地反映了景頗族的民族性格和地方風貌,塑造了熱烈、純真的瑪露和知性、有所作為的黑郡主這兩個性格迥異的女性形象,深刻地表現了生活在特定文化環境中的兩個女主人公特殊的文化心理,展示了她們複雜的情感世界。在觀劇過程中,觀衆不僅獲得了藝術享受,而且深刻體會了電視劇的主旨:隻有在共産黨強大的組織力量支持下,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鬥争,才能夠取得最後的勝利,走向嶄新的生活。
這一時期的電視劇創作開始重視電視藝術綜合表現手段的運用,叙事結構嚴謹、文化底蘊深厚,但因過于遵循文字的邏輯,沒有突出電視劇和文字在視覺藝術上的表現差異,呈現耳提面命、單一化灌輸的痕迹,顯得不夠清新、缺少變化,故而未能充分體現電視劇文化的特色。三、20世紀90年代,由于二元對立模式化的電視劇創作方式,使主導意識的呈現仍顯單一化
20世紀90年代的電視劇創作擺脫了之前受政治影響過大、宣教痕迹過重的誤區,開始遵循電視劇特定的創作規律,向大衆的、通俗的藝術定位逐步回歸。文藝作品的娛樂功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講述百姓生活故事、描摹其細膩情感的通俗電視劇亮相熒屏,并迅速成為收視熱點。這一時期的少數民族電視劇作品既有表現社會主義建設中少數民族青年努力追求有價值人生的現實主義題材,也有繼承和汲取民間史詩中的生命力并注入了全新的現代意識的曆史題材。
雲南電視台于1990年拍攝的2集電視劇《五朵金花的兒女》,巧妙地借用30年前家喻戶曉的電影《五朵金花》作為新故事展開的背景,将原電影中出現的金花們的後代作為男女主人公,描寫他們在改革開放年代裡的故事,展示了新一代白族青年面對時代、社會的變化,勇于在追求中赢得美好的新生活,勇于在抗争中獲取對生命和愛的尊重,勇于在擔當中收獲人間真情的精神面貌。
1990年由青海電視台拍攝,根據藏族史詩《格薩爾王傳》改編的18集連續劇《格薩爾王傳》,選擇了“淡化神性、強化人性”的創作路子,在努力塑造格薩爾王英雄形象的同時,也充分展示了藏族人民的風俗、經濟、文化、曆史、宗教等特點。該劇以生動的故事情節、細緻的人物情感描摹和跌宕起伏的人物命運緊緊牽動着觀衆的心,從而構成了最大的藝術魅力。電視劇情節中所展現的格薩爾王等英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悲劇性格、堅強意志,反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被著名文藝理論家仲呈祥先生稱為“弘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力作”。
上述作品有的以貼近現代、貼近現實的主題強化了劇作的時代感,有的因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與當代意識融合的主旨闡釋而煥發出勃勃生機。但由于在創作中借助意識上非此即彼(好人/壞人、善/惡、團結/分裂等)的模式來展開劇中的矛盾沖突,把複雜多變的世界認知為簡單的二元對立,依靠這一組組矛盾對立的情景來推動劇情發展,最終形成一個善與美的大團圓式結局,以獲取宣揚主導意識形态的功效。這種過于模式化的電視劇運作方式,在主導意識的呈現上仍然顯得單一化。
四、21世紀,在大衆文化的總體脈絡中巧妙編織、潛移默化地将主導意識滲透給觀衆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電視劇生産開始進入成熟期,題材的挖掘和主題的确立成了電視劇創作的第一要旨。創作者的視線再次回到民族文化上,根據曆史轶事、小說、民間傳說改編的電視劇也重新回到電視台的黃金時段。在這一時期,觀衆的需求使主導意識形态的表達必須親近大衆,用平視的角度、娛樂的形式,含蓄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意圖。因此電視劇的主創人員們探索出了一條既照顧市場反應又弘揚社會主義主導意識形态的創新之路,還将海外相關類型影視劇的懸疑、驚險等元素娴熟地嫁接到作品中,形成了主旋律主題類型化表達的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一時期的西部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越來越以傳統的“講故事”方式赢得觀衆。
2000年,由中央電視台和西藏自治區聯合拍攝的25集電視連續劇《西藏風雲》,表現了駐藏部隊官兵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為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大業所做的不懈努力,真實生動地反映了他們為西藏和平解放所做出的巨大犧牲,使世人第一次通過視覺藝術形式了解“西藏問題”的來龍去脈。《西藏風雲》關注的是決定國家和民族前途的矛盾鬥争,把個人命運放到整個國家、民族的沉浮變遷中去加以描寫,在表現個人悲歡離合的同時,着力表現我黨和人民軍隊為藏族人民的解放與發展所做出的貢獻。這種表現手法使該劇具有了新的時代内容,基本上做到了主旋律與藝術美的和諧統一。該劇以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突出了時代特色,展現了藏族人民的生活風貌,是符合時代潮流的主旋律作品。
2003年,由内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中央電視台、上海市委宣傳部聯合攝制的16集電視連續劇《靜靜的艾敏河》,是一部由報告文學《三千孤兒和草原母親》改編而成的電視劇。該劇主要以8歲的上海孤兒雨聲(必力格)長大以後的自述形式,描寫了幾個孤兒從拒絕草原到融入草原,從擁有新的生命到長大成人的成長過程。這部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經過精美的藝術處理後,從普通百姓的視角反映生活,思其所思、想其所想、感其所感、言其所言,在贊美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的同時,真誠地高揚起道德理想主義大旗,真正站在了電視劇藝術與時代共振的第一線。
于2012年6月登陸央視的40集電視連續劇《木府風雲》,經曆了12年的籌備,在沒有做大肆宣傳推廣的情況下引發收視狂潮,單集最高收視率達到3.56%,成為2012年度的收視冠軍。該劇講述了雲南納西族在明代木氏土司統治時期,木氏家族内部的權力更疊、恩怨情仇,通過對惡的蔑視和揭露,表現了滲透在納西族人心靈中“和為貴”的思想。而信任、寬容、大愛、和平,正是劇中所宣揚的主旨。《木府風雲》以真實曆史為背景,通過跌宕起伏的劇情展示了民族大團結的精神内核。劇中反映的民族大愛對當今世界民族與種族之間如何化解仇恨、消除矛盾,實現民族大團結和維護世界和平,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這一時期的少數民族電視劇不僅内容豐富,題材多樣,技巧也更加完善,優秀的主旋律作品成為熒屏的主角。與之前相比,當前的少數民族電視劇更加注重故事性和藝術性,人物形象刻畫更有深度,許多作品力圖在思想和藝術性的有機融合方面有所突破;娛樂性的介入也是這一時期電視劇與以往的較大不同之處。多元化的藝術模式真正體現了主導意識形态在大衆文化的總體脈絡中被巧妙編織和表達,在潛移默化中滲入觀衆意識的特色。
五、結語
随着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及電視劇藝術實踐的豐富與創新,生長在西部土地上的創作者們,應從厚重的曆史土壤和民族文化長河中汲取營養,關注少數民族百姓的生存現狀和内心情感,創作出具有曆史厚重感和鮮明地域性的電視劇,用有魅力的作品傳遞真善美,引導人們增強道德判斷力和價值觀取舍力,用電視藝術作品在人們心中樹立起中華民族的道德坐标。因此,講好彰顯民族文化魅力、樹立國家和民族形象的“中國故事”,将成為西部少數民族電視劇今後的發展方向。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項目《中國西部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的文化分析》(項目編号11EC131)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王霞、楊樹棟單位:雲南廣播電視台總編室;彭慧媛單位:雲南省民族藝術研究院/責編:倪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