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國社會的深層次轉型,各種新的社會現象、新的人群不斷湧現。從上世紀90年代的下崗工人開始,農民工、留守兒童、蟻族、蝸居、剩女、獨生子女等話題開始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電視劇工作者也緊跟步伐,對社會熱點話題進行創造性再現。
電視劇《孩子回國了》就是對這種創新的嘗試,本文将以這部劇為例,分析話題劇在話題先行的背景下,如何圍繞話題切中社會痛點。
一、實現了海歸話題劇從“在國外”向“回國内”的轉化
留學話題在中國已經有一個半世紀的曆史,留學這一看似單純的求學過程,其實已烙上了深刻的時代痕迹,成為一個觀察中國近現代曆史的重要視角。在中國百餘年留學史上,留學經曆了清末民初的“救國圖強”、解放後至文革的“學蘇趕超英美”、改革開放初的個人前途與國家發展兼顧,以及當今留學大衆化這幾個明顯階段;留學生的形象也經曆了從神秘化、神聖化、精英化到大衆化、平民化的轉變;留學的使命則經曆了從改變國家命運到改變個人命運,再到單純的求學這幾個階段;同樣,留學生的個人身份也經曆了舉國精英到行業精英,再到多種身份共存的階段。百年留學史成為中國近現代重要的文化曆史資源,早已進入人文社科的研究視野,并不斷被文藝界開發利用。上世紀90年代,留學題材電視劇曾風靡一時,《北京人在紐約》、《别了,溫哥華》等電視劇一經播出,就廣受好評。然而,留學、移民海外等話題劇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也出現了難以突破的困局,即視野太窄,無法從更多層面表現這一部分人的真實處境。海外拍攝的高成本以及電視工作者對海外社會生活的陌生,使得留學題材電視劇光有話題,沒有精彩的故事。
電視劇《孩子回國了》有别于同類話題劇囿于留學生“在國外”的固定思維,把目光轉向留學生“回國内”,同樣是留學話題,卻使話題充滿新意。實際的情況是,随着留學的大衆化,留學生畢業後更多的是選擇回國尋找機會,而不是待在外國工作,這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社會現實。《孩子回國了》圍繞一個普通的大家庭展開,劇中張家三個表姐弟張嘉超、張兆陽、姜萌萌都被送去國外求學,他們三人因不同原因幾乎同期回國。該劇主要圍繞三個留學歸來的年輕人在情感、工作、心理等多個層面回歸中國現實的曆程進行叙事,這是留學題材電視劇很少涉及的。該劇傳遞這樣一個理念,即海歸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群體,社會既要消除他們身上的光環,也要消除對他們的誤解,電視劇在還原一個社會群體所面臨的問題的同時,也讓觀衆看到了當今中國的現狀。
二、實現了話題劇從“特殊性”向“普遍性”的轉化
話題劇區别于其他類型電視劇的特征是其以某個受社會關注、被社會标簽化的群體或現象為叙事對象。海歸作為近現代中國一個特殊的群體,一直以精英化、專業化、神秘化等面孔出現在大衆面前。這種對留學生、海歸的固化印象直至留學成為大衆化選擇才得以改觀。但是,社會對當代留學生、海歸的認識依舊比較片面。在以往的電視劇中還沒有專門以海歸群體為叙事對象的作品,海歸在其他類型電視劇中經常是客串身份,劇作家和導演不可能把其留學背景、歸國心路曆程、回國适應情況表現出來。當代海歸既具有中國近現代海歸群體的共有屬性,也有當代海歸的特殊屬性,同時還面臨着與當代中國普通青年同樣的時代處境,要把他們身上的多重角色内涵展現在觀衆面前,就對海歸話題電視劇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電視劇《孩子回國了》在這方面做出了大膽的嘗試,赢得了觀衆和評論界的認可,其文本價值相對高于其他話題劇。
《孩子回國了》因題材獨特而被稱作“海歸話題第一劇”,該劇意在消除他們身上的光環,同時消除社會對他們的誤解,還原一個近于真實的海歸群體,讓觀衆了解當代海歸是一個值得社會各界關注的群體。作為話題大戲,這部劇極具現實意義。随着留學大衆化時代的到來,留學已經不能代表智識和能力的優越,留學隻是一個經曆和閱曆。在這種時代背景下,話題劇《孩子回國了》以電視劇的形式全方位講述了新一代留學生出國留學、回國就業、價值觀沖突等社會熱門話題,全面剖析了新一代歸國留學青年的成長曆程。該劇中,張家三姐弟就是留學大衆化時代衆多留學生的縮影,他們的求學之路,有的靠父母省吃儉用,有人學業不精難以畢業;歸國曆程中,有的回國四處碰壁三十難立,有的與家庭矛盾不斷,有的面臨嚴重的文化沖突難以适應。該劇塑造出一群讓國人“萬萬沒想到”的海歸形象,雖令人驚訝,卻真實反映了當代中國現實在海歸身上的投影,描繪出當代中國留學生與海歸群體的集體群像,實現了該劇以海歸為話題表現中國社會境況的目的。
三、實現了話題劇素材“主觀臆測”向“取材現實”的轉化
近年來,根據社會現象策劃編導的“話題劇”充斥電視熒屏,多數話題劇都在社會熱點問題上下足了功夫。其中不少電視劇以社會話題為名頭,把現實沖突表現到極緻,造成人物性格、故事演進路線、情感聯系與現實生活脫節。同時,一些情節跨越了藝術表現底線,造成現實題材話題越來越狹隘,話題走進死胡同,因此無法展現真實的中國現實。這種動辄以身世之謎、車禍絕症、極端情感、極端個性推動劇情發展的話題劇逐步陷入“僞現實、僞生活”的誤區。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電視劇工作者“重技巧、輕體驗”導緻的,使“現實題材影視劇不現實”。話題劇的話題隻是一個引子,它本質上是希望引導觀衆看到話題背後豐滿的社會現實,而不是現代傳媒話語中“有選擇的現實”,因此話題劇來不得“玩弄話題”,而是要靠編劇在充分了解現實的基礎上,藝術地表達現實,使話題劇成為觀衆獲取心靈支撐的重要來源。
在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和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華人在海外的生活成本、就業發展壓力也在不斷增加,“回國”還是“呆在國外”成為當下衆多華人面臨的現實抉擇。電視劇《孩子回國了》直面這一現實,全景式地展現了海歸回國後的生活境況,開辟了中國電視劇題材的新領域。據該劇編劇透露,其在編劇之前專門采訪了70多位不同類型的海歸人士,期待通過他們搜尋到中國當代海歸的真實圖景。在劇中,張嘉超是海歸中的“學霸”代表,通過自己的勤奮考取了國外大學并獲得獎學金,畢業時成為多家用人單位的搶手人才;張兆陽是海歸中的“學渣”代表,學業沒完成就攜帶女友悄悄返回國内,回國後也不務正業;而姜萌萌則是富二代留學的代表,她出國留學隻是為了“鍍金”,留學好像是一次出國旅遊那麼簡單。這三種典型的留學生形象,代表了當下中國留學生群體形象。該劇雖然講的是海歸群體,但并不是居高臨下地說教,而是通過三姐弟的留學歸國曆程,給觀衆展示了社會普遍關心和讨論的時代話題,比如留學生在國外的真實處境、專業發展出路、畢業後的職業選擇、教育投入與産出、歸國後如何在國内尋找自己的位置等等新一代海歸所面臨的問題。該劇突破了一些話題劇“僞現實、僞生活”、“隻有話題沒有劇”的發展誤區,返回到話題劇“展示真實、藝術表達”的發展正道,為電視劇發展提供了一個優秀的創新樣本。
(作者單位:新鄉學院文學院/責編:馬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