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跨文化傳播的背景下,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紀錄片作為重要的影視産品,在國家形象的對外傳播方面發揮着重要的作用。地域紀錄片作為文化産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如何結合國家文化建設,實施具有地域特色的發展戰略,實現跨文化傳播,是當下值得探究的課題。本文涉及的樣本是從央視網紀錄片頻道中篩選出來的,由省内外制作機構拍攝的黑龍江題材紀錄片,含自然、人文、曆史等多種類型,共24部,95集。在類型化分類中,本文以國内外專家學者的分類方法為借鑒,結合黑龍江地域文化風格和紀錄片的具體特點,對紀錄片進行整理、歸納,将該地域紀錄片分為曆史文化類、文獻類、人類學類、自然科技類和美食類等類型,分類比例見(圖一)。
圖一從具體類型劃分來看,文獻紀錄片、曆史文化紀錄片約占統計總數的60%,以反映日本七三一部隊和黑龍江有關英雄人物、曆史文化為主,如《日本化學戰》、《英雄》、《龍之江》、《洪荒大慶》等。人類學紀錄片、自然科技類紀錄片、美食類紀錄片等約占40%,這三類紀錄片以記錄黑龍江的鄂倫春族、赫哲族、達斡爾族等少數民族的生存狀态,展現黑龍江自然景觀及黑龍江地域美食文化為主,如《秘境中的興安嶺》、《十八站》、《聖潔的原野》、《舌尖上的中國》系列中龍江美食部分。通過樣本分析發現,黑龍江題材紀錄片的類型構成與黑龍江的地域文化相吻合,具有獨特的藝術審美特性。本文主要以黑龍江題材紀錄片創作與傳播中存在的現實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及研究。
圖二一、黑龍江地域紀錄片創作與傳播現狀
1.創作主體較為單一,類型化發展不足
通過對黑龍江題材紀錄片的數據進行統計(圖二)可以看出,新影集團和中央電視台及其相關欄目組是紀錄片的主要制作單位,黑龍江地方傳媒機構雖然參與了部分紀錄片的創作,但數量較少。黑龍江電視台作為省内重要的媒介傳播平台,獨立制作的紀錄片僅有《日本化學戰》、《日本細菌戰》兩部,哈爾濱電視台獨立制作一部曆史人物類紀錄片《英雄》。從對創作主體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黑龍江地域紀錄片的創作單位比較集中,市場化、産業化程度不高,區域化、國際化合作比較欠缺,并沒有形成有影響力的紀錄片品牌。另外,黑龍江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文獻類、曆史文化類、人類學類等紀錄片約占統計總數的80%,而具有黑龍江地域風格的人文社科類、自然科技類紀錄片較少,其紀錄片類型的多元化發展、優勢資源的深度挖掘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2.紀錄片傳播平台以傳統媒體為主,與新媒體的産業融合度仍需加強
從數據情況分析(圖三),中央電視台、央視網絡頻道成為紀錄片的主要媒介推廣平台;網絡媒體土豆網、酷6網、優酷網對黑龍江紀錄片做了一定程度的推廣,而黑龍江衛視卻沒有推介地域紀錄片的相關欄目,黑龍江網絡廣播電視台也并未設立紀錄片的相關闆塊,哈爾濱網絡廣播電視影視欄目則有專門的紀錄片展播平台,播出哈爾濱電視台拍攝的相關文獻類紀錄片、微紀錄片等。從數據分析可以發現,央視及央視網絡頻道是黑龍江題材紀錄片重要的傳播平台,地域性傳統媒體及相關網絡媒體并未借助傳統媒體及新媒體資源對地域紀錄片進行有效傳播。紀錄片的跨平台、跨地域、跨文化傳播的能力較弱,商業化、産業化創作并未成為黑龍江紀錄片創作的主流,需要借助全媒體打造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媒介宣傳推廣平台。
3.特色資源,中國話語,國際傳達
在跨文化傳播語境中,紀錄片作為重要的媒介文化資源,在創作中應借助地域特色資源,在對國内區域傳播和國際對外傳播中,根據紀錄片的類型,運用國内、國際雙重話語實現有效的文化傳播。近年來,我國紀錄片的國際化傳播出現了不少成功的案例,如以BBC為主、中視傳媒參與制作的《美麗中國》在全球50多個國家的電視頻道中播出,這是用“他者”眼光講述中國故事的有益嘗試;《舌尖上的中國》借助對地方美食的記錄來實現對普通大衆的人文關懷,也是借鑒國際創作經驗實現中國故事有效傳播的經典案例;2015年,具有西藏地域風格的紀錄片《第三極》在美國國家地理頻道播出,如果說在創作中使用現代化技術是《第三極》成功的關鍵,那麼運用國際語言講述中國故事、展現中國品質,無疑是紀錄片成功的根本所在。
黑龍江題材紀錄片作為地域紀錄片的代表,有自己獨特的生态文化資源,如冰雪資源、森林資源、江河資源、寒地黑土資源、生态農業資源等,這些都是黑龍江文化産業中的寶貴财富,有助于增強黑龍江的文化競争力。在跨文化傳播中,黑龍江題材紀錄片應借鑒國外成功經驗,推陳出新,有效利用黑龍江的生态文化資源,從生态審美的視角找到講述“中國故事”的有效途徑,在國家傳播中塑造獨有的黑龍江地域形象,實現地域文化主體的形象塑造與自我救贖,解決國際化話語表達不足的現實問題。
二、黑龍江地域紀錄片創作與傳播的多維度思考
1.頂層布局呈現生态之美
從對黑龍江題材紀錄片的統計分析中可以看出,黑龍江有多元的文化資源,但是展現龍江自然特色的紀錄片數量較少,僅占統計總數的12%,并未把黑龍江的“青山綠水”、“冰雪文化”多維度地展現出來,尚有較大的拓展空間。政府相關部門在黑龍江形象的傳播中應進行頂層設計,引入區域内外乃至國際資源進行多元的資本融合,研究黑龍江生态紀錄片綜合産業開發,構建完整的生态産業鍊,拓展紀錄片創作的空間和維度,最終将黑龍江的“青山綠水”變成“金山銀山”。
2.利用互聯網技術建立影像數據庫
從長遠角度來說,不少人文社會、曆史文化、人類學等類型的紀錄片具有不可複制性,如《十八站》、《最後的山神》等片對鄂倫春族的真實記錄具有重要的曆史價值和文獻價值。鑒于此,在紀錄片保存上,應借助互聯網技術和雲技術建立特殊類型紀錄片動态影像數據庫,為紀錄片的保存、調用、傳播以及再創作做好數據存儲工作。
3.拓展媒介平台,實現傳播、營銷渠道多元化
黑龍江省的發展是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随着與國際合作的日益加強,紀錄片的跨地域、跨文化傳播已經勢在必行。“每一種媒介都有其特定的受衆群、獨特的傳播形态、傳播符号和傳播話語體系,傳播渠道的融合式傳播将成為會議新聞有效傳播的重要手段。”①其實,紀錄片的傳播也是如此。目前黑龍江題材紀錄片的傳播渠道較為單一,網絡傳播平台雖然有多元化發展趨勢,但是傳播的數量和質量需要加強。在新媒體環境中,應該加強紀錄片的網絡傳播平台建設,實現微信、微博、移動APP等多種傳播平台的互聯互通功能;拓展融資、營銷平台,借用國外優勢媒介資源(如國家地理頻道、BBC等)創建國外營銷渠道;同時,借力國内知名門戶網站的紀錄片欄目,加強合作,實現互利共赢,推動地域紀錄片的多元化、精品化發展,最終找到黑龍江地域紀錄片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在地域文化構成中,紀錄片不僅包含有與主流文化相通的價值與觀念,也具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與價值内涵。黑龍江題材紀錄片在創作中應提高自身對地域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的宣傳意識,在傳播中加強對網絡及新媒體傳播平台的建設,形成有效的宣傳推介平台;培養創新意識、合作意識、品牌意識、宣傳意識,挖掘市場共赢的潛力,構建出地域紀錄片創作的獨特性和不可複制性,使其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曆史價值與傳播價值。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青年項目(編号:15XWC03):“‘一帶一路’視域下黑龍江題材紀錄片研究”階段性成果,黑龍江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号:12544111)階段性研究成果
注釋:
①李春雨:拉斯韋爾5W傳播模式與會議新聞傳播效果研究,《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4期,第79頁。
(作者單位:綏化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責編:倪嘯)
圖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