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淺析法制類節目《撒貝甯時間》案件的 解讀手法

淺析法制類節目《撒貝甯時間》案件的 解讀手法

時間:2024-10-30 02:23:57

口張欣

《撒貝甯時間》節目劇照《撒貝甯時間》是央視綜合頻道于2013年推出的一檔法制類刑偵推理節目。該節目将主持人作為案件解析人,并使其不斷進行角色轉換,循序漸進地進行背景導入、推理論證及分析定論,以此帶領觀衆去融入場景、了解案情、展開思考。這種以主持人為聯結媒介、注重情景重塑的演繹手法,營造了緊湊、真切的環境氛圍,強化了刑事案内容的視聽表現力與感官體驗性,從而也拓寬了刑偵探案類節目的立意思路與表達途徑。

作為以刑偵案件推理、法治理念宣傳為主題的電視節目,《撒貝甯時間》并未沿襲其他同類型節目所偏重的專題片式的設計套路與表現方式,而是獨辟蹊徑地采用了以主持人個體為引導媒介,進行誘導式的案情還原、通俗化的刑法解析以及法律維權方法點撥等遞進結合的手法,充分利用多種高水準的音像化技術去營造情境、烘托氛圍,從而使得節目的故事性、觀賞性、實用性大為提升。首先,依托3D立體音像技術,該節目實現了逼真的案發現場場景重塑與案情過程還原呈現,并借助背景音效進行同步渲染,再由主持人對案情内容進行故事化的簡潔概述,釋放了較為強烈的視聽感官沖擊力;其次,節目主持人運用疑點收集、線索羅列、假設論證等多種邏輯推理方法,并借助鋪墊、暗示、設問等引導方式,去增加案情分析的懸念性,有效調動了受衆的好奇心與探究欲;再者,該節目将宣揚法治理念、推介刑事知識作為側重點,集中介紹了正确的維權方法與有效的防護技巧,有助于引導受衆進行經驗積累與技能儲備。而得益于以上解析手法的增益,使《撒貝甯時間》顯著降低了受衆認知難度,充分宣揚了法治理念與刑法判定規則,引導受衆進行案件反思與自我行為反省,繼而讓這一刑偵探案節目完成了知識通俗性與現實引導性的有機交融。

一、借助場景還原、音效烘托營造真實性,以故事化叙述案情來降低受衆的認知難度

與法制紀錄片、犯罪心理學解讀等類型相似的電視節目有所不同的是,為了突出自身的獨特立意與觀賞性,《撒貝甯時間》将刑事類案情叙述作為了節目主線,在此基礎之上,再由主持人對案情的細節進行專業化的法律視角分析。不可否認的是,如果單純依靠主持人口述的表達方式,很難使受衆産生清晰、具體的畫面感,導緻出現觀衆不明所以的窘況。所以,基于營造現場實時性與體感真實性的視聽效果之目的,該節目大膽引入了3D立體構圖的視頻技術,對所叙述的案情内容進行了場景化的再現還原,而主持人則以講故事的形式去簡潔複述案情。同時,節目又比照案情叙述的節奏,進行了恰如其分的配樂來烘托緊張、懸疑的氛圍。随着案情複述的展開,主持人的角色也會有所改變,他不再是照本宣科的闡述者,而是檢驗員、偵探、法醫等等,這又有助于帶動受衆融入案情、産生感同身受的生動體驗。所以,通過故事化複述與音像化襯托,刑偵探案類節目也不再顯得“枯燥乏味”、“故弄玄虛”,而是“真實可觸”、“如在眼前”。

譬如在《消失的億萬富翁》這期節目中,臨近新春佳節,億萬富翁李某卻離奇失蹤,其間又出現了綁匪長時間隐匿并不表态、警方暫時失去線索而四方追查、綁匪突然要挾李某家人交付贖金卻再無音訊、李某親友行蹤詭秘而被誤認為是綁匪幫兇、綁匪最終被李某感化而放棄犯罪行為等較為複雜的情狀。而為了減少複雜案情導緻受衆在觀看之時出現的邏輯混亂感,主持人則采用了漸進式、分段化的故事講述方式,盡量将案情的每個重點進行簡單的排列、展示。同時,大量現場圖片與場景的還原,使得原本細碎、分散的案情片段得以聚合呈現,緊湊的配樂令人迫切想得知案情最終的結果與發生的真實原因。加之主持人細緻地引導與辯證的表述,使受衆對于案情背後的人性善惡、社交關系處理以及法治意識培養等也有了更為深刻的認知。而在《小心窗外》中,主持人則将自白、旁白相互結合的闡述方式引入了故事化叙事之中,運用倒叙的手法将案情片段進行遞進式的串聯講述,使得案情内容更為簡單,線索愈發清晰。且随着有序連貫的場景切換與略帶神秘感的配樂,還原了圍繞窗戶而發生的窺伺、謀殺、逃逸以及被捕的過程,營造了扣人心弦而又令人唏噓的觀感氛圍。受害者的不幸遭遇、犯罪嫌疑人的哭泣忏悔、社會治安管理的艱巨性彼此交織,從而在簡化繁複案情内容的同時,使得受衆能切身感受到社會弱勢群體法律意識單薄與社會邊緣人群道德缺失的危害性。

二、運用多種邏輯推理,增加案情分析的懸念性,注重強調法制理念與刑法判定規則

在電視綜藝泛娛樂化消費潮流大行其道的背景之下,刑偵探案類節目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響。而為了迎合觀衆需求,提高收視率,一些地方衛視開始推出了标榜演藝明星參與、依托各類推理、解密、沖關的所謂的“輕量化的真人秀類”刑偵節目。而這種刻意拼湊、意在娛樂大衆的表現形式,反而使得該類節目的專業知識性、現實誘導性大打折扣,甚至引發了受衆的集體反感。《撒貝甯時間》則強調重新回歸刑偵探案的邏輯本質、釋放務實的法制文化内涵,通過主持人對案件進行專業化的辯證分析與法律解讀,靈活運用暗示鋪墊、懸念解謎、比照呼應等多種表現手法,去增強節目内容的起伏感與跳躍性,使得案件凸顯環環相扣、撲朔迷離的戲劇化沖突效果。同時,主持人又會在案件解析的過程之中,針對性地宣傳我國基本的社會法制理念、常見的刑法裁定原則,既滿足了觀衆希求案情内容詭異感與揭秘性的感官刺激,又能從中了解到刑法類的相關常識。

在《撒貝甯時間》中,對于案件的解析遵循了結果發生、過程還原、因由總結的表現套路,并合理淡化了可能會出現的“說教性”。比如《車禍疑雲》就通過主持人的分散線索聚集、大膽猜想論證以及證據比照分析,呈現了一幕由于拜金别戀而引發的情感糾葛、設計報複以及锒铛入獄的悲劇。而借助靈活的鋪墊、反問以及推理,使得男主人公明明具有嫌疑卻有不在場證據、被害的女主人公死于謀殺的迹象充分卻未能發現現場犯罪的蛛絲馬迹、無嫌疑的第三方當事人為何要自首擾亂偵破思路等等疑問,一一被合理解答。而随着對案件的分析,主持人也表達了對真誠經營婚戀的看法以及觸犯刑法必然接受法律裁決的法制觀念,比較容易激發受衆,尤其是年輕觀衆對于正确處理感情糾紛、合理規劃人生的思考。《意外之外》則借助反向推論、對比排除的邏輯方法,聚焦了當前未成年人犯罪這一社會熱點。主持人巧妙地通過多個零散證據的拼合、排除,形成了一條清晰的線索鍊條,大膽否定了犯罪嫌疑人的身份特征,而是轉向了最容易被忽視的未成年人群體。精彩的辯證式邏輯推理充滿了益智性,環環相扣的論證不斷引出新的疑點,有效調動了受衆參與設想與推論的積極性。同時,主持人也引導受衆去思考未成年人犯罪屢屢發生的主客觀原因,重申了國家相關部門對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刑法判定的内容、規則,使得節目具有很強的警示性與反思性。

三、傳播維權方法與防護技巧凸顯實用性,引導受衆進行案件反思與自我行為反省

由于題材、内容的固定性,法治類刑偵探案節目難以在娛樂性上有所突破,而是普遍将教育引導性作為了核心訴求與媒體價值。所以,基于這一目的,普及簡單、實用的維權方法與自我防護技巧成為了《撒貝甯時間》的現實索求。通過主持人針對案情細節而闡釋相關聯的權益維護方法,以及實用的防身、處置技巧,并在節目的結尾處進行再次歸納與強調,進而對于本期節目的法律價值訴求、社會誘導意義等進行評點,起到了宣傳法制理念、促使受衆反思自身行為并自覺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的積極效用。而對于實用性的科學定位與充分傳達,也使得以《撒貝甯時間》為代表的刑偵探案類節目的現實誘導性得到了集中凸顯。

例如《平安是福》,就通過主持人的動情闡述,呈現了誤入歧途參與犯罪而又中止不當行為并迷途知返的男主角的精神蛻變曆程,批判了冰毒、搖頭丸等毒品對于一些社會群體,尤其是青少年人群嚴重的精神摧殘,并反思了男主角由于涉毒、販毒而導緻的家庭破碎與社會混亂等惡果。通過主持人對于男主角頓悟悔過、協助警方緝捕毒販的評點,總結了刑法制裁販毒犯罪、普通民衆規避涉毒行為、舉報販毒分子的正确方法,具有很強的現實警醒性與思想引導性。而《解不開的心結》則透過家庭教育對于子女健康成長乃至走向犯罪道路的影響,分析了社會群體法制意識的覺醒與行為自律的演變之間的轉化關系,總結了不少具有操作性的預防犯罪行為的方法。對于父母而言,通過觀看該類節目,不僅能夠調整自身的教育理念與方式,重新形成科學、合理的法制觀念,自覺避免陷入違法甚至犯罪的行為誤區,而且也能積累行之有效的維權方法,使得自身的合法權益在遭受侵害之時,能夠采取正确的維護手段。所以,将現實輔助性作為意旨,也讓《撒貝甯時間》成為了受衆學習刑法知識、提升法治修養的互動平台。

(作者單位:河北公安警察職業學院/責編:劉原)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