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虛拟現實技術(VR)、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強勢來襲,越來越多媒體名人“入網”⋯⋯無庸贅述,傳播生态的劇變已經并将繼續叩問傳統媒體的生死。
恐怕還有很多人不願意承認,過去多年裡,電視重複的是一種簡單勞動—把聲畫搬到屏幕上,這也是許多電視人安身立命的全部技能。這種信息搬運的商業模式直到今天依然有效,卻已日薄西山。從這個意義上說,沒落的不是傳統媒體,而是我們被經驗束縛的思維,是在體制保護下被侵蝕得千瘡百孔的進取之心,是業者自我膜拜的“無冕之王”的假象。
光環褪去,假象破滅,斯時正是新聞作為社會建構力量意義突顯的時候。從認識論角度來看,新聞的根本價值依然是将“碎片”拼合成整體社會現實圖景的能力,是一種視角轉換的能力,是将個人之困擾提升為公衆問題的能力。而這些能力必須基于對新的技術語境、經濟生态和社會土壤的深度理解與有機對接。無論是思考還是實踐,都可以圍繞這三種能力來展開。
新技術帶來新視角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議上強調,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要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強化互聯網思維,堅持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優勢互補、一體發展,堅持先進技術為支撐、内容建設為根本,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内容、渠道、平台、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2010年以來,泉州廣播電視台金牌欄目《新聞廣角》首啖螃蟹,率先開通官方微博和微信,如今已擁有粉絲30多萬,成為泉州乃至福建省内有較大影響力的新媒體品牌。官博連續3年被新浪泉州評為“泉州地面最佳媒體官方微博”;2012被新浪福建評為“最具影響力媒體欄目微博十強”,獲聘為新浪微博社區委員會委員。2014年12月起,“新聞廣角”官方微信開始發力,不到一年,粉絲近15萬,傳播力躍升福建前列;由“新媒體指數”發布的WCI(微信傳播影響力指數)排行榜中之“官方—電視欄目榜”,“新聞廣角”跻身20強,最高曾升至全國第4名,緊随央視新聞、湖南衛視等一線品牌。如今,“新聞廣角”已經從一個電視符号蝶變為全媒體品牌。在這個過程中,互聯網與經濟新常态的“開放性”重塑了它的氣質與品格,從理念到行動,成為泉州廣播電視台新聞創新行動中最活躍的因子。
正是“新聞廣角”這個因子的擾動與激活,這幾年,泉州廣播電視台在與新媒體融合過程中,不斷在傳播渠道、媒介形态、資源要素等方面尋求突破,以資金、業務、平台、管理、運營機制等方面為支撐,力求重塑一個全新的現代傳媒體系,培育出新型的主流媒體。尤其是這些年全力打造的“新聞廣角”官微和“新聞廣角”APP平台,不再拘泥于單純簡單的利用與互動,而是打造了以泉州廣播電視台為核心的電視生态戰略發展布局,努力實現從服務觀衆向服務用戶轉變,把内容産品轉變為IP資源,把體制内身份轉變為市場主體。
從2015年開始,泉州廣播電視台制定實施了《融媒體工作運行機制》,以互聯網(《新聞廣角》微信、微博)為核心,以傳統媒介為羽翼,統一采訪隊伍,統一新聞品牌,以網絡為新聞信息的第一發布平台,以電視、廣播等傳統媒介和微信、微博新媒介為主要傳播媒介,發揮各媒介所長,對新聞事件進行統一策劃和報道。在具體實施細則上,以新聞中心為框架,主任、副主任、欄目責編組成“編前會”成員,召開每天新聞題材現場策劃會,将搜集題材、論證題材、策劃文案、組織采訪、整合傳播、報道反饋與持續跟進一攬子預案進行讨論,每個欄目、每個新媒體按照選題價值,及時報送最優選題、最佳意見和建議給采訪部,由采訪部主任向各種類型記者直接派工,讓一線記者具體實施。一線記者完成采訪稿件後須即時提交到新設立的融媒體采編系統(新聞管理系統),廣播、電視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平台責編、編輯各自選擇所需稿件,并根據各自平台特點進行二次加工,形成終極内容産品後,再根據各自流程适時發布。對于突發、重大事件的采訪報道,一線采訪人員到達新聞現場後,第一時間回傳文字(短訊)、圖片或視頻在新媒體平台滾動發布,采訪結束後針對廣播、電視需求做深度、集納式報道在廣播或電視上播出。無論是圖文還是音視頻,網絡皆為第一發布平台。實施廣播、電視、官方微信、微博、APP等各種媒介同運作、相融合,目的就是要極力打造泉州地面全媒體的主流媒體。
當然,實現這一目标,最關鍵的要素是“人”。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陳敏、張曉純的文章《告别“黃金時代”:—對52位傳統媒體人離職告白的内容分析》中認為,媒體人離職的四大主因之一就是傳統媒體體制的禁锢,此外才是新技術沖擊、媒體經營壓力以及個人職業規劃。廣播電視台如果不能對現有體制進行改革,那麼廣電人才的流失仍将繼續。當前,影響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深度融合的瓶頸之一也是體制機制。近年來,泉州廣播電視台相繼進行各種機制改革,改變“内容生産商”固有定位,以“平台運營商”思路謀求融合發展,突破事業企業藩籬,實施兩者并軌運行、并重發展。目前除了融合廣播、電視、廣電報、官方網站、微信、微博和APP,今後還将發揮傳統媒體在人力、内容、品牌等方面優勢,在更多的垂直化領域開發新媒體項目,設立獨資“廣電傳媒公司”或合資公司“福建海絲雲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等,打破傳統體制機制,實現公司化運作,進行垂直化的全媒體發展,真正讓移動互聯環境下的新聞産品和各種文化産品形态融合、經營模式融合、産業發展融合,最終實現向新型主流媒體的戰略轉型,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哺廣播電視這一傳統媒體。
政治導向與新聞輿論陣地的堅守
網絡的開放性造就了“人人都是記者、随時随地都可發聲”的局面,輿論亂象層出不窮。今年2月19日,習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将“高舉旗幟、引領導向”放在首位作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職責和使命之一,“黨和政府主辦的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宣傳陣地,必須姓黨”。此外,“正能量”蘊含積極昂揚的動力和情感,鼓舞着人們積極向上追求新生活,代表着人類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作為傳統媒體的廣播電視台,更應該承擔起傳播正能量的社會責任。
2015年,泉州晉江發生一起車禍,很多媒體都報道了。央視的标題是《這也是“中國速度”!寶寶被卷車輪下,衆人13秒擡車救人》。“13秒”和“中國速度”的聯結,為事件進行了定性和意義擡升,在所有媒體報道中,這個角度最有力,這表明如何诠釋事實的能力,以什麼視角講好中國故事代表着媒體的水平。誠然,講好中國故事,要汲取解釋性報道範式的精髓,強化對政府決策、城市規劃、時事政治等“硬”信息的“軟”解讀,使硬信息有效“翻譯”;在統合各種信息、多維角度和雜糅觀點的基石上,要努力提供獨到觀察和深邃洞見,進而介入産業發展、影響政府決策。
信譽是媒體的資本,也是媒介商業模式賴以開展的基礎。媒體自身的聲譽關系到新聞的尊嚴。幾年來,泉州廣播電視台從拯救“陽光饅頭”到發動“十元微愛”,将微信支付、網上銀行等新工具與電視、微博、微信的多維傳播、高效互動與及時反饋結合起來,在救助白血病患者小紹均和小蓓香、為石獅永恒陽光饅頭店“輸血”等具體案例上獲得巨大的成功,證明了新背景下新聞幹預生活、重塑社會信任的可能。
瞭望社會與發現問題
另一方面,新聞作為社會建構的關鍵要素還體現在“瞭望者”角色。現象學宗師胡塞爾說:“我的工作不是建造而是深掘,深掘那些最晦暗的角落,發現那些隐蔽的、未曾解決的問題。”而這正是新聞的使命。在新傳播生态下,五光十色的形式創新固然需要,但新聞的公共性依然是必須堅守的價值标杆。時刻處在被信息轟炸的環境,我們正極度需要這些真正嚴謹的深度調查新聞人,來向受衆呈現社會事件中千絲萬縷的複雜關系和邏輯,對于受衆來說,這些客觀深度的報道甚至比媒體人觀點性的評論更為重要。傳統媒體更适應做深度調查報道,因為傳統媒體掌握着更優質的資源和更專業的記者,能夠去發掘一個尚且不為人知的真實故事,想辦法以震撼心靈的方式去呈現新聞事件;發現故事、尋找信源、采訪、查證、分析數據和信息等調查環節更能保證報道的質量。對于新媒體來說,深度調查隻能作為其發展目标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因為調查報道存在生産周期長、成本大、回報低,甚至還有惹官司的危險,因此新媒體必須同時要有其他内容的生産幫助盈利,才可能從中撥出一部分來為調查報道提供充足的資金和資源支持。
多種傳播形态決定了傳統媒體的發展不是“與誰競争”而是“與誰合作”。地方政府是城市廣播電視媒體發展中非常重要的關系資源,這不僅僅是因為世俗理解中的領導與被領導、輿論喉舌的關系,而且是探索真正雙向關系的機會。一方面,地方政府網站持續普及,這些網站可以鍊接到廣播電視媒體機構,為用戶提供更多、更權威資訊。另一方面,政府部門治理社會時對民衆的諸多發動,需要本地媒體深度參與,以達成維系社會、凝聚民衆的目的。
總之,傳統媒體在通往未來的路上,有許多東西要抛棄,有許多東西要學會,也有許多東西必須保持。不管未來媒介形态發生了怎麼樣的變化,這個世界永遠需要報道者和傳播者。在紛繁複雜的國際環境下,傳統媒體有可能被削弱甚至走向沒落,但是隻要新聞不死,新聞人永遠有他的用武之地。
(作者單位:泉州廣播電視台新聞中心/責編: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