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從科教電影到科普電視

從科教電影到科普電視

時間:2024-10-30 02:17:56

作者:吉恩·巴普蒂斯·古永譯者:楊樹

早期電影技術的發展,對科學普及發揮了驅動力作用,推動了科學知識的普及,構建了相關學科的發展。

機械複制的科教電影

在19世紀70到80年代,天文學家朱勒·詹森、攝影師埃德沃德·邁布裡奇,以及生理學家艾蒂安·朱爾斯·馬雷,首次嘗試了捕捉運動軌迹的方式。經過設計的完美逐格拍攝手法,通過一連串照片,就能分析天體、人類或動物的運動。

如果把逐格拍攝當作影視藝術先驅的話,絕對是錯誤的。無論在時間上還是空間上,這隻是曆史的偶然。但是在19世紀80年代,愛迪生和盧米埃爾兄弟把逐格拍攝手法轉變成了影片制作技術,使其将娛樂和教育功能相結合,并成為一個賺錢的工具。因此,馬雷感覺他的發明被剝奪了,他試圖在逐格拍攝和攝影之間建立起一條清晰的界限,其他科學從業者也欣然接受了這種觀點,并且仔細區分其科學和非科學的用途。例如,把電影運用到德國醫療社區成員的研究中,把錄制和觀看影片定義為一種科學觀察,甚至聲稱非專業的影片可能會潛在地使觀衆的身心受到傷害。與此同時,最初在娛樂大廳中播放的一系列影片,它們的主角們,也都能被貼上“科學”的标簽,比如動物園裡的動物、自然界的微生物,或者機器等。

電影史學家湯姆·岡甯(TomGunning)把早期的這些電影,命名為“吸引人的電影”,使用一種由科學家擔保精确度的技術去記錄和展示自然現象的運動軌迹。科教電影制作從一開始,就一邊是技巧、娛樂,另一邊是事實、科學。但是它與科學的關系,從一開始就被持續争議,這也促進了“什麼是科學”、“什麼是經驗”、“誰來做”的進一步定義。在整個20世紀上半葉,科學與影片的關系、知識傳播和娛樂的關系,始終是不明确的。

電影科學家的貢獻

20世紀上半葉,很多人見證了攝影成為一項娛樂制造的技術,這其中也包括了科學界内部的支持者。法國人吉恩·科曼東、吉恩·佩蘭和吉恩·潘勒韋;英國人珀西·史密斯、徹麗·基爾頓和弗朗西斯·馬丁·鄧肯;意大利人羅伯托·奧梅尼亞,都是歐洲“電影科學家”的代表人物。他們在各自職業生涯的某個時段,都曾受雇于或進入娛樂制造的公司,如法國百代電影公司(Pathé)或法國高蒙公司(gaumont),去創作科教電影。例如,1910年7月,法國百代電影公司(Pathé)在巴黎投資了一個叫“超顯微攝影”的項目,吉恩·科曼東把影片組合成了一部《布氏錐蟲》(Trypanosomabrucei),展示了受感染老鼠血液變化的超微鏡頭,該片于1909年10月在巴黎科學學院展播。

作為一個成分複雜的團體,電影科學家在20世紀上半葉,把科教電影制作當作一種創造性的技巧進行了發展,将它作為一種認識世界和傳播知識的可靠手段去說服觀衆。有些電影制作人,比如奧梅尼亞、基爾頓或史密斯,渴望賦予科學适當的文化權利,借以提高電影業的地位以及他們作為電影制作人的地位;其他的電影制作人,比如有實踐經驗的科學家—科曼東,曾試圖說服同行:電影應該進入實驗室,因為電影可以把肉眼無法看到的事物呈現出來,并且生成為視覺藝術品,成為可以對同事、學生或者更多不同觀衆去演示的手段。以法國百代電影公司為例,該公司為了制作科教鏡頭,用大量資金和專業設備成立了實驗室,在此背景下,科教電影制作發展了起來。

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電影科學家們的理想主義觀點還是在科學界失去了價值。1945年以後,電影科學家開始衰落,某種程度上與二戰後工業化科學的進一步發展,以及所有權、産權和隐私權的落實發展有關聯。另一個潛在原因,是電影制作人的經驗成就了一門職業。這個結果被電視形式所青睐,并成為了戰後科教影片、紀錄片制作和傳播的首選。

科普片選擇了電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科學與影片、電影制作人與科學家之間的關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科學普及朝着更加專業化的方向發展。在20世紀50年代,那些在兩次世界大戰時期為電影業創作的科教影片人,依舊活躍在創作過程中,不過他們開始把目光從電影轉向了電視。在這一時期,電視制片人還在學習技巧,即把科學知識轉變成值得信賴的電視媒體資源;同時,科學從業人員急于建立新的學科,例如動物行為學,他們更傾向于用電視來獲得公衆對新領域的支持。但是這種現狀隻是昙花一現。相比把科教片構建為一種教育大衆的手段,科學家們更傾向于制作電視講座的節目模式,而廣播公司也開始設想把科學普及變成能滿足觀衆需求的電視節目。

1966年2月,BBC科學與專題部主任奧布裡·辛格在演講時宣稱:廣播公司應該避免受到科學家們的監督,根據公共服務播送的概念,廣播公司應該隻對觀衆負責。從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廣播公司明确表示:“作為我們政策的基礎,我們決定由廣播公司傳播科學知識。”科學家與電影制作人之間的分工開始明确地建立起來:科學家負責發現事實真相,電視制作人負責把事實真相制作成适合大衆消費的電視節目。在20世紀60年代,科學普及和知識傳播的權力,已經從科學家的手中轉移到廣播公司了。這種變化的結果是,從此以後,人們很難同時成為科學家和電視制片人,而科學家要想成為電視制片人,前提是必須放棄科學家的身份。

但是,這并不是說在20世紀50到60年代,科學家們就完全停止了使用影片和攝像機來進行研究。《電影百科全書》就是一個例子,它集合了生物、民族和科學,專門記錄事物的運動。作為一種捕捉運動的手段,《電影百科全書》展示了最初的電影攝影術的本質。作為這個項目的發起人,聖哥達·沃爾夫說道:“電影百科全書計劃,最大程度地囊括了真實性,它在科學家的監督下進行,以确保影片沒有任何歧義。”總的來說,《電影百科全書》仍然在科學範圍内。科教影片不僅僅是科學家成果的代表,也反映了他們參與知識創造的過程。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用拍攝影片向公衆傳播科學的這種手段,逃離了科學家們的掌控。從此,科普電視制片人在創作科普底稿時,已經有了和電影科學家們相同的影片拍攝訣竅。科教電影被科普電視替代了。總體而言,電視業的發展構建了新的科學普及平台,通信衛星的技術進步也為電視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作者單位: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譯者單位: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責編:丁磊)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