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建立在網絡技術、數字技術、移動技術等基礎上的新媒體快速崛起,成為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的媒體新形态,并漸漸在議程設置和新聞生産中起着主導作用。傳統媒體日漸式微,紛紛探索媒介融合,走全媒體的發展道路。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一起構築的新媒介生态,呈現出媒介形态多樣化、傳播方式多元化、媒介競争白熱化的特點。新的媒介生态下,播音主持工作的創作環境、創作手段乃至創作觀念等都發生着變化,也對置身于媒介傳播一線的播音員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筆者認為,播音員主持人需要同時扮演好以下五個角色,才能在激烈的競争中脫穎而出。
一、播音主持專業人才的五個素質
1.跨界傳播的“能手”
為了應對傳播媒介的多樣化和受衆接受信息渠道的多元化,争奪受衆的注意力,播音員主持人的語言傳播必須面對多樣化播出路徑(包括廣播、電視、網絡、手機等),以往隻為單一媒介形态工作的播出狀态将漸漸成為曆史。由于不同播出路徑的傳播語境及特點各不相同,如廣播是一種伴随式收聽,電視更講究家庭式收看,網絡講究多媒體互動式傳播,手機等移動終端擅長碎片式傳播。因此,即便是同一傳播内容,不同媒體介質選擇的節目形态也未必相同,所面對的受衆群體就更是千差萬别,播音員主持人應該認真分析傳播渠道異質化所帶來的語境差異,有甄别地分析受衆接收信息的環境和行為特征,制定最優的傳播方案。
2.輿論引導的“高手”
新媒介生态下存在“兩個輿論場”。一個是依托傳統媒體的“主流媒體輿論場”,一個是依托新興媒體的“民間輿論場”。兩個輿論場傳播基調和訴求表達長期分離對立,不僅直接挑戰黨管媒體的原則底線,而且導緻社會階層分裂對峙、政府公信力嚴重受損、黨的執政基礎腐蝕削弱。新的輿論格局呼喚既有堅定政治立場,又有很高業務水平的主持人,主動放下高高在上的“官媒”架子、摒棄刻闆說教的“灌輸”模式,認真研究人民群衆的喜怒哀樂,關心人民群衆的疾苦和願望,從公衆輿論中捕捉話題,從群衆角度設置議題,悉心感受社會跳動的脈膊,扛起輿論引導的大旗。
3.專業領域的“好手”
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導緻社會階層持續分化,社會利益主體愈發呈現多元化格局,受衆對信息需求的差異性也随之加劇。在新媒體領域,當前技術的發展已經完全實現個人信息定制,用戶可以自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某一類信息。要适應分衆傳播趨勢,主持人必須埋下頭,苦鑽研,成為自己節目所在領域的專家,既能專業地為受衆篩選整合信息、又能專業地為受衆分析解讀信息,還能專業地為受衆答疑解惑,隻有這樣,才能切實鎖定目标受衆,增強受衆黏度。
4.個性傳播的“巧手”
新媒體尤其是自媒體的發展颠覆了我們對于媒介以及傳媒人的固有認識,傳統的傳者和受者的認知系統被打破,話語權不再集中地掌握在媒體工作者手中,任何一個自由人都可以随時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在這個人人都有了麥克風的時代,主持人要在衆多的“聲音”中脫穎而出,就必須表現出獨特的主持風格和個性魅力。
5.臨場應變的“妙手”
新的媒介生态下,節目的互動性較之以往明顯增強。絕大多數節目都開辟了微博微信等網絡平台,網友可以在節目的直播過程中直接參與節目互動。東方衛視《幸福魔方》節目中,設置了“網友九宮格”,網友直接通過視頻聊天的方式參與節目互動。而在網絡視頻節目直播中,網友的觀點更是直接在屏幕上滾動。這樣的節目形式逼迫主持人必須儲備充分,積極做好各種預案,這樣才能在直播的過程中随機應變、遊刃有餘。
二、面向新媒介生态的播音主持人才培養的适應與轉型
媒介環境發生了變化,播音主持的工作方式也随之改變。這個改變又會導緻播音主持專業人才的培養過程發生改變。
1.特色培養,因材施教
首先,不同類型節目對主持人的要求是不一樣的。新聞節目要求主持人端莊大氣、有較高的新聞素養;綜藝娛樂節目要求主持人時尚而有活力,善于調動現場氣氛;生活類節目要求主持人有親和力,交流感強;而談話節目要求主持人善于傾聽、主動把握話題走向。就像我們很難要求一個老師可以教授所有門類的學科,我們也不能奢望一個主持人可以輕松駕馭所有節目形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才是人才培養的根本之道。因此,摒棄同一模式的培養“萬能型”播音員主持人的做法,分門别類培養不同節目形态播音員主持人的理念應該成為共識。讓學生在修完通識課程以及專業基礎課的學分之後,通過對自身專業條件、個性特點、興趣愛好等的綜合權衡,自主選擇某一類節目形态做為自己的主攻方向,如新聞節目主持、社教節目主持、綜藝娛樂節目主持、談話節目主持等。相應地,老師也結合自己的業務特長和研究重點确定自己的教學方向。
其次,在辦學思路上,各高校還可以在分析傳媒市場人才需求的基礎上,結合自身條件、學科背景,實現人才培養的特色化、差異化。在開辦播音與主持藝術的高校中,不乏一些外語院校、财經院校、體育院校、藝術院校等等,這些學校完全可以發揮自身學科優勢,培養相應領域的“專家型”主持人。一些綜合類院校也可以通過采用鼓勵學生輔修第二專業的方式,培養學生在某一專業的學科優勢。學生具備了專業的學科素養,就可以更加全面地參與到節目的策劃、創意、選題、制作、播出的各個環節。這樣的人才自然會成為被用人單位追捧的“香饽饽”。
2.優化課程,交叉融合
首先要加大通識教育比重。當前播音主持專業教育普遍重視業務技能課程的開設,從吐字歸音、科學發聲到語言表達技巧,再到文藝作品演播、各類型節目的主持等,不僅開設課時多,而且開設時間長。相比之下,文學、藝術、新聞傳播、心理學等方面的通識課程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很多學者認為,通識課程可以拓寬學生知識面,豐富學生頭腦,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使其長成為“全面發展的人”。
其次要開發“融合型”課程。媒介形态的多樣化和傳播方式的多元化要求播音員主持人要了解各類型媒介形态的特點,掌握多種傳播技能。因此要打破隻注重廣播、電視媒介的現有思路,将新媒體運營及其技術應用融入課程體系。同時一些學校還可以發揮自身學科優勢,将播音主持專業技能與其它領域課程進行融合,如将體育與體育解說相融合,将英語與新聞播音相融合,将法律、旅遊、動漫等與社教類節目主持相融合,開發特色課程,實現特色培養。
3.校企合作,内外驅動
播音主持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隻有搭建校内校外兩級實訓平台,兩翼齊飛才能确實提高實踐教學質量。
校内實訓平台構建方面,除了要加強專業自身硬件設施設備的投入以外,各校要充分利用學校廣播站、電視台、校報、校園網等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同時還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開設微信公衆号,通過市場調研,确定受衆定位,定期推出圖文并茂、集音視頻于一體的作品,直接面向公衆,傾聽網友反饋,接受市場檢驗。構建校外實訓平台,不能淺嘗辄止,要突出校企深度共建,形成産教聯盟。雙方在節目生産、人才培養方面資源共享,責任共擔,過程共管,成果共享。如湖南大衆傳媒職業技術學院集合省内外150多家媒體、企業,牽頭成立了湖南文化産業職教集團,推進校企合作辦學。随後修建一棟演播樓,自動變身為湖南電視台的節目生産基地,并引進了韶山之聲廣播電台,電台主持人在校兼職任教,指導學生直接參與節目生産制作與播出,優秀的學生還被電台聘用留台工作,校台雙方真正實現了互利共赢。
4.職場教學,學崗直通
新的媒介生态下,媒體競争更加白熱化,主持與播音專業教學唯有緊跟行業發展步伐,努力實現課堂教學與行業職場的無縫對接,才能使學生在激烈的人才競争中立于不敗。這樣的大背景下,推行職場化教學不失為明智之舉。湖南大衆傳媒職業技術學院播音與主持專業經過多年摸索,開發出了“主持人中心制”教學模式。這一模式将老師帶的小課組轉變為節目團隊,教室變為工作室。老師擔任節目總監,學生按照媒體節目運作的流程分别輪流擔任主持人、配音員、記者、編輯等職位。其中主持人兼任制片人,起主導作用,全程參與、融入節目制作過程,并對整個節目“把關”。節目播出時,團隊裡的成員又轉變為網友,實時在線,即時互動。這樣一來,學生既感受了真實的節目采編播流程,也建立了真切的互動體驗,同時還能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一舉多得。
課題項目:本文為湖南省十二五教育規劃課題“頻道細分化背景下高職主持與播音專業特色人才培養與實踐”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号:XJK011BZJ022
(作者單位:湖南大衆傳媒職業技術學院/責編: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