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金城蘭州》在鳳凰視頻及央視播出後不久,便傳出将拍攝第二季的消息。紀錄片以“季”為單位拍攝,可以說是少有的現象,其藝術魅力和内容品質可見一斑。《金城蘭州》突破了将城市紀錄片制作成為城市形象宣傳片的局限,站在城市與人、城市與國家、城市與曆史等多重視角展現蘭州這座西部重鎮,帶給觀衆全新的感覺。作為一部曆史人文紀錄片,《金城蘭州》在挖掘蘭州城市人文精神方面做了積極的探索。
一、尋找蘭州城市靈魂,展現蘭州文明氣質
近年來,許多城市都把旅遊業作為重要産業,這種經濟發展目标促使相關的城市主題文藝作品側重展現與旅遊業相關的城市風光和曆史文物,緻使城市紀錄片在本質上成為旅遊宣傳片。以旅遊宣傳目的為主導的紀錄片,把視線投向能給觀衆帶來深刻印象的城市形象,所記錄的事和物都是表面化的,因此很難深入城市文化的深處,觀衆也就不可能通過紀錄片走近該城市。《金城蘭州》一改傳統城市紀錄片側重宣傳當代城市發展和文化景點的内容定位,力圖尋找蘭州這座西部重鎮的城市靈魂,開啟了國内城市紀錄片的新篇章。
一個城市如果要被人記住,不僅要有标志性的物質符号,也要有代表這座城市靈魂的精神符号。《金城蘭州》以蘭州的标志性物質符号為引子,卻把話題引向物質符号背後所蘊含的精神。說起蘭州,甘肅之外的人大多會想到遍布全國各地的蘭州拉面。該片對這一觀衆熟知的蘭州符号做了詳細解讀。談到蘭州牛肉面的起源問題,該片并沒有停留在蘭州拉面的技術層面,而是側重講述蘭州居住着漢、維、藏、蒙等多個民族,各民族信仰不同,蘭州本地人堅持“和而不同”的中華民族處事原則,因而發明了一種适應所有民族的牛肉拉面。蘭州拉面的組成元素—漢人麥子、蒙古鹽巴、青藏牛肉—凝聚了每個民族的飲食特色和民族之間的真誠分享,觀衆通過紀錄片看到了蘭州拉面背後的蘭州城市精神,即共享文明、和而不同。片中類似的叙事還有幾處,這種不急躁、不功利的叙事方式,讓人們看到了一個有着文明基礎和性格色彩的蘭州,讓人們看到了蘭州不為人知的一面。《金城蘭州》為觀衆呈現了蘭州城市性格和城市氣質的形成過程,因此它本質上是一部城市傳記,這已經超越了當代觀衆的紀錄片想象,将城市紀錄片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二、講述蘭州城市發展,揭示蘭州曆史擔當
《金城蘭州》本質上是一部超越紀錄片的城市傳記。而城市傳記的使命在于通過一系列曆史節點,将一座城市的發展脈絡呈現出來,同時通過講好這些曆史節點中的精彩故事,展現一座城市的曆史。作為蘭州城市傳記的紀錄片《金城蘭州》,其講述的就是蘭州的城市發展曆史。該片以蘭州發展的關鍵節點為線索,講述蘭州本土曆史人物和中國曆史上重要人物對蘭州發展的貢獻。紀錄片第一集《渡口》講了漢将李息選址築城的傳奇故事,把金城蘭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凸顯出來;第二集《樞紐》從出土的文物—古粟特人的信劄講起,将蘭州在絲綢之路時期作為交通樞紐的重要性和繁華景象呈現給觀衆;第三集《重鎮》從左宗棠在蘭州興辦洋務作為洋務運動的起步講起,一直講到黃河鐵橋的建成,重點在于突出蘭州在中國近代工業發展中的特殊地位;在第四集《明珠》中,鏡頭指向了解放蘭州及其被定位為重工業城市後的發展曆程。
該片通過金城蘭州發展史上的關鍵節點,呈現蘭州作為中華大地上重要地域的曆史人文特性。片中,無論是霍去病抗擊匈奴,還是左宗棠收複新疆,無論是作為民族解放的大後方,還是新中國石化工業的奠基地,蘭州都發揮着關鍵性的曆史作用。影片傳達了一個基本事實,即蘭州這座西部重鎮之于國家,有其承繼下來的曆史擔當。紀錄片從李息大将軍、粟特商人到胡淑蘭廠長,都透露出一種擔當精神,這種“舍我其誰”的社會責任感,既是個人,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該片用影像呈現蘭州的曆史和現實,用聲音傳遞蘭州的榮盛和興衰,使觀衆看到了一個形象的蘭州、曆史的蘭州,看到了蘭州這座城市的尊嚴和它的成長。正如評論家仲呈祥所說,《金城蘭州》這部片子的意義不止于紀錄片本身,還在于整個電視文化的創造應該走什麼樣的路,都應該有曆史的眼光和人文的視野,運用影視藝術讓中華民族了解自己的曆史傳統和文化積澱。
三、再現蘭州戰略地位,呈現蘭州城市胸襟
在整個國家的經濟建設轉向東部沿海的三十多年裡,西部重鎮蘭州似乎淡出了國人的視線。在市場經濟的格局中,蘭州無法與中東部主要城市抗衡。近年來,中央提出“一帶一路”戰略,蘭州連接東亞和西亞的樞紐地位第一次明朗地呈現在世人面前,蘭州第一次進入國際合作的範疇,這為蘭州的發展創造了空前的大好機會。《金城蘭州》作為以蘭州為話題的城市紀錄片,其演繹主線值得認真研究。蘭州今天在“一帶一路”格局中的戰略地位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該片的創作者正是為了展現蘭州戰略地位的曆史承繼,尤其是蘭州在絲綢之路曆史上的地位演進。
該片将蘭州的曆史概括成渡口、樞紐、重鎮、明珠四個篇章,比較準确地揭示了蘭州曆史的發展脈絡和閃光節點,最大限度地涵蓋了這座城市艱辛完善的全過程,同時也顯示出創作團隊的“慧眼”及截取和整合萬千時光碎片的能力。該片還原了曆朝曆代對蘭州的經營邏輯,即始終把蘭州作為絲綢之路的戰略支點來對待。紀錄片依據這個主線告訴當代國人:蘭州因何而來,有了蘭州之後它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通過什麼樣的謀略和方略體現出來,都完成了什麼樣的曆史使命。撰稿人用樸實的文字講述了蘭州兩千年的曆史故事和傳說,讓觀衆對“一帶一路”有了更加鮮活的認識。
蘭州從“渡口”到“明珠”内核的實質性升華,主要是由古絲綢之路的誕生、發展而逐步成形的。浮船、關城、駝隊、兵馬,由曆史的縱向延伸而帶來的生活景象與今日蘭州的智慧和力量疊加輝映;東來西往的商賈、僧人、使節、探險家與祖祖輩輩生活在這座城市的守望者跨時空創造出世界曆史上不朽的“金城文明”。他們可歌可泣的命運就是蘭州曆史傳奇的永恒詩篇。他們是曆史的創造者,又在今天國際化“一帶一路”建設中深度呈現出蘭州城的胸襟、個性與夢想。
四、講好人與城的故事,增強蘭州文化認同
城市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成就之一,在其“成為一座城”的不同曆史時期,都凝聚了生活在這座城或在這座城生活過的人群的智慧,以及在這座城市上演的各種平凡或者大起大落的故事。這些活生生的人與人、人與城之間的故事,讓每一個城市都帶有人性的溫度,讓住在城市的每一代人都有一個城市記憶,這種記憶讓每一位市民對城市産生了強烈的城市認同感。作為記錄或展現城市曆史演進和現實發展的重要形式,城市紀錄片更為直觀形象地滿足了這一訴求。當代中國的城市紀錄片在城市表達上做了大量的實踐,可謂碩果累累,卻也存在不少問題。上文所說的紀錄片“形象宣傳片化”隻是其中一個問題,還有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就是紀錄片中人的缺失,尤其是本地人(曆史中的和現實中的)的缺位,這讓紀錄片看起來隻是風景、文物、成績和專家等的機械組合,看不到“人創造城”的辛酸和艱難,也看不到人與城之間的日常互動。
無論是記錄事或是記錄人,紀錄片都脫離不開兩個要素,即人與情。紀錄片何以動人,主要靠片中表達出來的情感。因此,在一部好的紀錄片中,人和情缺一不可。離開其中任何一個要素,紀錄片都不能真正打動觀衆。《金城蘭州》一經播出,就感動了無數觀衆,連專家學者在評論該片時都特别提到片中的人和情,即人和城市的情,人和城市之間的故事。該片中四個篇章的确立與展示是由當時當地人物和故事的多種畫面銜接構成的,自然順暢、新穎生動,曆史人物形象豐滿。無論是拓荒選址的李息将軍、13封古粟特人信劄的奇特發掘,還是左宗棠來西北力推“洋務”新政,均絲絲入扣、情真意切,将人物與蘭州的生死交情形象地展現在觀衆面前,超越了一般紀錄片的作為。
而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工程師胡淑蘭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密切關聯的描述,更是以一個普通市民的視角反映蘭州從百廢待興中走出來的曆程。該片通過這些小人物告訴觀衆,蘭州之所以成長為一座工業重鎮,是許多像胡淑蘭丈夫一樣的普通人放棄個人得失,默默地奉獻青春換來的。這為今天處于關鍵發展時期的蘭州人樹立了一個榜樣,讓他們看到蘭州發展的希望在于每一個熱愛蘭州的人在抓住蘭州發展機遇、發展自己的同時,與城市共同前進。《金城蘭州》創作團隊注意到了“講好故事、講好人物”的重要性,通過以小見大的人、城故事,使該片給觀衆留下了深刻印象。
總之,紀錄片《金城蘭州》突破了當前城市紀錄片發展的多重困境,在挖掘城市人文精神方面做了大膽而有益的嘗試,受到了觀衆和業界的好評,值得其他城市紀錄片參考和借鑒。
(作者單位:中原工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責編:馬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