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8月山西影視集團接到中共山西省委宣傳部關于做好電視劇《于成龍》創作生産工作的通知後,以高曉江董事長、賈斌總經理和黨委副書記丁澤興為首的集團領導班子迅速做出部署,要求集團一切工作以電視劇《于成龍》的創作生産為優先,為該劇拍攝全面開綠燈,成立了一支近20人的專業制片團隊,專門負責綜合協調該劇創作生産的各環節工作。我們在6個月裡完成了劇本創作和開機前的資金籌措、主創遴選、服化道制作、美術設計創意、場景搭建等一系列複雜而艱巨的工作。《于成龍》的主創團隊多達813人,劇組分别在山西、無錫、橫店、廣西四地拍攝,經曆三次大轉場,輾轉上萬公裡,群衆演員達1.5萬人次,使用馬匹合計853匹次。從2016年3月1日開機到6月2日完成全部拍攝,《于成龍》以94天的拍攝周期創造了山西電視劇拍攝史上的全新紀錄。在這長達幾個月的時間裡,劇組經曆了山西嚴酷天氣帶來的不便;經曆了在廣西羅城的水土不服以及在橫店、無錫的争分奪秒。面對這些困難,我們的制片團隊努力做好幕後工作,制片人丁曉峰和執行制片人李靜幾乎每天工作至淩晨才休息,經過全體創作人員的共同努力,最終成功為觀衆呈現了一部精彩紛呈的開年大戲。正是由于有着集團領導這一堅強後盾,加之全體主創人員的不懈努力,《于成龍》的創作生産才會如此高效率、高速度、高質量。我們用作品和事實證明了一個道理:主旋律電視劇隻要拍得好,就會有收視率。那麼,《于成龍》究竟有何獨特之處?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作者王大林(右二)與導演吳子牛(中)、演員成泰燊(左二)、王雅捷(右一)、王繪春(左一)在電視劇《于成龍》央視首播新聞發布會現場一、深挖人物之魂:真實再現一代廉吏
早在《于成龍》劇本創作之初,我們就确定了全劇以尊重史實為基礎,圍繞于成龍廉潔自律、勤政愛民、勇于擔當等情節進行集中創作,重點呈現其思想觀念、人格情懷以及為官處事之道。《于成龍》作為一部曆史正劇,我們在人物塑造上摒棄了以往高大全式的人物形象,而是力求将于成龍這一曆史人物生動立體地呈現出來。正如導演吳子牛所說,這部劇不是直奔主題而去,為“廉吏”而“廉吏”的宣教式的片子,而是從“一個廉吏的成長”角度去寫于成龍。剖析他,刻畫他,深入他的内心去感受他,繼而才是贊美他。要讓他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愛才能有擔當。所以在劇中大家看到的于成龍是一個脾氣直爽、感情沖動、說一不二的讀書人。他為人勇敢豪氣、正派耿直,遵循恪守“天理良心”,極富感情且胸有大愛。他不僅是爹娘的好兒子,妻子的好丈夫,孩子們和藹的爹爹和爺爺,更是朋友們眼中的好大哥,百姓心中的父母官。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官員楷模,皇上贊不絕口的能臣廉吏,卻有一個缺點—“摳”。位居高職的于成龍,生活卻依舊簡樸,“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終年不知肉味”。江南百姓為感念他,深情地稱他為“于青菜”。官居一品的于成龍幾十年如一日地“摳”,雖然有時讓人不解甚至生氣,卻絲毫未影響身邊人對他的忠心追随,他的清廉自律更是赢得了百姓的深深愛戴。通過深入挖掘于成龍這一曆史人物的靈魂所在,我們在劇中真實再現了一代廉吏的風采,從而讓觀衆感到這樣的于成龍可信、可敬、可學。
二、創新叙事手法:六大闆塊推動情節發展
執導本劇的第五代知名導演吳子牛擁有豐富的影視創作實踐經驗。他以往作品中所體現出來的宏大手筆、獨特視角、深沉情懷等藝術風格,正與《于成龍》的主題定位相契合。在《于成龍》的拍攝過程中,吳子牛導演調動了自己幾十年的拍戲經驗,在故事結構、人物塑造、思想主題的表達與叙事手法、角度的匹配上,尋求最佳的結合方式,努力實現突破創新。
在曆史上,于成龍23年為官生涯走遍了全國東南西北的六個地方:山西、廣西、湖北、福建、直隸、兩江。我們依照于成龍的人生足迹,将《于成龍》這部劇的叙事結構分為六大闆塊展開。在于成龍由七品知縣做到知州、知府、按察使、布政使,直至直隸巡撫、兩江總督期間,時時遇到艱難險阻,處處經受着生死考驗。初到羅城,安民緝盜、九死一生,勇鬥惡吏,将藩田歸民;繼任黃州,造橋失事、革職為民,布衣受命、東山平亂;官拜福建臬台,不徇私情、為民請命,智鬥王爺、平冤罷;就任直隸巡撫,以封疆大吏之身,抗命赈災、挖出窩案,痛下狠心、處決妻弟,整治了腐敗,清廉了吏治;年近七旬高齡,再負重任,總督兩江,胸懷社稷、心系民生,力除“火耗”;最終積勞成疾,泣血檄文,端坐而逝。
随着劇情的發展,觀衆跟随于成龍的腳步從北國的風雪嚴寒來到南國邊陲的綠色世界,東南西北強烈的地域風物對比在畫面上形成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六個地區的故事相對獨立,自然風貌、風土人情也各具特色,使觀衆仿佛在欣賞六部電影一般。與此同時,劇情又相互關聯、層層遞進,緊緊圍繞于成龍這位三獲“卓異”的廉吏非凡的人生而展開,由此造就了這部劇不同于其他任何電視劇的獨特之處。富有新意的叙事結構正是《于成龍》能夠吸引廣大觀衆的原因所在。
三、尊重藝術創作規律:大事不虛、小事不拘
當前,很多影視劇制作者都會自我陶醉,片面追求創作過程的美,而沒有考慮到觀衆和社會的實際需求,這樣的戲很難讓人看得下去。而《于成龍》能夠受到廣大觀衆的歡迎和喜愛,正在于我們拍攝這部劇時嚴肅的創作态度,在于我們充分尊重了電視劇的創作規律。我們認為,作為影視劇制作者應該更多地具備“總制片人思維”,制片人絕不能僅僅是一個“生産隊長”的角色,一定要全程參與作品的策劃、創作和運作,甚至包括後期的發行、銷售。這樣才會站在一個更宏觀的視角去統籌整個劇,才能真正創作出符合當前人民群衆需求的作品,從而減少類似“自我陶醉”情況的發生。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強調:“戲弄曆史的作品,不僅是對曆史的不尊重,而且是對自己創作的不尊重,最終必将被曆史戲弄。隻有樹立正确曆史觀,尊重曆史、按照藝術規律呈現的藝術化的曆史,才能經得起曆史的檢驗,才能立之當世、傳之後人。”《于成龍》作為一部曆史劇,在拍攝過程中力求真實,用一句話總結就是“大事不虛,小事不拘,注重細節”。廣西羅城是于成龍出仕後的第一站,當地有着獨特的喀斯特地貌和植被,無論是橫店還是無錫,其自然風光都和羅城有着天差地别,這些都是在後期制作中無法再現的。為了最大程度上還原曆史場景,劇組親赴廣西羅城進行實景拍攝,并斥資300萬元在當地搭建了一個實景影城,成功再現了于成龍任羅城知縣時的舊縣城風貌。劇中在山西拍攝的戲份體現了北國風光,轉場到廣西後,廣西獨特的風貌在畫面造型上與山西拍攝的戲份形成較大反差,這既展現了于成龍的人生起伏,也顯得更有戲劇性。此外,實景影城的搭建也為當地老百姓留下了寶貴的旅遊資源,可以讓當今世人再次感受到“天下第一廉吏”的昔日風采。
當前,明星高片酬已成為影視創作中為人诟病的問題之一。《于成龍》在制作過程中卻沒有唯明星至上,這部劇沒有邀請大牌演員和當紅明星參演,而是把錢都花在了制作上。成泰燊、巫剛等實力派演員,在劇中展現了優秀的演技。《于成龍》40集的總投入約七八千萬元,其中演員片酬則在總投入的40%以下。這樣的投入在三五億都算不上大制作的如今,絕對屬于小成本運作。此外,導演對于曆史細節的把握也近乎到了苛刻的程度。為了盡量貼近當時人物的妝容,劇中所有女主演都被要求不準畫眼線、塗口紅,這在當前很多電視劇創作以演員為先的風氣下,也是一件不易做到的事。
四、堅持正确的價值引領,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廣西羅城縣城街景如今電視熒屏上古裝劇很多,仙俠、玄幻劇更是被炒得火熱。但很多曆史劇的制作水平卻不盡如人意,劇情内容也經不起推敲。對當今的觀衆尤其是青少年而言,曆史劇更應有所擔當,承載起傳承民族優秀文化,弘揚社會主流價值觀的社會責任,通過正确的價值觀引領,讓觀衆在曆史觀、價值觀、人生觀方面受到正确的引導,而不是被一些低級、浮誇的意識所左右。早在《于成龍》的創作之初,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将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力求讓這部戲對當今時代有引領作用。在反腐鬥争仍然艱巨複雜的當下,《于成龍》這部曆史正劇有着積極的現實意義,我們希望觀衆在欣賞電視劇扣人心弦劇情的同時,能夠體會到于成龍這位“天下第一廉吏”的風範,從而在每個人心中升起一團正氣,讓這部劇真正起到洗滌淨化人們心靈的作用。
中國有着悠久的曆史和燦爛的文化,在《于成龍》的創作中,我們也非常注重把這種文化底蘊融入劇中。經過了山西“永甯書院”幾十載的寒窗苦讀,于成龍耳濡目染儒家“仁者愛人”、“為政以德”的思想,釋家積德行善、因果相報的信念,并由此獲得了深厚的文化和思想積澱。在劇中,當于成龍告别家鄉父老赴羅城履職時,永甯書院的邢先生将傾注自己心血所著的《論語别叙》贈與于成龍并教導他:宋朝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要恪守為官之道,以仁愛之心待人。通過這些情節的呈現,也讓觀衆能夠深刻認識到于成龍“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思想基礎和家國情懷的出處。
45歲出仕的于成龍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山西人,他的性格養成與山西這塊土地密不可分,他的人生觀、價值觀也正是在山西形成的。山西影視集團以《于成龍》為契機,集結衆多打拼在外的山西影視人為主創團隊,将山西悠久的曆史文化、地域性格、民風民俗蘊于作品之中。随着《于成龍》這部開年大戲相繼在央視一套、八套的熱播并引發億萬觀衆的好評與熱議,它已成為山西影視劇曆史上綜合效益最好的一部劇。
在山西影視劇創作近40年的發展曆史中,經曆過最初的繁盛期,但随後一直處于空殼化的尴尬局面。因此,打造一支自己的影視生産團隊是每個山西影視人的心願。在中共山西省委宣傳部、省紀委各級領導的關懷指導以及山西影視集團領導班子的敏銳決策下,我們通過《于成龍》這部作品,成功地實現了以山西為主導、主投,再創山西影視創作新輝煌的目标,這必将對今後山西影視産業的創作生産發揮良好的凝聚和帶動作用。
電視劇《于成龍》的成功,為我們迎來了山西影視的春天!
(作者系電視劇《于成龍》總制片人/責編:談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