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深廣應用,當代中國的文藝生态發生了巨大、深刻的變化。在文藝生态發展形勢、趨勢的研判上,習近平總書記的《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和《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中都有深刻的闡述,這些闡述不僅準确而富有深遠意義,也給藝術研究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
“筆墨當随時代,猶詩文風氣所轉。”相比以往電子文化與印刷文化的分野,互聯網時代的美學和藝術實踐呈現出更深廣、更劇烈的嬗變。甚至,基于互聯網作為一種全新媒介的特質及其所帶來的革命性影響,我們也完全有必要将受其作用而在藝術生産方式上呈現出新形态、新特征、新規律的藝術樣式冠之以“傳媒藝術”的新命名。而所謂“新”,從生态變化的大視阈中來考量,有多層次、多方面的表現。擇要說來,第一,互聯網改變着人們的生活、思維和存在方式,以及審美趣味、價值理念等。第二,在藝術活動的領域,互聯網思維和影響無遠弗屆。按邏輯劃分大緻有三種情形:一是一些傳統藝術樣式在傳播、接受等方面搭上了“互聯網+”的快車,比如書法、攝影、繪畫、戲曲、音樂等;二是“互聯網+”改變着一些傳統藝術樣式的創作、傳播、接受、批評和再生産等機制,比如電影、電視劇、電視文藝、廣播文藝等;三是在“網絡文藝”的總名下,一些新的藝術樣式得以誕生且方興未艾,比如網絡小說、網絡劇、網絡音樂、微電影、網絡動漫、網絡綜藝等。其中,後兩種情形所涉及的藝術樣式可重新歸結到“傳媒藝術”的範圍。第三,如果說互聯網對上述第一種情形的影響更多地體現在“形式”上,那麼,對後兩種情形的作用則深入到了“質”的層面。其顯著表征有兩方面:一是在傳媒藝術實踐中,“五要素”(媒介、世界、藝術家、作品、欣賞者)的意涵,以及它們内在關聯的“二元關系”、“三元關系”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二是實踐中的嬗變不是發生在某個環節和局部,而是滲透到創作、作品、傳播、營銷、接受、批評、再生産、創新、教育,以及審美感知、藝術本質和功能、産業鍊等藝術活動的所有環節和全局。
“嬗變”與“應變”一體兩面。如果說,實踐的嬗變業已發生,并在轉型、聚合、創新的複雜情境中以勢不可擋的力量改變、重塑着自身的結構和規定性的話,藝術研究的“應變”則面臨兩個迫切的任務:一是“總結”,即概括傳媒藝術實踐的新經驗、新形态、新特征、新規律;二是“重塑”,即在審美話語“傳統-現代”的交彙、沖突、過渡中,改變某種“失語”或“理論空轉”的尴尬、錯位和焦慮,重建話語的美學闡釋能力與活力,乃至有别于傳統的廣播電視藝術學、電影學,開啟傳媒藝術美學的新視野、新維度。就學理性、創新性的美學研究而言,作為一個緊迫的時代性課題,這不僅因為互聯網成為了終結諸多傳統生産方式、生産部門的殺手;也不僅因為它是催生新的藝術樣式的溫床,是新型生态業态迅速生長、不斷變化組合的新空間;還因為實踐正嚴峻地“倒逼”着我們對紛繁複雜的變化做出系統深入的描述、思考與辨析。其間,“實踐的現狀和趨向”、“範式嬗變與美學闡釋”、“理論反思和價值辨析”是遞進且必不可少的三個層面,并在立足中國語境、籠括國際大勢的同時,運用多學科、跨學科的方法描述和勾勒藝術實踐的精神地形圖,切實回到實踐變動的現實場域,回到審美話語發生與發展的具體環節,進而在邏輯與曆史的統一中,以一種創新的力量審視其間的分離與關聯、轉折與斷裂,透視那些發展的脈絡、不斷更新的動力所标示的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