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主流漢語文化圈在我國國際傳播中占據着關鍵地位。湖南廣電于2009年開始,以全球華人為目标受衆,在全國地方媒體中第一家推出“國際頻道”—湖南衛視國際頻道,該頻道目前在長城平台中收視率排名為國内省級衛視第一,綜合排名第三位。2011年,湖南衛視國際頻道播出紀實性欄目《世界看湖南》,向全世界電視觀衆介紹湖南的山水人文、經濟發展、社會動态,傳播湖南地方形象與地域文化。作為湖南省委省政府主辦的唯一一檔外宣電視欄目,《世界看湖南》五年來不斷探索,記錄在湖南發生的能夠引起觀衆情感共鳴的故事,成為一面世界了解湖南的亮麗櫥窗。
《世界看湖南》欄目創辦五年來,不斷探索紀實性電視節目海外主流漢語文化圈的傳播路徑,其傳播定位和選題框架、叙事方式等,都已漸次成型,為打造地方外宣旗艦媒體積累了經驗,提供了借鑒。
一、傳播定位:以低語境面向海外漢語文化圈精英人士傳播地方形象
湖南衛視國際頻道将本身受衆定位為全球華人,其節目定位也秉承着湖南衛視傳統,以“快樂全球華人”為口号。然而,《世界看湖南》欄目承擔着傳播湖湘文化和湖南精神、湖南氣度的任務,唯有将目标受衆定位于海外漢語文化圈的精英人群,才能更好地發揮文化傳播、形象傳播的影響力,争取較高的話語權。
國際傳播中的漢語文化圈,具有特殊的文化特性。不同的生活經驗、生活環境和價值觀取向,決定了海外華人對國内電視節目的選擇性注意、選擇性理解和選擇性記憶。鄉土情懷、家國之思,是海外華人較之其他民族受衆更多接觸國内媒體資訊的決定性因素。因此,“曆史深處”遙遠而溫暖的記憶,是海外華人和國内傳播品最易于達成的“情感共鳴點”,構成海外華人接觸國内媒體的重要價值。與此同時,海外華人久居他鄉,更習慣于西方的社會背景和文化語境。在跨文化的傳播中,對于使用同一種語言的海外華人,運用低語境的傳播是較好的選擇。在低語境傳播中,語言傳達了大多數信息,原本約定俗成的文化語境通過海外華人更容易理解的解說詞或對話來交代,能夠幫助海外的受衆充分理解對于他們來講已經陌生的國内社會和文化語境,以達成較好的交流效果。
《世界看湖南》在節目内容的選擇和呈現上都以平易近人和“接地氣”為出發點,其内容更多地展現湖南特色村落文化、美食文化、旅遊文化以及藝術、人物、精神等湖湘文化内涵;而對需要較多背景知識的儀式、工藝等内容,盡可能站在海外受衆的角度,以大家均能理解的話語來展現。在節目的制作過程中,欄目組注意通過邀請在國内留學工作的海外華人乃至外國人參與節目的攝制,通過他們的視角來表現湖湘文化,并在節目中以他們的語言來生動呈現自己的感受,加深了外國人對湖湘文化的理解,通過他們的人際傳播,可以使湖湘文化得到更多外國受衆的認同。如欄目中《思思實習記》單元便是節目組特意為來湖南衛視實習的鳳凰衛視2015年中華小姐環球大賽北美賽區總冠軍王思思(外籍華裔混血)而設計的,通過她完成一個個現場主持采訪任務,展現了湖南的富饒美麗。節目播出後,在加拿大産生了很好的反響。
二、選題理念:以受衆中心思維建構文化傳播為主兼及經濟傳播的選題框架
在新媒介技術影響下,以受衆為中心的理念開始主導當下國際社會傳播的流程設計和選題框架。近20年的國際傳播中,政治色彩逐漸淡化,經濟意味變得濃厚,文化輸出和文化傳播的比重增大,中外學者在對電視的國際傳播受衆進行廣泛調研的基礎上發現,國際傳播的受衆一方面會将電視内容與自己的日常生活相結合,發現兩者的相似之處,在這個過程中産生認同感;另一方面,又對兩者的差異保持警惕心理,意識到自己所處文化環境與他國的不同,并不輕易改變自己原有的觀念。對于海外華人華僑,一方面,其文化身份不完全由民族文化界定,表現出多重、開放的特性;另一方面,身處多重文化重疊共同體中的海外華人華僑,由于其民族文化的根性特征,更希望從國内傳播渠道尋求民族文化身份認同,滿足其對母族文化的好奇。近幾年在國際社會中産生較大影響的電視紀錄片《故宮》、《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等,都是立足我國本土的文化特色,通過傳播國際社會想要了解的内容,取得海外傳播的成功。
與湖南衛視國際頻道其他娛樂性節目選題相比,《世界看湖南》作為一檔定位中高端海外漢語文化圈的紀實性欄目,以宣傳地方形象和地方文化為己任,傳播精英、主流的湖湘文化以及現代、笃誠的湖南精神,努力尋求在滿足海外漢語文化圈“尋根”心理的同時,幫助地方獲取國際資源傳播目标的選題。截至2016年9月,《世界看湖南》欄目共播出八個系列200多期,分别是“大家湘情系列”、“美麗湖南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産系列”、“特别節目系列”、“古村落文化搶拍系列”、“湖南經濟發展系列”、“大學堂系列”和“工筆—一個精美的湖南系列”。在“古村落文化搶拍系列”中,欄目着重關注湖南各地擁有曆史文化底蘊的古村落,通過展現活态的村落文化和秀麗景緻,向海内外觀衆呈現了一個個富有人文特色的湖南古村落,喚起人們對中華多樣文明形态最為生動、鮮活的文化記憶和對古村落的保護與古村落文化的傳承。“湖南經濟發展系列”通過探尋湘籍商人的經商之路和“尋根”之路,向觀衆講述着湘商的人文之情和湖湘經濟發展的事實,讓觀衆在湖湘溫情的包圍中,感受到湖南經濟的巨大飛躍和良好的投資環境。“大家湘情系列”是以著名的湘籍藝術家們為主角,講述他們的藝術創作故事和家鄉這方水土對其創作的滋養。在為海内外觀衆呈現了一件件技藝高超的藝術作品的同時,還展現了濃濃的湖湘之情。在“美麗湖南系列”中,欄目組将鏡頭對準了湖南各地充滿民族風情、豐富多彩的旅遊資源,展現了湖南的清秀質樸之美、熱情好客之美和創新發展之美。“非物質文化遺産系列”主要對湖南省内的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進行了呈現,既弘揚了湖湘的工匠精神,又讓海内外觀衆感受到了中華先民的無窮智慧。“工筆—一個精美的湖南系列”和“特别節目系列”,則分别凸顯了湖湘精神追求精緻的另一層面和湖南節慶典禮中所蘊含的奇幻浪漫等現代之美、開放之美。
三、叙事方式:以故事化的線性叙事和對話式表達破解傳受間的文化屏障
文化傳播的模因理論認為,文化演變中的“模因”,也就是與遺傳基因相對應的文化或行為系統的基因,主觀上需要有新穎性(吸引大腦注意力)、簡單性(易于再傳播和記憶)、易感性(喚起強烈情感,形成說服力或影響力)等特性。
故事是具有最強“易感性”的表述方式,《世界看湖南》以故事的方式代替自然主義的刻闆記錄,在題材選擇和内容表現上偏向人性世界的深度挖掘。從叙事結構來說,《世界看湖南》借鑒好萊塢電影三段體的線性叙事結構,注重遞進關系,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用解說來推動故事發展,形成叙事節奏,層層剝開主題。2016年5月10日播出的《最後的苗民奇俗》,首先提出“我們從哪兒來?”的“天問”,以此為切入口追尋苗族關于民族起源的傳說,緊接着通過神秘的“苗族祭狗儀式”的鋪陳,帶着觀衆去探尋苗族先人的習俗,最終以苗人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知作結,提出“人對自然的感恩”的主題。此種結構能突出故事的完整性、時間與空間的統一性、情節的因果性和叙事的連貫性。飽滿的内容蘊含着豐富的内涵,豐富的内涵又被簡單的結構所建構,這種“編碼”技巧,在國際傳播中能讓對中華傳統文化感興趣的海外漢語文化圈,更好更快地實現“譯碼”。
為了拉近距離,《世界看湖南》采用雙主體叙事,當事人和主持人同時作為叙事主體出現,分别以感受者和體驗者的身份,通過對話充分展現湖南故事。在2015年6月2日播出的《古村考察全紀實》中,主持人李兵以一個遊者的身份,用他的眼睛和攝像機的鏡頭,與古村落研究者胡彬彬教授一起,共同帶領觀衆來到郴州各個傳統村落,通過研究者的記憶,傳遞出古村落文化演進的信息,并通過主持人的現場解說,傳遞了該片的核心理念:傳統村落是我們中華文化的核心載體。這種主持人和研究者直接的情感表達,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世界看湖南》欄目在不斷發展的五年中,積累了地方形象海外主流漢語文化圈傳播的寶貴經驗,也表露出我國地方外宣旗艦在國際傳播中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如節目的經費不足、精緻程度有待提升、播出渠道疏離于海外主流社交媒體、對海外主流漢語文化圈的收視需求和習慣的把握缺乏詳細數據支撐等。為進一步提升我國優秀文化在海外主流漢語文化圈的影響力,需要加大扶持力度和外宣人才培養、提升海外漢語文化圈受衆調查的常規性和科學性、加強地方外宣旗艦對海外主流社交媒體的滲透力。
(作者:湖南廣播電視台/責編:倪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