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2017年中國紀錄片作品研究報告

2017年中國紀錄片作品研究報告

時間:2024-10-30 10:12:59

一、2017年紀錄片作品的類型特征

2017年中國紀錄片作品類型化鮮明,呈現出不同的多樣化的社會價值和美學特征。宣教型紀錄片主要以專題片的形式诠釋國家意識形态,弘揚主流價值觀念,宣傳教化民衆,具有講政治、高投入、大片化等特征;曆史人文紀錄片從中國文化曆史提取資源,将紀錄片美學與傳統人文曆史積澱融為一體;現實題材紀錄片深入當代,表現中國社會色彩斑斓的面貌。工業紀錄片逐步樹立品牌意識,力圖将大衆傳播影響力轉化為市場驅動力。

1.宣教型紀錄片

2017年宣教型紀錄片緊跟國家大政方針,關注重大主題,配合黨和國家的主題宣傳。十九大獻禮片、建軍90周年紀念片等作品占據了較大比重,這些體現主流意識形态的紀錄片貫穿時代政治主題,塑造繁榮富強的國家形象。

十九大獻禮片是2017年的重要現象。《輝煌中國》、《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大國外交》、《巡視利劍》、《将改革進行到底》等一系列作品陸續呈現。《輝煌中國》反映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偉大成就。《法治中國》圍繞建設法治中國的主題,以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關于全面依法治國重大決策部署和重大成就為主線,表現中國法治進步的曆程。《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全景式呈現了中國共産黨人保持初心、同舟共濟的偉大征程。《大國外交》通過權威訪談和鮮活故事,展現了中國外交領域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巡視利劍》首次披露大量巡視細節,以凸顯巡視的利劍作用。相關主題還有《打鐵還需自身硬》、《還看今朝》、《榜樣》、《中國表情》等一系列紀錄片。

2017年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強軍》和《從勝利走向勝利》是兩部紀念片。《強軍》系統梳理了軍隊近年來取得的突出成就。《從勝利走向勝利》講述了軍隊在革命、建設、改革各曆史時期的重大決策、事件、戰役戰鬥和人物活動。此外,紀念片還有《中國軍隊》、《我為祖國守邊卡》、《軍歌飄過90年》等作品。

“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繼續發展,如《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海絲尋夢錄》等作品。此外,還有一批關于“一帶一路”的作品在籌備拍攝。為紀念抗戰爆發80周年,《遠山的記憶》和《那歲月刻骨銘心》從曆史角度反思了中日關系。為慶祝香港回歸20周年,《紫荊花開》講述了“一國兩制”在香港的成功實踐。

2.審美型紀錄片

(1)曆史人文紀錄片

傳統文化的弘揚與傳播是當下的國家戰略,2017年曆史人文類紀錄片依然是審美型作品的重點。曆史人文類紀錄片提取中國文化與曆史的資源,如《記住鄉愁》第三季、《我們的家園》、《本草中國》第二季、《手造中國》、《茶界中國》、《秘境神草》、《我的記憶我的年》等作品,将紀錄片美學與傳統人文曆史積澱融合一體。

《有個學校叫南開》、《西藏時光》、《極低》、《蘇州史紀》、《人間三月天》等以曆史時空、地域風情和民俗文化為主要内容,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作品立足于豐厚的區域文化資源優勢,也起到了地方區域曆史文化宣傳的作用。

2017年西藏題材紀錄片達到美學形态與人文内涵的新高度,其中以《西藏時光》、《極地》為代表的西藏題材優質作品值得關注。《西藏時光》以登山隊、冰川學家、牧民、喇嘛等普通人為關注對象,呈現了一段既有曆史厚度、又富人文關懷的西藏時光。同是西藏題材,《極地》将美麗的風景與溫暖的故事相結合,以普通人的故事視角講述了21個藏人的日常生活。

2017年“工匠精神”紀錄片熱度不減,出現了《尋找手藝》、《了不起的匠人》、《百心百匠》、《手造中國》、《我們的家園》等多部口碑之作。

(2)社會現實類紀錄片

2017年紀實類紀錄片着眼于貼近現實,關注社會問題,聚焦現實生活,給當代社會生活提供了多維度考察。《生門》、《鏡子》、《零零後》、《拉林河畔》、《中國人的活法》第二季等社會現實類紀錄片記錄了當下社會的真實風貌與發展變化,關注當下中國人的心态、心境,重視普通人的平凡生活和情感。

系列紀錄片《零零後》連續十年跟蹤十幾個孩子的成長曆程,講述了零零後一代個性與制度、應試與素質、留守與留學、青春期與親子關系、獨生子女與二胎政策等不同的教育話題,引發了社會廣泛的關注和思考。另一部涉及教育成長話題的紀實類紀錄片是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鏡子》。

2017年12月21日,電視版《生門》在東方衛視晚間黃金檔開播,首集播出後,該片就達到了同時段52城收視率統計排名的第二名。電視版《生門》通過40多個家庭和産婦的真實故事,向觀衆展示生命誕生過程中的殘酷和溫情。《中國人的活法》第二季通過十個故事生動有趣地講述了中國人的生活習慣和積極心态。《拉林河畔》表現了勤勞質樸的東北農民真實的生活,以及他們為實現理想而奮鬥和追求的過程。

3.工業型紀錄片

工業型紀錄片是紀錄片産業發展的支柱。2017年主要作品有《自然的力量》、《港珠澳大橋》、《讀書的力量》、《航拍中國》、《超級工程》第三季和《瘋狂攝影師》第二季、《本草中華》等。季播化保證了制作品質,有利于紀錄片品牌價值的積澱。

《航拍中國》以大規模的航拍為主要手段,選取了各省市區最具代表性和觀賞性的曆史、人文、自然和現代景觀。《自然的力量》以生态為主題,記錄了藏羚羊、雪豹等數十種神奇的動植物的生命曆程和傳奇故事。

從2012年播出的《超級工程》第一季到2017年的第三季,“超級工程”品牌價值遞增,第三季從民生角度出發,講述那些維系國家經濟運轉的超級工程。随着工業型紀錄片流程日益标準化,制作技術日趨娴熟,進一步探索了紀錄片的産業價值。東方衛視播出的《本草中華》是在《本草中國》的基礎上再次聚焦中醫藥文化。

二、紀錄片作品傳播

1.電視台播出

紀錄片傳播主體多元化,電視台播出依然是中國紀錄片傳播的最主要形式,中央台和地方衛視都貢獻了不少類型多樣、風格迥異的高品質紀錄片作品。2017年,各大電視平台積極獻禮十九大,十餘部主旋律紀錄片在上星頻道黃金時間播出。《将改革進行到底》、《法治中國》、《大國外交》、《強軍》、《利劍巡視》、《輝煌中國》等主旋律紀錄片獲得了較高的衛視播出覆蓋和網絡點擊量,形成了相當的社會關注度和傳播效果。

2017年,除中央級媒體繼續打造精品紀錄片外,各省級衛視在播紀錄片數量與獨播内容數量也都有所增加,呈現積極進取的創作态勢,播出了《生門》、《茶界中國》、《本草中華》、《了不起的匠人》第二季、《醫道·院士牆》、《秘境神草》、《遵義行》等作品。

從中國紀錄片電視收視前30名看,中央電視台占據23席,且壟斷了前12名,顯示了不可動搖的龍頭地位。湖南衛視、廣東衛視、東方衛視、江蘇衛視、湖北衛視、東南衛視等地方衛視占據了7位,也提示了地方衛視在電視傳播中的強大力量。從電視傳播來看,紀錄片專業頻道中隻有央視紀錄擁有8個席位,其他專業頻道沒有入圍前30名。由此可見,中國當下紀錄片電視傳播的主體力量來自衛視頻道和央視紀錄頻道。與2016年相比,收視率超過0.1的作品多了8部,超過0.2的作品多了8部,且收視率數據明顯提升,這說明在中國電視收視率普遍下滑的态勢下,紀錄片的電視傳播效果比2016年明顯提升。

2.全媒體傳播

紀錄片的電視受衆向新媒體轉移、分化和擴大,影響力滲透到更多元化的群體。2017年,“互聯網+紀錄片”模式帶來的是紀錄片的産業、内容和傳播等多方面的變化。2017年全網紀錄片視頻内容流量持續增長,優酷、騰訊、愛奇藝等視頻網站都為紀錄片開辟了專門闆塊。主流視頻網站除了和電視台形成雙管齊下的播出态勢外,視頻網站還積極主動參與制作優秀紀錄片作品,對紀錄片傳播影響力的貢獻度不斷提升。微博、微信、B站等網絡傳播平台為紀錄片網絡話題的設置和發酵提供了巨大幫助。

新媒體擴展紀錄片産業空間與傳播渠道,“紀錄片+互聯網”的模式打破了紀錄片在電視台播出或院線放映的周期限制,網絡渠道擴大了受衆群體的範圍,降低了紀錄片傳播的門檻,同時借助移動互聯網提升用戶粘性,新媒體紀錄片憑借口碑傳播進一步拓展了傳播的廣度和深度。2017年,紀錄片網絡曝光量增加,網民讨論熱度大幅度提升。根據美蘭德咨詢《2017年度中國最具影響力紀錄片全網傳播大數據分析報告》顯示,全年互聯網視頻點擊活躍的紀錄片共計2631部,全網紀錄片網媒關注度、微信公号刊發量以及微博提及量都大幅度提升,遠超往年。兩微一端等一些自媒體平台的傳播威力逐漸加大。

繼“台播不敵網播”的現象,2017年紀錄片出現了網生紀錄片反輸衛視頻道的案例。《了不起的匠人》第二季以短小精緻的微紀錄片形式呈現,通過網絡渠道發布,收獲高點擊量,後來又由黑龍江衛視和湖北衛視聯合播出,成為了網絡首播反輸電視台的案例。《尋找手藝》是2017年新媒體紀錄片的口碑之作,在各主流視頻平台的播放總量累計超百萬,豆瓣評分達到8.8分。

一些娛樂類視頻節目受制于政策的規約,由電視播出轉為網絡獨播,2017年紀實性真人秀紀錄片《爸爸去哪兒》第五季截至12月網絡播放量達到54.4億。電影幕後紀錄片擁有強大的粉絲基礎,也獲得較好的傳播效果,《三生三世十裡桃花》幕後紀錄片網絡播放量超2000萬,《芳華》幕後紀錄片播放量達440萬。

3.紀錄片作品的宣傳推廣與社會效應

新媒體為紀錄片的宣傳推廣帶來了勃勃生機,成為紀錄片宣傳推廣的主要渠道。新媒體與電視台跨平台合作推廣也成為當下潮流,以全方位的宣傳來推廣拓展影響力。随着新媒體的發展,觀衆尤其是年輕觀衆的觀看習慣逐漸從觀看電視大屏轉向觀看手機小屏,這也促進了紀錄片的宣傳推廣新面向。紀錄片創作者和團隊更加有意識地利用微博、微信等社會化媒體進行作品的宣傳推廣,重視培育粉絲粘度。

紀錄片宣發呈現融媒體矩陣形态,傳播方式出現了互動式的口碑傳播和分衆凝聚的特點。《尋找手藝》不同于電視台同類題材的精緻和專業化,形态上更加質樸和開放,趣味性強,這部并不被電視台看好的紀錄片卻在B站和愛奇藝等網絡平台成為熱點,收獲了更多的年輕受衆。

紀錄片注重基于“短”形态的宣傳推廣。電視渠道優勢繼續受到新媒體沖擊,傳播渠道逐漸邊界模糊化,跨平台傳播成為紀錄片發展的必然趨勢,紀錄片将呈現“短”形态的趨勢。從2017年開始,央視紀錄頻道的節目生産模式中片長規格從原來的50分鐘、25分鐘兩種,正式增加了5分鐘左右的短視頻與90分鐘的紀錄電影,這便是考慮到了新媒體受衆的傳播因素。

紀錄片對社會價值觀念的引導與整合作用增強,承擔了主流價值引導者這一角色功能。随着新媒體與社交平台的進一步發展,網絡環境的信息傳播複雜多樣,社會價值觀念的傳播趨于多元化,紀錄片發揮了主流價值引導和多元價值整合的作用。在主流價值引導上,央視和各省級衛視與專業頻道獻禮十九大和建軍90周年的系列紀錄片發揮了巨大作用。

三、中國紀錄片文化美學特征

2017年,紀錄片的宣教功能發揮到新高度,曆史文化紀錄片潛入曆史廣度和文化内涵,現實題材紀錄片呈現了當下社會的不同側面與人生百态。在美學表達上,2017年紀錄片作品所表現出來的東方美學和鳥瞰美學等成為本年度的重要特征。

1.2017年中國紀錄片文化特征

2017年,中國紀錄片文化格局呈現出主流文化、大衆文化的強勢發展與合流趨勢。十九大、建軍90周年、反腐、一帶一路等重大主題為宣教型紀錄片提供了平台,突出了主流文化的絕對優勢地位。而關于傳統文化的紀錄片既是受政府倡導,又發展為一種市場類型,如《本草中華》等節目提升了文化的力量,但這些紀錄片所呈現的并非精英文化,而是大衆文化,《尋找手藝》、《百心百匠》、《手造中國》等紀錄片所傳達的是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下市場的融合。生态意識蘊含着自然觀與生态思想。《自然的力量》、《本草中華》等作品不僅展現自然之美,也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當然,也有一些作品如《鏡子》、《生門》、《零零後》等紀實作品依然顯示了直面現實的思考品格。具有思想力量和反思意識的作品在公開傳播的平台上數量較少。

2.2017年中國紀錄片美學特征

2017年,戲劇美學依然是中國紀錄片的突出特征,而紀實美學也展示了不容忽視的力量。随着航拍技術的成熟與價格的下調,航拍所攜帶的鳥瞰美學釋放出獨特的魅力。與此同時,東方美學也展示了複蘇的趨勢。

戲劇美學已經成為一種主流叙事風格,不管是曆史文化還是社會現實,幾乎所有類型的紀錄片都追求戲劇化的表達方式。即使專題片《反腐利劍》這種意識形态特征突出的作品,其間的戲劇化表達也極為鮮明。而曆史人文片《有個學校叫南開》更是把一段曆史故事講得一波三折、開阖有度。

紀實美學在《生門》、《零零後》、《鏡子》、《拉林河畔》、《西藏時光》等作品中再度釋放出時間的魅力,直面現實,長時間跟蹤,人性的變遷,社會的發展,在富有生活質感的細節裡緩緩展開。紀實美學經曆了時間之火的淬煉,它不會輕易被時間淹沒。

東方美學是中國傳統美學的現代化轉化,不少以傳統文化為題材的作品力圖将古典美學融入視聽語言,如《蘇東坡》、《我們的家園》、《了不起的匠人》等作品。網生紀錄片《了不起的匠人》明确提出了聚焦東方美學。

鳥瞰美學以超越人類自身的視點,從空間高度俯瞰人間,帶給觀衆以視覺震撼與思想啟示。《航拍中國》作為2017年中國最具影響力的紀錄片之一,将近年來不斷發展的鳥瞰美學提升到新高度。航拍技術的發展,特别是操作簡易、價格低廉的大疆無人機,讓航拍這樣的高冷技術迅速普及,中等投資的影片都可以采用航拍,而大投資的作品中航拍已是常規方法。然而,全片航拍,且以大型飛機為主體的航拍依然是普通紀錄片不敢問津的。繼《看見台灣》、《鳥瞰中國》之後,《航拍中國》以中國省份為單位,實施系列化、規模化航拍,展示出中國紀錄片中陌生的鳥瞰美學,也帶給觀衆新穎的視聽體驗。

本文為張同道教授主持的2018年度《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項目的一部分,并參照了本項目組成員對各電視台和紀錄片制作機構的調研内容和數據

本文為北京師範大學交叉學科課題“國際語境下中國紀錄片品牌建設”成果

(作者張同道系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劉忠波系南開大學文學院傳播學系副教授/責編:丁磊)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