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郁傑
剛剛過去的這個中秋,皓月當空,多少人觸景生情,吟誦着這樣的良辰美景: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電視台雖說秉承着節儉辦晚會的宗旨,但還是下了一番心思,效果也還差強人意。隻是能讓人們詠唱傳頌的經典,仍然鮮見,着實遺憾。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如何在當代得以繁衍,有誰還在為此冥思苦想,甚至因此肝腸寸斷?怎樣把一台既古典韻味十足又時代氣息濃烈的演出呈獻給世人面前,浮躁的我們何時不再心虛汗顔?
又到中秋,月明心緒甯。雲淡星疏籠夢萦。花事晚,葉飄落,草木漸凋零。風乍起,雁南行,晴空萬裡如鏡。将進酒,霜花凝,長堤見三影。淺唱低吟,夜雨總關情。再下層樓,陌上孤身随形。步履依舊,仍輕盈。信手胡謅的幾句閑詞,放到微信圈後,竟然有人點贊:好詩,心存感念的同時,其實更想回複,這廂正在為套不進任何一枚詞牌名而痛心疾首。月光如水,輾轉反側,如此這般,咱這一代,羞見先人于地下啊!
前幾日斜刺着穿越了整個京城,從地處朝陽西北的望京抵達位于廣安門外的國家話劇院,專程觀賞了話劇《棗樹》,本以為劇場内會稀稀落落,不成想上座率接近九成。兩個小時的演出未見人影晃動,倒是台上台下互為呼應,讓人看到了還有這麼多年老的年輕的文藝工作者,投身到不為名利打造精品的行列中,令人欣喜。散場時,身後竟站起八十有七的藍天野先生,不禁肅然起敬。
周傑倫的“饒舌”說唱的确有不少先生太太整不明白,“聽媽媽的話”之後,《青花瓷》《菊花台》《千裡之外》讓我們捕捉到了一些傳統的影蹤,方文山的名字也一反常态地被聽歌的人真切地記住了。就像真理和謬誤往往隻有一步之遙一樣,弘揚民族文化萬萬不能步入歧途。如果隻是為了古典而造作,那麼就算在沒有多少專業修養和文學底蘊的普通聽者那兒,也會稍作咂摸後吐出兩個字:矯情,譬如類似那個什麼“卷珠簾”之類。
習大大在新中國第三十個教師節前,赴北師大看望師生,在翻看全國課程教材時明确表示:我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裡,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此言一經報道,立即引起神州上下共鳴,怎樣解讀,如何體現,進而貫徹,似不是我等力所能及之事。但身體力行,讓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在我們每個人的血脈中沉澱升華發芽開花,應該是迫不及待的功課了。
晚風習習,秋意漸濃,期待着明年中秋時節,我們不再僅僅翻唱蘇老夫子作詞、鄧麗君原唱的“明月幾時有”。就算是有了“月亮代表我的心”的演繹,也還是夢想着千百年後我們的後人能自豪地吟誦我們今天留給他們的長調短歌。當然,我們也清醒地知道,尊重傳統,崇尚經典,面向未來,創造精品,與你與我,的确是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