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資料來源李雅清本刊編輯李楠版面設計孫玉倩
李雅清眼中的張樹榮:
張樹榮從小就既有領導才能又有文藝天賦。那時我倆住的雖然不遠,但由于不在一個小學,所以不認識,到了中學也沒分到一塊。機緣巧合的是,他是他們學校文藝宣傳隊的主要成員,我是我們學校文藝宣傳隊的主要成員。由于我們兩所學校在區裡文藝活動搞得比較好,所以區裡經常調我們兩所學校在一起演出,再加上頻繁的市、區文藝彙演,我倆歲數又一般大,很快我倆就成了莫逆之交。那年是1969年,我們都12歲。
張樹榮從小就勵志做一名電台播音員,他拜當時中央電台當家女播音員徐曼為師。除了每天看書就是練播音,張樹榮播音主持的天分就這樣被慢慢地發掘。1980年,張樹榮如願從中學調到了北京電台,由于有很好的播音和音樂基礎,很快就成了文藝節目的主持人。
1990年,北京電台實行改革,首先成立了北京經濟台(今北京城市廣播),張樹榮在音樂節目中開辟了一檔全國首個全新的欄目《中國歌曲排行榜》。此節目一開播就在業内産生了爆炸性的反響,不管是著名歌唱家還是沒出名的歌手,紛紛拿出自己的絕活兒,以進入排行榜而自豪,通過這個節目發現了于文華、屠洪剛等一大批人才,至今這檔節目還是走在全國前列。
上世紀90年代初,北京剛有卡拉OK廳,張樹榮就在北京經濟台開設了《1026卡拉OK歌廳》節目,節目不僅教會了愛唱歌的人如何唱歌,還引導着人們要唱健康歌曲,可以算是早期的音樂真人秀節目。老百姓可以通過這個節目免費在東單星月樓卡拉OK廳唱歌,與此同時,著名歌唱家、樂評人會在現場評出好歌手,唱得好的會在電台中播出。當時的電台剛有熱線,能聽到自己聲音簡直太新鮮了,于是這檔節目立馬在當時的京城百姓中産生了轟動。這種轟動也使張樹榮結識了很多音樂界的大腕,為張樹榮在以後的文藝圈中打拼打下了堅實基礎。
策劃中國三高零成本,很劃算
“三高”從2011年10月21日在人民大會堂首場“江山如此多嬌”音樂會,到2015年1月3日,他們在海内外共演出了近30場。張樹榮是“江山如此多嬌”音樂會的總導演,因此可以稱為推出“中國三高”的第一人。他說,中國三高是零成本,是一個“劃算”的項目。他們三人各有各的事業,獨立發展就很好,有空就臨時組成中國三高。這個團隊除三位歌唱家之外,還有張樹榮、一位經紀人,再加上一兩位助手。這個團隊演起來很靈活,隻要在當地找一個樂團和指揮就行了。比起許多文化項目,前期巨額投資、演出團隊龐大的項目,中國三高太劃算了。不過,在接手中國三高時,張樹榮也面臨多種壓力,比如,為什麼戴玉強、莫華倫、魏松能代表中國三高,為什麼不是别人?中國模仿世界三高有什麼意義?為什麼中國三高需要一個導演,而張樹榮憑什麼當導演?
張樹榮說,中國三高過去就有人用過這個概念,但隻是一兩場演出,而我們則要将其打造成一個固定的文化品牌。至于哪三位才是中國三高是一種無解的問題,你怎麼選,大家都會有不同意見。我們的說法是中國三高不是排名,隻是他們能代表中國,是優秀的男高音歌唱家。張樹榮說,選擇戴玉強、莫華倫與魏松,主要原因是我對他們各自的優劣很了解,他們三人聲音上很互補,而且三人關系很和諧。
而針對張樹榮為什麼是導演,或者需要不需要有這麼一位導演,張樹榮的解釋很明确:正是自己與三位男高音相互溝通,才建立了一種新的演出風格,這種風格也帶動了中國三高成為一個有商業性的文化品牌。
張樹榮說,傳統的世界三高演出大概隻演唱經典歌劇唱段和世界名曲,大體上還是比較嚴肅的。而一開始他就為中國三高制訂了一個原則,那就是用好歌聲愉悅觀衆。張樹榮為中國三高建立了一種全新的演出模式,現場演員輕輕松松地唱,觀衆快快樂樂地聽,而且還有很多互動。
中國三高也可以跳《江南Sytle》
張樹榮認為,在中國三高的曲目設計上也要與時俱進,要與世界三高有所不同,除了經典歌劇唱段和世界名曲外,還增加了中國觀衆喜歡的俄羅斯民歌、中國地方戲曲、少數民族歌曲,在曲目上要能做到耳熟能詳。在演出中,他要求他們三人要調動觀衆情緒,與觀衆交流,拉近與觀衆的距離,甚至在台上搞一些惡作劇式的遊戲,使觀衆也能參與進來。這樣,10排以前的觀衆都能與三高交流、互動,從而産生更好的演出效果。談到對觀衆的期望,張樹榮說:“即使你認為自己不懂,也不妨來現場聽聽。”他特别反對所謂“高雅音樂”“嚴肅音樂”的提法:“一下子就産生了距離感,把普通觀衆都吓跑了。其實人對音樂的感受力與生俱來,每個人都是音樂家。千萬不要認為你不懂音樂。三高不是高不可攀的。我們做這場音樂會,就是讓它好聽、好看、雅俗共賞,讓不同年齡段和文化層次的觀衆都能從中各取所需,體會到音樂的魅力。”他說,“歡迎更多觀衆走進人民大會堂,聆聽音樂會現場。如果你們走出劇場後依然保持興奮與回味,餘音繞梁,‘今夜無人入睡’,那我們算是成功了。”
2014年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戰勝利紀念日,張樹榮帶領“三高”在北京首都體育館舉行了一場以“抗戰”為主題的音樂會,這場音樂會引起了全國各省市音樂台的重視,全部進行了現場直播。戴玉強、莫華倫、魏松這三位中國三高與全場數千觀衆同時唱起了《松花江上》《大刀進行曲》《延安頌》《二月裡來》《重整河山待後生》《歌唱二小放牛娃》和《走向複興》等觀衆耳熟能詳的歌曲。演出結束後觀衆久久不願離場,一次次地返場,這是多年來在北京舉行的音樂會很少看到的場面。張樹榮說,用這種形式紀念抗戰,同樣能激發觀衆的愛國熱情。
張樹榮強調不同演出地點,節目要有不同特點,要有當地的人文地域特色,這樣才能激發當地觀衆的情緒,台上台下才能互動,才能拉近與觀衆的距離,從而使觀衆感到美聲高雅的音樂并不高不可攀,從而達到最佳演出效果。比如,他們在四川演出,三位男高音演唱了川劇;在内蒙古演出,不但要唱蒙古族歌曲,還要穿上蒙古袍;在首鋼為工人演出時穿上工人煉鋼服,這些都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在海外,中國三高也很有市場,他們先後在紐約、澳門、香港、倫敦、愛丁堡等地演出,中國三高的歌劇演出沒問題,而中國風格的歌曲比如《鳳陽花鼓》不僅能帶來新奇的東方味道,還把中國歌曲介紹給了世界。他們在愛丁堡返場演出時,意外地穿上了蘇格蘭裙,這讓觀衆很驚喜,劇場效果自然也很好。在倫敦為英國皇室演出時,還演唱了當年世界最流行的《江南Sytle》,邊唱邊舞,引起全場轟動,皇室人居然也跟着跳了起來,第二天英國及美國各大媒體都争相進行了報道,中國三高引起了世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