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個城市像台北那樣吸引着我,心心念念地想要去看一看,去了就不想走,走了之後還想一去再去。台北究竟有什麼魔力呢?為什麼它有着一種奇異的熟悉感,一種疏離的親切感,更有着一種欲說還休的鄉愁。如果不是走馬觀花的旅遊,可以在台北做的事情實在太多了:去二輪院線花一百五十元台币看輪流播放的六部電影;到誠品蹭書看,消磨掉一整天;周日到天母的跳蚤市場閑逛;大半夜流浪到淡水等日出。台北是獨一無二的所在,它可以屬于每一個人,而每一個人的心裡同樣也有着一個屬于自己的台北。
我是一個戲文專業的學生,一年之前,作為交換生我來到台北。于我或者是于大多數的大陸的女生而言,它是台灣的經濟文化中心,它是語文課本餘光中《鄉愁》裡所說的那頭,它是初中時MP3裡聽不膩的流行歌曲,它是逛不完吃不膩的夜市……真正來到這裡,卻又覺得它是如此的親切,讓人觸手可及。
那日在士林夜市随便的吃了一些以後,便一路閑逛,走到了24小時的誠品書店敦南店。晚上的23點12分,夜色深沉外面一片寂寥,但是書店裡的人卻不少,似乎泡書店也是台北這個從來不會寂寞城市夜生活的另外一種存在方式。
在書店總是最能消磨時光的,不知不覺間已兩點多,放下書恍惚中我仿佛看到曾經看過的《一頁台北》中的的場景。當男主角翻開那一頁一頁的法文書,他是在挽留那段已經不複存在的愛情,當幸福的天使降臨之時,他牢牢地抓住了愛情的稻草讓這一夜成為了他一生中最重要最值得銘記的一頁,當電影開頭與結尾都出現在了那個小巷子的時候我們才恍然發現,人生就像一場遊戲無論你如何玩你最終還是會回到原點重新一段新的生活。書店是一個充滿着浪漫氣息的地方,看着似乎是一種朦胧不清的感情,但是朦胧對愛情來說卻是代表的是一種純潔、一種純真年代的愛情。
回到現實中來,電影中故事發生的地方誠品書店,并不充分的代表着台北文藝清新的文化地标。電影裡男女主人在書店裡的一次次相遇,所有的情愫都是在不經意之間發生,再加上淡淡的配樂,雖然沒有藍天、白雲、草地、單車、白襯衫的出現,但是導演獨特的場景設計、戲中人物的對話,都将文藝展現的淋漓盡緻,整個氣息充滿了文藝範兒。
A《一頁台北》
導演:陳駿霖
主演:郭采潔,姚淳耀,張孝全,楊佑甯,柯宇綸,高淩風
類型:愛情,喜劇
片長:85分鐘
地區:台灣/美國
語言:漢語普通話/閩南語
又名:FirstPageTaipei/AurevoirTaipei
出品時間:2010年4月
該影片主要講述的是一個為愛而心碎的男孩,在台北這個屬于他的城市裡,一路經曆重新發現原來他追尋的事物,相遇發生在書店上班的女孩和每天總是蹲在書店學法文的男孩,一個晚上在台北街頭的浪漫奇遇并有着喜劇性結果的故事。影片講述了圍繞在他身邊的城市愛情故事。
我喜歡油畫顔料散發出的松香味兒,也喜歡誠品書店輕輕流露出紙張的氣味。如果讓誠品書店代表整個台北,似乎有些片面,如果說到台北的清新或是文藝,“誠品”絕對會發出它獨特的聲音。以前讀過一句話,大意是我們這代人的成長是有缺失的,都是先看過大海的圖片才看到海,先讀過愛情小說,才了解愛。這句話套用在誠品書店上,再合适不過。從初中開始,看了很多部台灣電影,無論劇情是快是慢,第幾人稱,都一定會有三樣東西,7-11,誠品書店和機車,所以誠品書店漸漸在我心中符号化,可以代表一種台灣品格。由于電子書的興盛,現在好像除了新華書店外,幾乎找不到很多品類俱全的書店,誠品書店不可說規模最大,但是密度強大,所有類目的書一一涉獵且有詳細的分類。除了分類,書的擺放也有大學問,羅列的像藝術品一樣漂亮或新奇,就算你在書店門口等人,也可以随手閱讀以下,開卷有益。看一眼書的價格,發現誠品或者說台灣的書價,與大陸相比,不但不便宜,甚至可以說是昂貴,就算這樣,在每家誠品的結賬處基本都是大排長龍,可以看得出大家對書的态度,書即是民風,即是文化。除了書外,誠品書店的文創産品更是讓我們這些文具控走不動路,最多的是目不暇接的明信片,有立體的,有鐳射的,還有風景膠片的,每張都想買回去!看完了書,選完了紀念品,誠品門口還有咖啡店,很多人買了書就在這裡點杯咖啡看至深夜十分。誠品書店,不隻是書店,不隻是畫廊,它是一個文化平台。它不是很龐大,但卻十分溫馨、緊湊,卻不擁擠,所以十分吸引人。
此刻已是淩晨四點,郭采潔略帶娃娃音的聲線在耳邊環繞。瞬間覺得這樣一個可愛的女孩子,甜甜的、淡淡的,幹淨的面孔與聲音,似乎就是台北女生的縮影。在台灣的一年時間裡,與台北的女生接觸有時會覺得她們總給人一種很傻很天真的感覺,剛開始實在是覺得不太能适應,好像她們隻會嬌嗲嗲的說:“是噢”、“這樣啊”。仿佛生活在台灣的偶像劇之中。女孩子也就罷了,台北的男生也是這樣,再加上濃濃的台灣腔,做事讓我感覺生活有種不真實的感覺。但是一個多月以後,我發現大概是我太過于矯情了,台灣的偶像劇就是發生在台灣啊,裡面講述的就是一個個生活裡最最真是“他們”,這部電影是帶着完完全全的台灣式文藝在給觀衆講故事。有點文藝,卻又很有誠意,不裝腔作勢。
台灣的電視劇一直在不遺餘力的向我們展示一個夢幻的台灣,王子,公主,家族繼承人,灰姑娘,一切的一切。似乎電視劇中的台灣是個人間天堂。而台灣的電影卻似乎堅持向我們講述一個個台灣真實的故事,小人物是所有電影的主角,導演想把一個真實的、市井的台灣展現在大熒幕上。
B《艋舺》
導演:鈕承澤
主演:趙又廷,阮經天,鳳小嶽,黃镫輝,陳漢典
類型:劇情/動作/黑幫
片長:140分鐘
地區:中國台灣
語言:中文
上映日期:2010年02月05日
又名:Báng-kah/MengXia/Monga
80年代,随着台灣開始解嚴,當地幫派勢力重新洗牌。一批剛走出校園的小混混,走上了一條為老大報仇的腥風血雨之路。本片講述了太子幫五兄弟一起闖黑道,然而後壁厝老大的死,使整個艋舺黑道局勢發生了劇烈動蕩,太子幫五人的友誼也因此面臨挑戰。在殺機四伏的情形中,五兄弟面臨着黑道與友情的抉擇。“台北,一座充滿各種風情的魅力城市。讓人深深着迷的時尚之都,也是靜靜聽你訴說的文藝城市,是擁有藍天白雲的自然教室,也是美食彙聚的美味之都。”
《艋舺》是一部懷舊電影,透過淡淡的黃色濾鏡顯露的懷舊風,慢鏡頭打鬥時的舒緩音樂,衣裳服飾道具布景的每一處細節,都展現出鈕承澤導演對80年代青春時光的無限深情。聽聞中的艋舺是清朝道光年間最繁華的三都市之一,可惜後來因為各種原因,原本的經濟重鎮地位逐漸被其它地區所取代,其間興衰榮辱、雜陳百味,自是難以細數,據說仍保有濃重的地方色彩,也是一大幸事。
沒看電影之前,我對于這種有“炒冷飯”派拿原罪做曆史之嫌的片子是很不屑的。然而看過了,才知道“台北台北,艋舺艋舺”,不論暴力還是曾經的黑暗,他們都曾經是文化的一部分,是城市血脈的一部分。有一個概念叫做暴力美學,我一直不喜歡。看完電影我懂了,一個美麗的古城,承擔了太多,義氣、夢想、成長、黑暗與繁華。那些歲月在日趨标榜文明與經濟的現社會,永不重來。今日台北已非二十餘年前的台北,今日艋舺早已繁華沉澱。而艋舺留給我們的可以是劇中出現過的那些曾經承載着太多熱血青春的場景。
電影中“太子幫”正式登場的地方叫龍山寺,在台北的廣州街211号。龍山寺是最早萬華居民活動及信仰的中心,從殿前開始,就以銅鑄龍柱展現精緻的工法,屋檐下的木雕與彩繪,打造出古香古色的龍山寺風貌。香火鼎盛的龍山寺是全台灣最重要的廟宇之一,無論何時前往總是充滿虔誠的香客與國内外的遊客。劇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情節就是艋舺“太子幫”兄弟五人結拜的地方:艋舺清水岩祖師廟。電影裡的友情義氣是太子幫的事情,而傳統厚度是體現在Geta和Masa這輩大仔身上。廟口和後壁厝不比港片裡的“扛把子”,它們背後自有一層宗教信仰和族群派系的深意。《艋舺》裡的“廟口”是指代艋舺清水岩,俗稱艋舺祖師廟,祀有清水祖師、媽祖、關帝等一衆神祇。這個廟跟大陸泉州的安溪清水岩是一脈相承,香火正是當年渡海攜來。這座廟充滿了曆史傳奇色彩,它見證了影響台北曆史的械鬥事件。當時來台的泉州移民分裂為兩股大的勢力三邑和同安人,由于信仰神明不同和經濟利益糾紛,三邑人把同安人趕出了艋舺地區,從而導緻該地民風保守,族群過于封閉,難以容忍外人與新事物的介入。說道艋舺不能不提的自然還有華西街觀光夜市,它位于龍山寺附近,是台灣的第一處觀光夜市。入口處為傳統的牌樓建築,沿途的紅色宮燈散發出濃濃的東方氣息。整條也是以小吃為主,其中又以蛇肉最為有名。由于靠近龍山寺附近,又是電影《艋舺》中“太子幫”集結的地點,更讓這裡成為人氣夜市。
《艋舺》講的是年輕人的故事,講的卻不是青春,而是記憶,是對台灣本土文化和本土情懷的紀念。記住廟口、後壁厝、龍山寺,記住《艋舺》。
台北從來都不是一個讓人驚豔的城市,機場破舊、房屋不夠高大、捷運和上海的數十條地鐵無法相提并論,但是台北自有它的妙處。愛看書、愛美食、愛帥哥的小編會告訴大家:超便宜的師大夜市才是王道;永康街有家咖啡店是作家舒國治定點寫作的所在地,好似JK羅琳的大象咖啡館,他還愛街上有家刀削面,每每要求面煮爛一點;文藝青年必去侯孝賢的光點電影館,買蘑菇雜志喝咖啡吃蛋糕;陽明山就更不必說。師大旁邊的水準書店:作為全台北最便宜的一手書店,老闆是性情中人,給的折扣全看心情。漂亮女生最低可以5折,氣質美眉多半6折,男生要長相幹淨最好學識淵博才能7折。她就親眼所見一個苗條白淨的女生拿到5折,一旁的胖男生隻有8折。這也正是台北的可愛所在。
台北,一座充滿各種風情的魅力城市。讓人深深着迷的時尚之都,也是靜靜聽你訴說的文藝城市,是擁有藍天白雲的自然教室,也是美食彙聚的美味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