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孤峰油布傘 驚豔攝影界的皖南制傘技藝

孤峰油布傘 驚豔攝影界的皖南制傘技藝

時間:2024-10-30 02:50:27

文吳名圖踏浪雲飛揚

元代棉紡織業發達,棉布不僅成為了人們的主要衣料,也成為了傘面原材料,油布傘由此誕生。傳說,當時馬可·波羅将中國的油布傘帶回了意大利,經過歐洲人的改進,将油布傘發展成了折疊傘。

如今,安徽省泾縣孤峰國民油布傘廠,是碩果僅存的堅持手工制作油布傘的作坊。在傳人鄭國民與時俱進、勇于創新的努力下,早已式微的孤峰油布傘重新煥發生機,實現了從實用性到觀賞性、藝術性的華麗轉變……

在“中國宣紙之鄉”安徽泾縣,孤峰村制作的油布傘雖然沒有宣紙那樣曆史悠久,但卻與宣紙的名氣相當。油布傘誕生于元代,以毛竹為傘骨,以浸透桐油的棉布為傘面,是當時人們最常用的雨具之一。到明清時期,油布傘行業更為興盛,尤其是在安徽泾縣境内,出現了許多制傘家族,其中以孤峰村的鄭家最為有名。

有人說:“孤峰的油布傘,既沒有西湖綢傘的外形風雅,也沒有泸州油紙傘的文化深厚,不值一提。”但就是這種看似笨重、樸實的油布傘,以堅固、實用的特性成為了人們的最佳雨具,并憑借绮麗的色彩為孤峰撐起了一片最美的天空,吸引着天南地北的人來此探訪這門獨特的制傘技藝。

泾縣手藝世家孤峰油布傘的興衰

泾縣位于安徽東南部,素有“山川清淑,秀甲江南”、“漢家舊縣,江東名邦”的美譽。這次,我們将深入這座名縣的孤峰村,尋訪油布傘制作技藝及其背後的故事。

在一些攝影愛好者的帶領下,我們駕車來到了距泾縣城北15公裡的昌橋鄉孤峰村。一名兩度造訪這裡的攝友告訴我們,孤峰雖然偏僻、冷清,但山清水秀、物産豐富,因此當地素有“金孤峰,銀蔡村”的說法。在孤峰的特産中,尤以毛竹最為著名,而毛竹正是制作油布傘的原材料之一,這種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為孤峰油布傘的誕生和發展打下了基礎。

攝友還告訴我們,如今,孤峰僅剩一家還在堅持手工制作油布傘的作坊——國民油布傘廠,如果要了解這門技藝,就隻能去那裡。于是我們随着攝影隊伍走進傘廠,但出乎意料的是,這座僅存的傘廠隻是一家規模很小的作坊,不少竹篾和傘都隻能放在作坊院子外進行晾曬,由此看來,孤峰油布傘的傳承現狀令人擔憂。随後,我們拜訪了傘廠的主人鄭國民,他的講述也印證了我們的擔憂。

油布傘始于宋元,盛于明清。清朝乾隆年間,在小小的孤峰村從事制傘的匠人就已達到千人,而且,盡管交通不便,孤峰油布傘還是能行銷至南陵、繁昌,甚至遠銷到南京、常州等地,可見當時油布傘行業的興盛。鄭國民的家族也是從這一鼎盛時期開始靠制傘為生,并将孤峰制傘技藝相傳了十幾代人。那時,泾縣傘店林立,滿大街都陳列着浸透了黃色桐油的油布傘,就像一片片綻放在小鎮裡的“傘花”,驚豔了過往的行人。人們購買油布傘後,還會在傘柄上工整地寫上自己的名字,因為對那時的普通人家來說,油布傘還算是件貴重的物品。

鄭國民的祖父和父親都是當地制傘的能工巧匠,到了鄭國民這一代,鄭家6個孩子中隻有他一人繼承了制傘事業。1987年,鄭國民初中畢業進入孤峰雨傘廠學習制傘手藝,但當時正值油布傘由盛轉衰時期,産銷量逐年遞減,傘廠陷入經濟危機,有時連工人的工資都發不出來。到90年代初,油布傘廠紛紛倒閉,整個安徽省專業制作油布傘的廠家就隻剩下孤峰雨傘廠。沒過多久,孤峰雨傘廠也倒閉了,為了延續油布傘制作技藝,鄭國民毅然決然地開辦了國民油布傘廠。

如今,早就沒有人購買略顯笨重的純手工油布傘作為日常雨具了,隻有一些農村和集鎮的小商販偶爾會買來擺攤用,因此,國民油布傘廠的運營狀況一直處于艱難中,孤峰油布傘制作技藝也面臨失傳。

經曆八大工序成品風靡攝影圈

我們走進廠房,看到手藝人或在削竹,或在做傘柄,或在縫傘衣,或在刷桐油……每一個步驟都是純手工制作,因此工具也很簡單,無非就是鉗子、鋸子、手電鑽、縫紉機、锉刀、刷子等。但是,看起來簡單并不意味着做起來容易,據一名老手藝人介紹,油布傘的制作過程相當繁瑣,一共有8道大工序,分别是制作傘骨、傘蘆盤、傘柄、傘衣、傘架以及裝傘衣、熬油、油傘,還有十幾道小工序,包括選材、量尺寸、刨竹、分片、打孔、排竹、調染料、署名、晾曬等。

其中,熬油是整個生産流程中的核心技術,直接關系到制傘的成敗。桐油是幹性植物油,能對棉質的傘面起到保護作用,但其幹燥後密封性不好,隻能在短時間内起到防水防潮的作用。所以為了加強密封性,就必須将桐油進行熱聚合,也就是民間所說的熬制桐油。但如果桐油熬“嫩”了,傘面就無法曬幹,熬“老”了,又容易糊鍋報廢,因此掌握火溫和時間是關鍵。當鍋裡的桐油泛起油花時,加入黃丹粉等物質,桐油面會立刻冒出黃煙,然後用木棒不停地攪拌,等到黃煙變成黑煙時,意味着桐油的溫度已達到了240℃左右,此時,有經驗的手藝人會取一點桐油放在鐵皮上冷卻,再用兩根手指蘸一點桐油,如果桐油能被拉成絲狀,則說明桐油已經熬好了。

等熬好的桐油冷卻後,就要開始油傘。與油紙傘的上油工序不同,油布傘不是在傘面刷一層油,而是要将傘面油透,這樣曬幹後的傘才結實耐用,複油時要均勻,這樣傘面才有光澤。

我們坐在油傘的師傅旁邊聽他講解時,突然從屋外走進來幾個工人,把一些油布傘成品搬到院子裡一一撐開,精心擺放。我們感到好奇,油傘師傅會心一笑地說:“肯定是又有攝影團隊來了。”

原來,近兩年,微信朋友圈等社交軟件和網站被孤峰油布傘“刷屏”。這件藏在皖南小村落裡的手工藝品,憑借巨大的傘面和絢麗的色彩,驚豔四座,突然走紅。此後,孤峰迎來了全國一批又一批的攝影師,國民油布傘廠也在攝影圈裡名聲大噪。

面對絡繹不絕的攝影團隊,鄭國民總是熱情接待,他認為,有這麼多優秀的攝影師将孤峰油布傘最美的一面展現給大家,對油布傘的發展無疑是一件好事。

如今,在泾縣政府的扶持下,國民油布傘廠已成為泾縣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攝影基地。在傘廠内的一間會客廳裡,我們看到了全國各地攝影師的照片。這些以孤峰油布傘為主題的攝影作品中,有的被刊登在《大衆攝影》《中國旅遊報》等報紙雜志上,有的榮獲過省級攝影大獎,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客到孤峰探訪油布傘,也讓這門沉寂多年的制傘技藝,終于煥發出了生機。

困境中起死回生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本色

随着孤峰油布傘重新進入大衆視野,鄭國民開始思考如何創新,如何讓油布傘适應新時代。

“一開始,我們嘗試着研發了新産品——櫻花傘,弱化了傳統油布傘的遮陽擋雨功能,希望顧客把這種傘當裝飾品或者表演道具用。但是,其中的手繪櫻花這道制作工序很難,稍微有點瑕疵,整把傘就會報廢。”為了傘面的繪制,鄭國民争取到了與浙江美術學院合作的機會,在專業畫師和油布傘手藝人的配合下,終于順利完成了櫻花傘的制作。

櫻花傘後,鄭國民對工藝傘的熱情一下子被點燃。他開始進一步研究工藝傘的繞線和穿花等複雜工藝,但穿花的花樣根據傘型的不同而變化,對手藝人的要求很高,鄭國民自己琢磨後不得要領,不得不到處拜師學藝。幾經波折後,他得知四川泸州還保留着“滿堂花”穿花技藝,于是立刻動身前往四川。“在古代,‘滿堂花’傘隻有貴族才能使用,現在,普通老百姓使用的油布傘上也能用上這道精緻的工藝了。”鄭國民向泸州油紙傘手藝人請教了數月之久,最終學成而歸。

通過鄭國民的努力,油布傘被改良成了各種精美絕倫的工藝傘、庭院傘、旅遊小花傘,為國民油布傘廠在競争激烈的市場中赢得一席之地。如今,傘廠每年出口到日本、德國等地的油布傘多達上萬把,獲得了極高的知名度和口碑。

孤峰油布傘制作技藝也逐漸“起死回生”,在2013年被列入宣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并于2015年申報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作為非遺傳人,鄭國民不僅成為了全國制傘委員會委員,還被任命為國家油布傘行業标準的主要起草人之一。随着孤峰油布傘的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的提高,很多人建議鄭國民将作坊式生産變成機器量産,卻遭到了他的拒絕:“油布傘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純手工制作和各種傳統工藝,我們不能為了追求利潤而違背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本色。”

據手藝人鄭國民介紹,工藝傘和油布傘的制作工序差不多,隻是油布傘更注重實用性,比較結實,而工藝傘注重裝飾性,對外觀要進行精心打磨。

“章度的幹子,孤峰的傘,黃田的姑娘不用撿。”在泾縣流傳着這樣的說法。孤峰油布傘的出衆,不僅在于驚豔的色彩,還因為其精緻繁雜的制作過程,僅是晾曬竹篾這一工序就要耗費許多時間和精力。

泾縣孤峰村的國民油布傘廠是整個安徽省僅剩的一家手工制作油布傘的作坊,但其規模較小,刨竹、晾曬油布傘等工序常常需要到傘廠院子外進行,孤峰油布傘的傳承現狀令人擔憂。

如今的國民油布傘廠不再僅限于制作油布傘,手藝人們還在不斷開發新的品種,比如工藝傘、庭院傘、旅遊小花傘等。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