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北中國的山海之戀從烏梁素海眺望烏拉山

北中國的山海之戀從烏梁素海眺望烏拉山

時間:2024-10-30 02:23:52

滔滔黃河造就了“塞外明珠”烏梁素海,使之成為地球同緯度上最大的濕地。

烏拉山自然景觀的精萃,集中在有“塞外小華山”之稱的主峰——大桦背。

梅力更山腳下,有一座唯一用蒙古語誦經的喇嘛廟……

中國境内有成千上萬條縱橫的河流,其中脾性最暴躁的,莫過于攜帶着滾滾泥沙,以“善決”、“善徙”而聞名的黃河。在數千年的決口和改道遷移的過程中,這條渾濁的河流,創造了廣袤的沖積平原和複雜的故道體系。這些地方,盡管曾經是傷疤,但随着歲月流逝,它們或變身荒蕪的鹽堿地,或成為新的小型河道,孕育出水草豐美的濕地、煙波浩渺的湖泊,涵養着一片片遼闊的草原……

豐饒、肥沃的内蒙古烏拉特草原地區,因為緊鄰河套平原而與黃河結緣。從衛星圖上可以看到,無數小型河道縱橫、分割、穿插在一望無際的荒漠與草場之中,而湖泊星羅棋布,如同點綴在綠毯上的藍寶石。

但是,烏拉特的壯美遠不止于此,大自然對這裡似乎鐘愛有加,不僅讓它水草豐沃,還用雄偉的山脈為它阻擋了遠道而來的狂風、熱浪、寒潮,同時還留下了許多精雕細琢的地質奇觀,穿越悠長的歲月而驚豔至今……

“塞外明珠”烏梁素海北中國大地上的錦繡文章

烏梁素海,是從蒙古語“烏力亞素”轉音而來,原意為“生長紅柳的地方”,這一地區曆來就有“燒紅柳,吃白面”的俗語,說明當地非常适合紅柳生長。傳說在很久以前,烏梁素海還是一片紅柳叢生的窪地,後來多次被黃河淹沒,樹木逐漸消失,最終形成了海子。

這一說法是有根據的——《水經注》中明确記載:烏梁素海原為黃河故道。最早的黃河,沿着狼山(陰山山脈的一段)南側的烏加河作為主流東流,後因地殼隆起,黃河受阻而急轉南流,沖出一片較大的窪地,這就是烏梁素海的前身。随後,由于風沙東侵和狼山南側的洪積扇不斷擴展,緻使河床擡高,烏加河被泥沙阻斷,河水溢流到窪地,日積月累形成了烏梁素海,而黃河主流則被迫改由南側東流。清朝末年,人們在河套平原先後建成了幾條大灌渠,灌渠尾水彙入烏加河,最終流入烏梁素海,湖面日益擴張,據說水面最寬闊時總面積曾達到800平方公裡。

1980年前後,烏梁素海面積穩定在300平方公裡左右,海拔約1018米,是黃河流域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國八大淡水湖”之一。但在最近十餘年,烏梁素海受污染嚴重,水面劇減,有專家預言它将在未來20年内完全消失。所幸的是,這一狀況得到人們的足夠重視,進而開展了積極的治理和保護工作,才讓這片海子重新恢複了美麗。

在幹旱草原及荒漠地區,滔滔黃河造就了這樣的“塞外明珠”,使之成為地球同緯度上最大的濕地,這不能不說是自然界的奇迹。從高空俯視,烏梁素海就像是一瓣橘子,又像是一條頂着球的海豚,唯美的意象讓人浮想聯翩。

對于置身内陸的内蒙古地區而言,廣袤浩瀚的烏梁素海仿佛就是真正的大海。有一位在湖邊長大的作家,曾這樣深情地寫道:“每當船行湖上時,我最喜歡看深不可測的碧綠碧綠的水面,看船尾激起的雪白浪花,還有貼着船幫遊戲的鯉魚。而黃昏降臨,遠處的烏拉山就會勾出一條暗黑色的曲線,如油畫上見過的奔突海岸,當時我真覺得這就是大海了……”

走在湖邊,煙水茫茫,霞光滟潋,一望無際的蔚藍色湖面靜如一面鏡子,讓人們舍不得碰碎水面上白雲和蘆葦美麗的倒影。湖中密密麻麻地生長着翠綠的蘆葦,在岸邊勾起一道綠線,微風吹過,這道綠線就起伏、飄動……

這裡是鳥的世界,魚的天堂,有近200種鳥類和20多種魚類繁衍生息,其中國家一、二級保護物種就有20多個,堪稱“生命搖籃”。在浩瀚的湖水中,有鲫、草、鲢、赤眼等20多種魚類生息,尤以盛産黃河大鯉魚蜚聲中外。每年的春、夏、秋三季,錦鱗跳躍,鳥語花香,無數珍禽異鳥在這裡安家落戶,包括了疣鼻天鵝、大天鵝、斑嘴鹈鹕和琵琶鹭等。

清晨或黃昏時分是烏梁素海最美的時刻。清晨的微風掠過湖面,蘆葦輕蕩,湖裡的鷗、鹭、鴨、雁、雀等各種水鳥競相起舞,或掠過水波,或猛紮進水中,浪花輕濺,像無形的手在彈撥水面;水中的魚兒,好像也急不可耐,等不到水鳥來抓它,就自動倏地一下跳出水面,那一個個閃耀的白點,像是在五線譜上跳動的音符。黃昏時分走在湖邊,心裡會自然湧起許多優美的文句:比如“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再比如“沙鷗鹹集,錦鱗遊泳,岸止汀蘭,郁郁蔥蔥……”

(左右頁圖)烏梁素海風光。烏梁素海素有“塞外明珠”之美譽,它是地球同一緯度最大的濕地,是内蒙古重要的蘆葦産地。一望無際的碧綠蘆葦蕩随風搖曳,惹人心醉。

草原屏障烏拉山“塞外小華山”大桦背

在烏拉特形成的漫長過程中,黃河之水的滋潤起着決定性作用,但另一道屏障“烏拉山”存在的意義,同樣不容忽視。在中國傳統觀念中,須有青山與綠水,再加上豐富的物種,才能構成一個和諧而完整的生态系統。

烏拉山屬陰山山脈支系,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主峰大桦背海拔2324米。在過去,烏拉山一直都是戰略要地,秦漢時稱“陽山”,北魏時稱“跋那山”,隋唐時稱“牟那山”,宋遼金時稱“午臘蒻山”,元明清時稱“穆納山”,而自清朝以來,被習慣稱作“烏拉山”,長期作為蒙古族烏拉特部最主要的遊牧區域。

烏拉山的生物資源非常豐富,油松、側柏、白桦、蒙古桑、虎榛子等數百種植物根深葉茂,郁郁蔥蔥,其中不乏國家級珍稀植物;密林之中,生活着上百種動物,包括金雕、玉帶海雕、蒙古斑羚、猞猁等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是内蒙古地區極為罕見的“物種基因庫”。

站在黃河之濱遠眺,烏拉山的外貌似乎平淡無奇,然而,當你置身大山深處,則頓生别開洞天、猶入仙境之感。在每年6-9月間,山花爛漫,香氣襲人,此時的烏拉山風情愈加動人。

不過,要想欣賞到烏拉山自然景觀的精萃,還得登上它的主峰——有“塞外小華山”美譽的大桦背。大桦背的得名,是因為生長着一片蒼莽巨大、濃密蔥郁的桦木林,這裡山勢陡峭,古樹參天,溪流潺潺,碧草如茵,鳥語花香,深入其中,仿佛置身世外桃源。

登大桦背,可由西烏布浪入山,沿山道盤旋而行。入山第一險處便是大鷹灣,這裡曲徑盤旋,峽谷幽深,擡眼望去,山頂白雲缭繞,兩邊峭壁刺天;山間常有數十丈高的青石巍然聳立,讓人望而生畏,山崖底下,往往有泉流汩汩,叮咚悅耳的節奏,可以洗去身心的疲憊。在大鷹灣極目遠眺,可見山中碧波起伏,林濤翻滾,崖頭壁縫間,許多古松柏虬枝盤桓,枝幹斜指藍天,枝頭的嫩葉蒼翠欲滴。

在大鷹灣,還經常可以看見蒼鷹,它們栖落于古樹頭或斷崖上,平時聳翅縮頸,靜若灰黑色岩石,一旦倏然飛起,那兇悍、矯健的身姿和凄厲的嘶鳴,頗有大鵬展翅,扶搖上九霄的氣勢,令人斂聲息氣,神情肅然。

過了大鷹灣,便到大石虎,随後繼續盤旋而上,山勢越來越險峻,再越過黃土崖、黑土壩之後,抵達大桦背。無限風光在險峰,登上大桦背峰頂,頓覺天高地闊,心曠神怡。極目遠望,九曲黃河宛如一條絲帶,飄然遠逝;烏梁素海似一顆翡翠,若隐若現;明安川地區百裡沃野,阡陌縱橫……

遼闊無邊的大草原像是一塊天工織就的綠色巨毯,那種柔軟而富于彈性的感覺非常美妙。草叢中流水潺潺,充滿鮮活、靈動之美。

(左右頁圖)内蒙古地區是中國草原資源最為豐富、草原景色最漂亮的區域之一,各種形态的草場和豐富的地質景觀,組合出無與倫比的美麗。圖為内蒙古地區草原風光。梅力更的山水奇景唯一用蒙古語誦經的喇嘛廟

從烏梁素海可以望見雄偉的烏拉山,而翻越烏拉山之後,在南麓還會遇見另一處絕美的自然風光勝地:梅力更。這裡的氣候似乎自成一片小天地,終日溫和宜人,而且景色四季殊異,春日鳥語花香,夏日雲海飛泉,金秋紅葉滿山,隆冬冰柱成林。

梅力更的風光特色,以衆多的巨型球狀花崗岩高山、瀑布和植物景觀為主,包括了梅力更溝、石包克圖溝、西溝等奇峻峽谷。“林海奇松、瀑布潭泉、雲海幻景、奇峰異石”号稱梅力更“四絕”,這裡峰巒綿延,不同的山石構造,組合出許多栩栩如生的形象,“駱駝峰”、“壽龜石”、“雙猩守更”、“女娲一現”等自然奇景惟妙惟肖,令人歎為觀止。

由于雨量充沛,山石間無數飛瀑流泉奔騰、傾瀉,水聲激蕩,卻又展現出另一種清幽安甯的境界。其中還有北方罕見的泉水瀑布——由地質活動擠壓形成的裂隙水從山崖上垂落,形成落差66米的梅力更大瀑布,一鴻飛瀑,猶如九天銀河墜谷之勢,跌落到下方深潭之中。傳說那深潭名為“智水潭”,飲過“智水”的人,猶如得到“仙翁指點”,從此智慧過人,而“梅力更”的名字,正是由此而來,在蒙古語中意為“聰慧”。

(左右頁圖)上圖為烏拉山壯觀的峽谷風光,植被繁茂,山體極有層次感;右上圖為梅力更召,右下圖為草原山地的日出景觀。每當隆冬,大雪冰封之時,梅力更又呈現出一派銀裝素裹的景象:依然墨綠的松柏,枝頭挂滿冰淩,在陽光的照射下閃耀光芒;泉水變成了“冰川”,在峭壁上、峽谷中形成了晶瑩剔透的萬丈長練,宛如冰雕巨龍,冰層下面歡快流淌的泉水,就像是跳動的脈搏……

走進梅力更,不僅可以領略壯美的自然風光,還能感受到信仰的力量。這裡擁有世界上唯一用蒙古語誦經的喇嘛廟——梅力更召,現已成為人類文化傑出的遺産。它隐藏在梅力更山腳下,四周環境幽雅,廟宇整體依地勢而建,和周邊環境巧妙地融為一體,遠遠望去,會讓人心生奇想。

梅力更召從一世葛根(住持)迪努瓦主持佛事以來,就和該廟一世法王烏格力貢達來一起努力,把梵文和藏文的經書編譯成蒙古文經書,并在當地推行用蒙古語誦經、教學和舉行法會。但蒙古語誦經受到清政府、藏傳佛教中黃教上層僧侶的打壓和反對,大部分寺廟都因此被迫關門,或者轉用藏文誦經,隻有梅力更召堅持了下來。

其中,對蒙古語誦經貢獻最大的人,是第三世活佛羅布森丹碧佳拉森。他的佛學造詣極高,當年,康熙皇帝召集全國最有學問的高僧大德到京城,翻譯《甘珠爾經》和《丹珠爾經》,羅布森丹碧佳拉森因有出衆的表現,受到康熙賞識,當即賜名梅力更召為“廣法寺”,這個名字沿用至今。因羅布森丹碧加拉森的俗名叫“梅力更巴特爾”,于是當地的牧人,就把“廣法寺”俗稱為“梅力更召”。

走進梅力更召,你會發現它不僅讓人感官愉快,還讓人領悟到曆史與文化的積澱。高牆之内,路闊庭深,走幾步就會進入那種若重若輕的肅穆氣氛,你甚至會有一點學生在課堂上的緊張感。漫步在這個充滿佛學智慧的召廟,有一種清淨與逍遙的感覺始終陪伴左右。

柔和的陽光下,僧侶們從容地走過寺院,讓人不由得生出幾許豁達。這裡沒有其他寺廟如織的遊人和袅袅的煙火,斷絕了市井之聲的打擾,獨有一種恍若隔世般的安甯。而曆史與現實,宗教與人生,隻在刹那間就交織在了一起。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