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戲”都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曾有民諺這般形容人們的癡迷程度:“三天不看戲,肚子就脹氣;十天不看戲,見誰都有氣;一月不看戲,做事沒力氣。”1974年,江西省景德鎮出土了一件元代的陪葬冥器——青花釉裡紅樓閣式谷倉,一場戲曲正在高29厘米、長20厘米、寬10.3厘米的瓷器裡上演。
古時,糧食及相關器皿成為不可或缺的陪葬用品,最具象征性的器物就是谷倉。青花釉裡紅樓閣式谷倉不是我們常見的單面建築樣式,而是前後兩面皆為舞台的立體建築,兩面各有亭樓,面闊三間,八柱支撐,瓦是釉裡紅點彩串珠組成。此樣式正是模仿景德鎮地區古代流行的祠堂戲台或睛雨戲台建築。
房内設有18個微型瓷俑,或舞蹈、或奏樂、或看守,舉手投足之間,一攘一笑之中,充分展現了人物的音容、神情。這件文物等級高貴,其台面雙向開放,人物布局到位,可以說是元代景德鎮地區鄉戲的縮影,所展現的瓷雕工藝代表了元代瓷器雕塑的最高水平。
此谷倉繼承宋代景德鎮青白釉之傳統,青白釉清澈透明,色調高雅,而元代瓷器上銅紅釉開始大面積施用,此器是目前僅見的有确切紀年的青花釉裡紅瓷器,也是唯一集元代多種高溫釉工藝于一身的瓷器。
在谷倉背面的倉闆上,寫有159字的墓志銘,據其記載,谷倉的主人原是景德鎮長芗書院院長的孫女淩氏。淩氏小時乖巧聰慧,長大品正德佳,後來嫁給同為官宦之家的劉炳文,秉承處事周妥、溫柔善良的德行,令人贊賞。45歲的淩氏去世後,家人利用家族地位和影響,調動景德鎮的社會資源,雇傭了最好的工匠,采用了最好的原料,使用了先進工藝,精心燒造出這件青花釉裡紅樓閣式谷倉,為淩氏陪葬。
由于谷倉冥器埋于地下不為人所見,因此這件谷倉采用了重檐樓閣式建築樣式,可以盡情渲染出墓主的富貴。“事死如事生”是古人葬俗中最為重要的觀念之一,不論是皇家官宦,還是商賈平民,都會富斂各式器物陪葬,期望已逝者在黃泉之下繼續享福。
自這件文物出土以來,專家和學者對其獨特的造型、複雜的工藝、珍貴的價值給予了高度的肯定。在這座戲台之上,一場元代大戲還未謝幕:戲者演之,樂人奏之,唱腔樂聲仍在空中回蕩,文化魅力經久不散。
1979年9月,豐城縣文化館在江西省文物商店的協助下,征集到這件文物,将其收藏在江西省博物館。這件極為珍貴的元代瓷器,于2002年被列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中的64件國家一級文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