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秘制斑銅的家族

秘制斑銅的家族

時間:2024-10-30 02:07:49

ATraditionalHandicraftinHuize,Yunnan

好料往往深藏在天然銅料中,從外表上無法判斷,每買一次銅料,都在跟運氣賭博。

外界對張家的秘密有各種猜測,有的說要添加一定的砒霜,有的說顯斑時加入幾滴眼淚效果更好。

無論是銅匠師傅還是斑銅愛好者,心心念念的都是“生斑”,但天然純銅在清代就已經非常稀少,正因為稀少和神秘,才像傳說一樣讓人着迷。

20世紀60年代中期,周恩來總理出訪英國時,意外地見到一隻産自中國的斑銅八耳香爐,不禁歎道:“我在北京故宮裡也沒見過此等珍品!”回國後,周總理迫不及待地想要查出這隻斑銅八耳香爐的産地……于是,“會澤”兩字納入他的眼底。

雲南會澤,是中國的銅都,曆史上制銅業十分發達,尤以斑銅手藝最著名。斑銅,顧名思義,即銅中有斑,這個“斑”可謂煞費苦心。在一定溫度和化學反應條件下,銅内的其他金屬會結晶成斑并顯露出來。斑銅的斑分為“熟斑”和“生斑”,“熟斑”原材料可由銅礦加其他金屬冶煉,也能依模型而成,相對平凡和常見,但“生斑”必須用天然銅塊鍛打而成,不能冶煉,不能合成,錯一步就前功盡棄。

有一種說法是:會澤在明代時期鍛造的斑銅藝術品,是世界上唯一無需冶煉就能鍛打而成的金屬器物,被譽為“中華一絕”。僥幸出爐的斑銅,曆來被視為至寶,隻有達官貴人、商賈富豪才敢問津。一件5厘米的斑銅豬,售價都在萬元人民币以上。

然而今天,在銅都會澤,純天然銅的發現已類似尋寶,如果偶爾有人得到,首先想到的是送到銅匠街張家——整個雲南,就他家還在旗幟鮮明地制作生斑。斑銅之所以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是因為它全部選用天然的銅塊打造而成。雖說能否買到天然的銅塊要看運氣,但自從張偉和運氣賭輸一次後,便再也沒輸過。可即便如此,一塊上好的銅塊,在鍛打過程中也有可能毀于一旦。29歲的工匠跟運氣賭博的手藝

今天的銅匠街路人稀少,除了街口一塊藍底白字的指示牌上的“銅匠街”三字,這條寬不足4米,隻能稱為“巷子”的地方已經很難與“請登绛雲三千尺,俯看名城十萬家”的銅商經濟聯系起來。百年風雨帶走了喧嚣,也帶走了一代又一代的銅匠。

敲開張家的大門,在祖輩叮叮當當敲打銅坯的地方,一名戴眼鏡的青年男子,仍在用祖輩的工具叮叮當當地敲打着。晚清的古宅裡,他右手持鐵錘,為一名穿着部隊制服的人打造印章。他将這坨小小的生銅,在火中燒紅,拿出來趁熱鍛打,打幾下又送進爐火中燒紅……這位專注工作的人,正是我此次專程拜訪的銅匠師——張偉。

今年29歲的張偉,已經可以獨自挑起家族斑銅事業的大梁。4年前,父親張克康去世,25歲的張偉辭去國企的工作,從父親手中接過斑銅事業,成為張氏斑銅的第十三代傳人。張克康堅持了一輩子,晚年卻不想讓兩個兒子接手斑銅,大兒子張文考上了公務員,小兒子張偉大學畢業後進入國企工作。因此,張克康去世後,大家便以為張家再無人做生斑了。而張偉其實早有打算,大學攻讀化學專業,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用在斑銅技藝上。畢業後短暫的工作生涯,讓他認識到“碰到什麼領導很重要”不及“不如要自由,為自己做事”。

剛肩負家業大梁時,張偉便在選料時犯了難。好料往往深藏在天然銅料中,從外表上無法判斷,每買一次銅料,都在跟運氣賭博。2015年,有人給他送來一塊生銅礦料,從其表面能看到純銅,他思索了片刻,以八千多元錢買下,剖開後才發現,裡面全是砂石,“這塊多半是廢了。”張偉解釋道,如果碰到好的坯料,也需要一次次在爐火中燒紅後鍛打,剔掉各種雜質,從奇形怪狀的原石逐漸變成規整銅塊:“像一隻火腿,二三十斤,但我隻取裡面最好的那一點”。張偉現在保存的天然銅原料屈指可數,都是奇形怪狀,表面或因氧化而變成紫藍雜色,或被其他物質覆蓋包裹,跟普通石頭無異,隻有在鍛打或剖開後,暗紅的銅色才會顯現,閃爍出真實的金屬光澤。他把這些銅塊擺在堂屋大廳裡,專供客人了解天然純銅的稀有和難得。

再小的銅塊,也需經過選料、淨化、粗坯、成型、燒斑、整形、精加工、淖斑、煮斑、露斑、擦洗、抛光等二十餘道工序才能完成。曾有客人在觀摩他反複火燒和鍛打的過程後感動不已,激動地表示要買一件生斑小花瓶拿回家做紀念,狠狠地報了一萬多元的價錢。張偉搖搖頭,回價六萬,對方加至三四萬。張偉最終沒松口,生意沒做成,但他沒遺憾:“這個花瓶斑顯得很好,價低了是不會賣的。”

張家秘制“顯斑”關上門才能完成的工序

斑銅的核心工藝在燒斑,天然銅經過鍛造去掉雜質,塑造成型,與一般銅器并無兩樣,但經過爐火,就會形成不同色澤和形狀的斑花。從物理學上講,是金屬内部的細小晶粒(金屬學上稱為“孿斑”)通過加溫、加熱變大的過程,大小晶粒之間的能量差異懸殊,大晶粒吞并小晶粒愈長愈大,從而呈現出長約四五毫米的斑花。接着還有一輪“化學變化”,即金銀等微量金屬元素跟特配的植物藥水起不同的反應,斑花的光澤也會不同。

一件好的斑銅作品,器形古樸,純銅質感深厚,又布以細密、斑駁的晶斑,低調中暗含絢爛。而張氏的“秘密武器”,則是燒斑的火候與時機,以及植物顯斑藥水的配方,張家人對此諱莫如深,據說當年父親張克康被人問及秘方時,擺手即走,而張偉則用年輕人的腼腆笑而不語。他白天鍛打器形,待晚上外人散盡,就變身孤獨又神秘的魔術師,獨自完成燒斑和顯斑這兩道工序。

張偉之所以接過父親的衣缽,是因為張家數代相傳的獨門生斑“顯斑”秘方。父親恪守古訓,臨終前也沒透露給别人,他若不繼承,斷掉的不僅是十三代銅匠的事業,還有這項秘不外宣的技藝。

畢竟不是精準的實驗,“配方和秘訣之外,更需要經驗和眼力”,張偉拿出一個已經被燒爛的坯型,心痛又無奈,溫度不夠便不足以結晶,如果溫度稍高,銅就會融化掉,父輩祖輩可能也一樣,繼承了獨門秘方,卻隻能在錯失中練成娴熟的手藝。外界對張家的秘密有各種猜測,有的說要添加一定的砒霜,有的說顯斑時加入幾滴眼淚效果更好。張家人聽了都是笑笑,他們堅信熟斑不如生斑,别人家研發的顯斑配方怎麼都比不上自家的秘方。雖然昆明一些市場化的熟斑企業,一年可能有上千萬的訂單,就連隔壁街上由做馬鞍轉行過來的馬家,經濟效益也比張家好太多。

清朝時期,會澤是鑄造銅币最主要的原料供應地,現在會澤附近的東川一帶仍有許多銅礦,産量依然不低,斑銅作為本地獨特的工藝文化傳播開後,用冶煉銅原料鑄造斑銅工藝順勢而生,這種通過在銅融化時加入其他金屬,并經過澆鑄成型、磨光、用化學藥品着色顯斑等技術制作的“熟斑”,早已開始批量走入市場。但無論是銅匠師傅,還是斑銅愛好者,心心念念的都是“生斑”,隻是天然純銅在清代就已經非常稀少,而正因為稀少和神秘,才像傳說一樣讓人着迷。

再小的作品,也需藝人走完20餘道工序、敲打上萬錘才能做成。成品表面抛光後,形成在古銅底色上,構成斑彩熠熠的獨特效果,所有器物的斑影均無任何雷同。

時過境遷的環境重返斑銅技藝的高度

如今,會澤一帶符合制作生斑條件的天然銅礦幾乎絕迹,父親張克康在世時,常因缺乏天然銅料,一兩年都做不了一件斑銅器物。這期間,張家人主要依靠張克康的妻子賣豆腐為生,一家人住在清代傳下來的老房子裡,過得頗為拮據。在貧困中,家族的數代榮譽尤其讓外人敬重。第十代傳人張寶榮、張寶華兄弟制作的野斑銅鼎,曾在1914年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金獎,可這件作品早在幾十年前就被拿出去賣了貼補家用,從此銷聲匿迹。

到了張偉這一代,會澤大力發展旅遊業,而他家是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參觀點,他拆了老房子修了樓房,一樓是展廳,除了幾件傳家的生斑作品,還有一些跟其他人合作的熟斑旅遊紀念品,牆上挂着工藝介紹以及各位領導前來探望、慰問的照片,情況已大有好轉,母親不用再辛苦磨豆腐,可以專心在家照料哥哥的孩子。

在中國突飛猛進的城市化建設中,會澤雖然發展較慢,但生态沒怎麼遭到破壞,城外有大片的桃樹和梨樹正蓄勢生長,生機勃勃,新城整齊有序,古城保存得相對完好,石闆街還在,老房子也多健在,要麼寂寞地空着,要麼成了小商鋪。當年,銅匠街上熱鬧繁華,兩百多家銅匠鋪鱗次栉比,但時過境遷之後,現在隻剩下張家還在堅持做生斑器物。

據說在清朝、民國時期,張偉居住的這條小巷聚集着二十多家銅鋪,銅匠們都不愁買賣,白天休息,晚飯小酌一番、吸幾口煙後才開始點火爐、拉風箱,各家院子裡都透出煉銅的火光,鐵錘聲彙成一片,日日一幅繁華富足的風情畫卷。現在,盡管銅匠街的街名還在,石闆路也還是百年前修建的,但銅匠們卻消失了,張偉驚心動魄的“賭銅”傳奇都是偶爾且默默發生的。門外,是現代化建設與商業的洪流;門内,一門傳統手藝的脈搏輕輕跳動。

前幾日,有客人送來一件古董斑銅香爐讓張偉仿制,據說是他曾祖父那一輩人的作品,曆經歲月的洗禮,火氣早已磨盡,卻更為沉穩、有韻味。張偉拿在手中一邊琢磨,一邊贊歎不已,以前從他家制作出的物件,竟然還這樣完好。而他這一生的使命,就是要在現代環境中,既要前行,努力開拓市場,照料家人,又要回歸,重返祖輩令世人驚歎的技藝高度。對此,他自信滿滿,這不僅是因為年輕,更是因為張家一以貫之的傳承精神。這幾件高20厘米左右的斑銅器物,已有人給出10幾萬的高價,但張偉始終不松口:“無論給多少錢我都不賣,因為父親說過要将它們留作傳家寶。”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