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月,武隆區火爐鎮因翻修夢沖塘外的大壩,工人們意外地發現了一種怪異的魚類:它們沒有眼睛,身體呈半透明,脊椎和内髒清晰可見,外形與泥鳅極為相似,卻又鼓着和青蛙一樣的囊泡。面對這種怪魚,當時圍觀的人都叫不出其名字。
後來,武隆區水産站将該魚種的樣品送到西南農業大學進行研究、鑒定,專家查閱完所有資料,卻并未發現任何有關它的記載,隻能确定這種魚類屬于鯉科,是條鳅亞科的一個新物種。此後,西南農業大學的專家以它顔色豔麗,且隻發現于武隆為特征,将其命名為“武隆麗條鳅”。
在目前發現的50餘尾麗條鳅中,大多數都沒有眼睛,隻有極少數在眼睛的常規位置處有兩個小紅點,但對光線已無任何反應。有專家猜測,麗條鳅的祖先原是洞外的魚類,視力正常,體表也有色彩。當它們偶然來到現在生活的地下溶洞後,其洞口遭遇洞外崩塌的山石和泥土堵塞,緻使它們無法逃逸,便不得不開始新的生活。它們一代代地生存在這暗無天日的環境中,由不習慣到慢慢适應,眼睛從功能喪失逐漸演變到器官完全退化,以至于最終被一層皮褶完全覆蓋。由于身體得不到光線的照射,它們體表的色素也逐漸消褪,成了半透明的“玻璃魚”。現在,人類隻能看見它們内髒的肉紅色,這種顔色在它們離水後還将變淡。
麗條鳅的胸鳍上長有大小不等的氣囊,值得一提的是,在它們胸鳍上方、靠近頭部之處,都有一個白色的囊長時間鼓起,當水中氧氣不足,鼓起的囊更為明顯,非常奇特。當地人根據它們的特點,稱其為“白泡盲魚”。
麗條鳅的鳍條很長,兩個胸鳍展開後,約為身體的一半長,且觸須發達。而鳍條和觸須正是麗條鳅感知外部世界和适應黑暗洞穴的重要器官:一旦周圍有輕微的水流變化和震動,它們都能感覺到,并迅速地作出反應。另外,麗條鳅鼓起的囊泡是正在進化的魚漂,囊泡增大之後,麗條鳅對外界的聲音、水流等震動的敏感性也會增強。與視力正常的魚類相比,麗條鳅的反應速度要慢得多,如果生活的環境内沒有其他魚類,其反應速度會更迅速。
麗條鳅性情溫順,對其他魚類沒有攻擊性。因終年生活在地下暗河或地下溶洞中,麗條鳅同其他洞穴魚一樣,隻能靠昆蟲、浮遊生物、蝙蝠的糞便等為食。雖然麗條鳅對光照、溶氧、硬度等沒有嚴格的要求,但它們似乎對高溫不太适應,當夏天溫度達到32℃時,它們便會陸續死亡,不過,它們生活的地下暗河的水溫幾乎是恒定的,約在16~18℃之間,因此保證了它們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