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靈動于指尖的草原木藝

靈動于指尖的草原木藝

時間:2024-10-30 12:51:26

磨利砍斧

哈薩克族木制器皿

熱合木江的妻子在一隻木碗上繪制圖案砍斧一上一下地揮動,木屑飛舞,木勺中心開始顯出凹口的形狀。熱合木江就是這樣,做出了一把把木勺,一個個木碗……他們哈薩克族祖輩就是這樣,做出了一頂頂氈房裡的生活用具,一代代哈薩克族的草原記憶。

天空飄着細細的雪。雖然一段日子以來陽光明媚,但冬天顯然還沒有走遠,貪戀着特克斯的高山、大河,又回過頭來望一眼。熱合木江·吾拉孜阿的手工作坊已經閑置了一個冬天,就等天氣轉暖,機器、工具摸起來不再凍手,就可以開工了。

這個不大、聞着有濃郁木屑氣息的作坊裡,散亂着各種工具、木材和等待雕琢的半成品。熱合木江·吾拉孜阿撿起一根一頭大、另一頭形似握柄的木頭,說,該掏空的地方掏空,該雕花的地方雕花,然後,這就會是一把木勺了。

大的木桶為馬奶電動攪拌發酵器,為熱合木江的專利産品早年的木器時光

很早以前,哈薩克族的日常生活中就已經開始使用木制器具。這一點,可以從源遠流長且至今仍在使用的哈薩克族諺語中尋得依據。“雖然木碗上的漆可以掉落,但木碗卻永遠不變形”,以此來表達一種堅持不懈、永不言棄的精神。而“百戰中不死的人,總有一天能吃上金木碗裡的飯”,則是在鼓勵草原男兒們要永遠高揚努力拼搏的旗幟。由此可見,哈薩克族人不僅在日常生活裡使用這些木制器具,還根據它們的特點衍生出一種精神寓意。

熱合木江的祖輩都是制作木制器皿的手藝人。他家住在特克斯縣喀拉達拉鎮希勒吐别克村,村莊背後是高聳的天山山脈,特克斯河依在村莊北側,終年流淌。他們家就曾住在大山裡,熱合木江的爺爺曾在那裡放牧、做木器、打馬具。

爺爺手藝好,人也随和善良,每日出去,口袋裡都裝着一兩把小小的砍斧、鑿子。到别人家做客時,大家在氈房裡聊天、喝茶、唱歌,他就坐在一角,找來木頭,按照主人家的人數開始一點一點地雕琢湯匙。等聚會結束了,湯匙就做好了。離開前,他就把這些湯匙送給主人。所以,那會兒,大家都特别喜歡熱合木江的爺爺到他們家做客。如今,爺爺已經離世,熱合木江的家也搬出了大山。但是,隻要有時間去山上,熱合木江也帶着工具,碰到誰家的東西壞了,他就幫忙修一修。“所以,我一上山,他們也高興得很。”說到這兒,他的眼睛笑盈盈的,像是接受幫助的是他一樣。

爺爺那輩兒時,草原上手藝人做的東西都不是用來賣的。做好了放在家裡,有時牧民抱着一隻小羊羔來到氈房裡喝茶、聊天。待告辭的時候,主人問,你需要點什麼東西呀?這時候,來客就會指着自己一早就相中的東西,說:“我家裡正缺這個呢!”于是主人将其包好,遞給來客。也有人帶着一件衣服、一包食品來放到主人的母親或者孩子面前,以此來換得自己所需的物品。

工具袋,裡面所放的各種制作木器的工具都由熱合木江自己打制。草原上的生活哲學

熱合木江的手工作坊裡有一塊圓形的木疙瘩,表面粗黑,表皮皴裂,這是一塊松木的結疤。樹木的結疤,在哈語中被稱之為“别孜”,是哈薩克族木制器具的主要木材之一。将生長在樹木枝幹或根部的别孜砍下來,不僅給手藝人們提供了原料,也有利于樹木的生長。而别孜也是最考驗手藝人技藝高低的了,隻有技藝高超的人才能将這種木質堅硬、紋理獨特的木頭做成精美而耐用的器具。

制作木制器具的另一項重要的木材來源是被風吹斷在山林間或傾倒在河溝裡的樹,哈薩克族人從來不伐木頭。熱合木江的爺爺曾說過,山、水、土地、樹木都自有保護和管束它們的人,就像《西遊記》裡演的一樣。哈薩克族人祖祖輩輩生活在草原、山林。草原,提供他們源源不斷的牛奶、羊肉;山林,提供他們遮風避雨的氈房、住所。他們以一種近乎神秘的訓誡讓子子孫孫們恪守草原上的生活準則,以讓草原永綠,山林永翠。

因此,每次上山,熱合木江就拜托山上的牧民,幫他留意别孜,留意那些吹斷在山林間的、河溝裡的樹。等牧民發現了,告訴他在哪,他就拿個麻袋去找。“一年去拿一兩次。最好是秋天去拿。秋天河裡的水少,容易把樹拉出來。”熱合木江說,除了别孜,最好的木材原料就是這種經過河水沖刷的木頭了。河水泡過之後的木頭,會更堅固,更有韌性。将木頭取回家,擱置一個冬天,讓其水分蒸發。待來年春天萬物生長時,在手藝人的鑿子下變成一個個精巧的木器,讓它們重獲生命。

雙木杯

三木杯一把木勺的誕生

哈薩克族生活當中的傳統木制器具種類多達十餘種,有運水、釀馬奶酒的大小木桶,有和面、盛湯用的木盆,有吃飯、喝奶茶用的木勺、木碗等等。熱合木江拿起一隻雙木杯,笑道,客人來的時候,用這隻杯子盛馬奶子,客人喝的時候心裡就會打鼓:“從這邊杯子喝,馬奶子不就從另一個杯子裡倒出來了麼?”原來,杯子底部有一個連接兩個杯體的小孔,杯子在傾斜時,裡面的馬奶子仍然保持在同一個水平面上,并不會傾灑出來。為了不浪費木材,手藝人會根據别孜的大小做出适合的器具,不僅有雙木杯,還有三木杯,個個造型獨特,可愛有趣。

熱合木江向我介紹制作一把木勺所需要的過程。

首先,取來一塊大小适合做一把木勺的木頭,在心裡面構思好木勺的形色、樣式,在紙上畫出圖來。接着用砍斧、鑿子等工具打出一把勺子的基本形狀。

如若時間充裕,将具有初步造型的勺子用氈子或布包起來,埋在羊糞或馬糞下兩到三個月時間。動物糞便緩慢發酵的熱量會使木頭的水分充分蒸發,木質成熟。如此,做出來的木器會更加堅固耐用,木色發亮,即便用指尖在上面劃,也不會留下痕迹。等達到時日,将木頭取出,根據圖紙,進一步雕刻、镂空、打磨,上花色,一把木勺就做好了。但是如果時間緊張,在木勺砍削出基本造型後,将其放進加鹽的開水或面湯裡煮5~10個小時,也可以增加木頭的韌性。

高山上最挺拔的松木

熱合木江的手藝是從他爺爺和父親手裡傳承而來。小學二年級時,他就可以幫着班裡做黑闆擦、修闆凳了。父親去世得早,生活困窘,這個大山裡的孩子在小小年紀便開始通過做木碗、木勺、木盆等器具來換取生活費和學費。16年前,熱合木江開始專職做哈薩克族木制器具。他負責打磨、雕刻,他的妻子在木器上畫畫、着色。他的妻子為他們的木制器具創立了品牌“薩木爾森”,意為高山上最大最挺拔的松木。顯然,他們希望他們推廣哈薩克族木制器具的事業能像松木一般挺拔、常綠。

42歲的熱合木江現在是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哈薩克族木制器具制作技藝的自治區級傳承人。每年天氣暖和的時候,他的手工作坊裡就開始熱鬧起來,在高山腳下,響起叮叮當當的聲音。他有四五十個徒弟,最遠的家在博樂,最小的才隻有19歲。他們找到熱合木江,跟他學藝,在這間作坊裡完成一件件作品。我問熱合木江:“徒弟學藝是否要交付學費?”他回答:“不用交,這個東西又不是我的,是一代代人傳

下來的,他們什麼時候來學,我的大門都敞開着呢。”熱合木江認為,會做的人多了,他們才有勇氣和能力接更多的訂單,将哈薩克族木制器具推介給更多的人,這門傳統技藝,也才有持續不斷的傳承動力。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