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車師古道厚重與雄奇的天上古道

車師古道厚重與雄奇的天上古道

時間:2024-10-29 11:21:34

撰文·攝影/李敬陽

天山對新疆的分割,不僅僅是形成了兩個差異巨大的地理單元,同時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性格與曆史傳承,北疆與南疆,千百年來的維系,就是通過一條條天山之中的古道。

天山中有着許多的古道,比如史書中記載的他地道、突波道、花谷道、薩捍道、烏骨道等等,當然還有大名鼎鼎的夏特古道、烏孫古道等。這些古道對戶外人來說并不陌生。而所謂他地道,就是著名的車師古道。

天山中之所以多古道,無非是因為天山橫貫新疆,導緻了南北疆交通不暢,往往需要費時費力的繞道而行。延綿的天山将新疆這片廣袤的區域分割為了北疆和南疆。天山對新疆的分割,不僅僅是形成了兩個差異巨大的地理單元,同時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性格與曆史傳承,北疆與南疆,千百年來的維系,就是通過一條條天山之中的古道。時至今日,有些史書中記載的古道已不可考,有些古道則變為了今天的公路,而剩下的那些貫穿南北的古道,則成為了徒步者的天堂。

需要說明一下的是,有些古道事實上是在山中走着走着就合二為一了,隻有部分路段不同,因而并不是每條古道都是獨立的,大緻算下來,徒步者最常穿越的古道無非是車師古道、夏特古道、烏孫古道和孟克德古道4條。其中因車師古道距離烏魯木齊最近,同時路程最短、難度相對最低,而成為徒步隊伍最常練腿的地方,基本上走成了散步的線路。

古道由來

既然說車師古道,那麼這裡就有一個小問題需要讨論一下,便是關于車師古道中“車”的讀音。基本上,新疆的戶外人都會将這個字發“jū”的音,而不是“chē”。沒錯,“jū”是“車”字的古音,現在還保留在吳語等方言中。普通話裡,唯一将“車”念為“jū”,是在下象棋中。但是按照現代漢語的規範讀法,不管是車師國,還是車師古道,“車”的發音都應該是“chē”,無論是在《辭海》中還是《新華字典》中,都沒有“車”讀“jū”的音,《辭海》中隻是注明“車,古音jū”,而《現代漢語詞典》中也隻是保留了“車”在象棋中“jū”的讀音。

網絡上似乎也是傾向于将車師的“車”讀作“jū”的,這其實大可不必,事實上目前相關語言學家也基本上主張大多數情況下古音今讀,因為語音本身就是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

但無論“車”字怎麼讀,早在2000年前,分為前後的車師國就是通過這條道路連接。

現在清楚的是,車師前國的治城在交河,也就是吐魯番。《漢書·西域傳》說:“車師前國,王治交河城……去長安八千一百五十裡。”而對于車師後國,現在卻也搞不清楚其治城在什麼地方。《漢書·西域傳》記載:“車師後國,王治務塗谷,去長安八千九百五十裡。”這個務塗谷是什麼地方,一直衆說紛纭,有說在烏魯木齊附近的,有說在吉木薩爾縣城附近的,也有說,就在這條車師古道的山中。

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曆史是,車師當年夾雜在漢與匈奴兩大政權之間,成為漢與匈奴争奪的焦點,先後歸屬漢與匈奴,最終被漢所征伐,滅于高昌。在這條古道上,凝聚了多少征戰殺戮和冷兵器時代的英雄夢想。如今,這條古道靜靜的橫卧在東天山之中,寂寞無語,凝視着人間冷暖、滄海桑田。

古道印象

車師古道對我來說,已經走過太多的次數了。而每一次行走在這條古道之上,便總會在我的記憶中留下一次故事,每一次的故事疊加着,随着歲月的流轉而支離破碎,一層層的,仿如一本雜亂無章的書,有些章節随着時間而模糊、而淡去,甚至丢失,而有些章節卻在時間的灰燼中愈發的清晰,難以忘卻。

我第一次穿越車師古道已經是很多年前的事了,一上去就遇到了雨。事實上,穿越車師古道遇上雨并不是什麼稀罕事,而且,山下下雨,等爬到瓊達坂上,就會變成雪。

那天晚上我們紮營在瓊達坂之下,帳外,密集的雨水撞擊着山岩,撞擊着碎石,整個世界隻剩下雨水洗刷大地的聲音,似乎頃刻間就能填滿整個山谷,隆隆的雷聲仿如擦着我們的頭頂滾滾而過,緻使我在帳篷裡一夜都夢見我們被奔騰渾濁的河水沖走。

翌日出帳,雨水漸漸稀疏,放眼看去,一夜的雨雪使四處的山峰披上淺淺的銀白,這些山峰原本是蒼涼而單調的,但是因為這些雪,頓時透出一種威嚴和肅穆。而濃雲在峰頂盤繞翻卷,使得整個山谷壯麗而奇詭。我就是在這樣的一個場景下第一次遭遇了瓊達坂。

翻越瓊達坂是穿越這條古道最為重要的環節。“瓊”,在突厥語系中是“大”的意思,而“達坂”的意思則是山口。很多人誤以為“達坂”的意思是山峰,其實是錯誤的,而對于徒步穿越者而言,也不是一些人想象的從山的最高點翻過去,而是從最容易過去的地方,怎麼便捷省力怎麼走,也就是說,從山口穿過去。

車師古道延伸到瓊達坂之下,便開始向山上盤繞,一路攀升,沿着河水逆流而上,滿目所見的,都是褐色的山岩、奔騰的激流與崎岖的山道,蒼莽荒涼的氣息撲面而來。

穿越車師古道,通常都是從位于吐魯番的山南,翻越到位于吉木薩爾的山北,而瓊達坂是車師古道的分水嶺,也是全程中的最高點,瓊達坂的南側是典型的天山南坡風貌,裸露的山岩,遍地的碎石以及剛硬而多刺的草木,使得這條山脈的南側顯得荒涼、粗粝和蒼茫;然而一旦翻到瓊達坂的北側,眼前的天山立刻就變了樣,冷杉密布,綠草如茵,萬泉奔流,顯示着旖旎與壯美。

如果進入吉木薩爾縣的車師景區,則有所謂的車師十景,雖然魯迅先生早就對國人所謂十景、八景的狂熱偏執有所诟病,但這并不妨礙大家對十景的關注。車師十景分别為:石窯孔道、達坂古堡、突厥石人、三丈懸瀑、石門天險、三橋秀色、樹石聯姻、頭橋絕壁和龍溝古城。有人認為龍溝古城即為東漢戌已校尉耿恭當年曾堅守過的疏勒城,應有誤。

翻越瓊達坂

對戶外人來說,什麼十景八景的并沒有多大意義,一條古道,有意義的還是在整個穿越的過程,在于翻越最高處達坂的那一刻,就車師古道而言,自然就是瓊達坂。

在那一個濕冷的早晨,我第一次看到了瓊達坂。瓊達坂矗立在前方河谷的盡頭,終結了河谷的延伸,也似乎終結了我們前行的道路,犬牙交錯的峰頂上散落着皚皚的白雪,在雲霧中發出冷峻的光澤。

那一次當我們爬上瓊達坂時,雲霧彌漫,然而陽光卻執著的從雲層的縫隙間直射而下,照耀着山體。腳下,是碧綠的草地,間或着皚皚的白雪,遠處,是巍峨的蒼山,白雲缭繞中映射着斑駁的光芒。

我雖然多次翻越過瓊達坂,卻似乎每一次看到的瓊達坂都是不同的版本。

2010年我便曾遇到了山花爛漫的瓊達坂,不過卻濃雲密布,似乎整座山峰都在飄缈的水霧之中,其實我們那一次就是走在雲霧之中,雲霧與雨雪交織在一起,讓人難以分清天空與地面的區别,大家相隔幾步就互相難以辨識,整個山谷仿佛無邊無際的海洋。這聽起來好像頗為浪漫,然而現實卻要殘酷的多,因為走在這樣的雲霧之中,一方面難以辨别道路,一方面道路濕滑泥濘,而更重要的是濕冷異常,稍一停留,便會瑟瑟發抖。相比之下,陽光明媚時的瓊達坂上卻是風和日麗得多,天空藍得沁人心脾,身旁山峰上潔白的積雪似乎是凝固在山巅的白雲,而藍天中大朵的白雲則仿如飄浮而柔軟的白雪。讓人忍不住在瓊達坂上卸下背包,悠閑的曬一會兒太陽。最近一次翻越瓊達坂時,則季節稍早,瓊達坂上是一派水墨的冰雪,整個的山巒在銀裝素裹中顯露着深色的紋路,色彩簡單卻充滿力量,像是潑墨的寫意,似乎無邊無際的蔓延着,雄渾而肅穆。

站在車師古道的瓊達坂上時,我總是無法準确的概括那些山巒,你可以說他詭秘、可以說他猙獰、可以說他宏偉,但是,所有的形容都無法否定他磅礴肆意的氣質。毫無疑問,那些山峰,毫不在乎人類的感受與評判,隻是以自己的方式冷峻而高傲的存在。那些山峰,是雄性的,是陽剛的。那些山峰,已經靜默地注視着人類2000年的征伐、2000年的悲歡,對那些山峰而言,人類,不過是從腳下穿過的蟲蟻與浮塵。

誰都不是這片腳下土地的主人。我們每個人,都是人世間的過客,隻有這些山川,才是這條古道的見證者,是這條古道的主人。

有人問我為什麼走那麼多次的車師古道?也許,我走車師古道,隻是和我的心靈有關,在這樣一個庸庸碌碌的世界裡,我覺得,我的心靈是需要定時滋養一下的,而這種滋養,來自山川大野,來自如車師古道這樣的厚重與雄奇。

車師古道穿越攻略

建議天數:2.5日線路難度:★★★★适合時間:5月—10月線路長度:42公裡

·線路氣候

吐魯番一側為全國著名的火洲,氣候炎熱幹燥;吉木薩爾一側氣候涼爽,相對較多雨。但在南側的山中,雨水卻非常充沛,要做好防雨準備。最高點瓊達坂上則積雪常年不化,山北坡晝夜溫差較大。

·必備裝備

帳篷、睡袋、防潮墊、頭燈等露營裝備;禦寒衣物、防雨裝備、涉水鞋、急救包等。

·具體行程

第一日:自吐魯番的大河沿鎮出發,租車至五星牧場。這一段沒有班車,隻能租車,通常的做法是自大河沿鎮租卡車(如果人多)或越野車,過五星牧場直接抵達石灰窯子。從五星牧場的石窯子岔道口到石窯子一截路時隐時現,總體是走在河灘邊的亂石上,通常車輛無法行進。此段路距離約6公裡。建議第一天中午租車從大河沿鎮出發至石窯子紮營。石窯子有一間簡陋殘破的磚瓦房和一個較大的羊圈,可以在此紮營,但是要忍受羊糞的味道。

第二日:早上起來直接過水,通常水不是太深,但是冰涼刺骨,好在水中石塊衆多,可選擇合适地點,施展閃展騰挪的功夫過水。随後開始攀登瓊達坂,道路清晰、安全。攀登瓊達坂是從其右側環繞而上的,将抵達瓊達坂時腳下黃色的野花遍布。瓊達坂海拔3454米,此處為天山南北的分界點。到達頂點前,首先要下降到一個船底狀的小盆地中,此時溫度開始降低,常會有霧。

面對北側下瓊達坂,靠右行走,很快就會見到明顯的山路,不要往左,往左就成了所謂新車師古道了。一路大幅下降後,身邊景色開始變得與山南坡不同,綠草如茵。你會見到一座木橋橫亘在湍急的河流上,這說明,你已經進入吉木薩爾的車師景區,這道橋就是六号橋。建議過六号橋後紮營,如果體力尚可,時間也夠,也可過五号橋後擇地紮營。

這一天的徒步強度較大,需合理安排體力。

第三日:第三日的行進非常輕松,一路緩緩地下坡,從五号橋依次走到一号橋,二号橋與一号橋之間有一眼神泉,當地牧民常在此取水、祈禱,泉眼在左手側,泉眼邊的一棵樹上拴滿了紅布,很好辨認。出了一号橋後,度假村林立,恭喜你回到工業文明的社會。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