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曾多次遊覽塔什庫爾幹石頭城,所見遺存,在所見記載、報道中并沒有一一解釋。特别是關于石頭城之石頭的文章極少,多是人雲亦雲流于淺顯。故本文專門說說石頭城的石頭事,算是對石頭城記載的補遺吧。
石頭城隻見泥巴牆
顧名思義,石頭城者,石頭所築之城也。但來到坐落在塔什庫爾幹縣城東北緣的石頭城,看不到用石頭壘築的城牆,聳立在阿拉爾草灘西側高台上的“石頭城”,不過是從上到下完全用泥塊壘砌出的“泥巴城堡”。除了滿地大小不一的卵石和橫卧豎躺着的巨石外,不見任何石頭建築,難免讓人失望并産生“石頭城在哪裡”的疑惑。
根據“石頭城”這一名稱,以及最初建城的傳說和該城建築史料推斷,色勒庫爾國的石頭城,确實應該是完全用石頭壘築的石頭之城,而不是一座泥巴城。
從地名看,塔什庫爾幹的維吾爾語意為“石頭城堡”。地名來曆很複雜,其中多見源自地标性物件。古石頭城一直是這一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既是絲綢之路的中道、南道的交彙要沖,更是重要的軍事城堡。
根據古時色勒庫爾國修建石頭城的傳說,也能推斷當時所建的城堡、宮室,是用石頭建築而成的名副其實的石頭城。
傳說色勒庫爾國國王為盡快修建城堡宮室,采納智者建議,讓全國老百姓排成行,從塔什庫爾幹河一直排到阿甫拉西雅布山上采挖和傳送石塊,經過40個晝夜的苦戰,運來了足夠的石頭;接着,他們又在山下挖土和泥,一桶一桶地傳遞到高地上,經過40天的努力,運來了足夠的泥土;又經過40個晝夜的奮戰,建成了王城和宮室。
按照當時當地的自然資源和建築傳統,這座城堡及宮室也應該是石頭的。
帕米爾高原石多土薄,特别是河灘地,更是卵石遍地,為石頭建築提供了豐富的材料。石頭屋石頭院,也就成為塔吉克人常見的建築種類。時至今日,在塔吉克農牧區,特别是偏遠鄉村,石屋石院随處可見。在物質條件非常匮乏的古代,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用石頭築城無疑是首選。
用40個晝夜的時間,讓全國百姓運石頭,其量之大,足以建一座城堡。也就是說,當時建成的确實應該是一座完全用石頭壘築的石頭城。
對于這一點,已有史料證明:經碳十四測定,現在的塔什庫爾幹石頭城遺迹為唐代遺存,而非色勒庫爾國時期的建築。撇開碳十四測定,即使完全根據經驗推斷,色勒庫爾國時期的石頭城也不可能完好地保留到現在。即使不被戰争摧毀,僅憑漫長的曆史歲月,也會使其蹤迹難留。根據當時的條件,壘建完全的石頭城,石頭之間的填充、黏合物隻能是泥。而用石頭和泥“堆起”建起的城堡,不可能“堅持”多久,最長不過幾十年而已。“開始規模很小,以後在魏晉南北朝建立。朅陀國時逐漸整修擴大,唐朝政府統一西域後,在這裡設置了蔥嶺守捉所。元朝初期,又大興土木建設城郭。清朝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在這裡建立蒲犁廳,又對石頭城進行了增補和修繕,現存的石頭城遺址基本上反映了清代的建築格局。原有建築已全部坍塌。現存晉唐時期城址、寺院、居址和清代的官署”這段文字記載對此已作出充分說明。也就是說,現在人們看到的泥巴城牆、殘垣斷壁,絕非真正的石頭城遺存。
那麼,當時的石頭城規模有多大?樣式如何?今人無從知曉,隻能大緻推測了。可以肯定的是,用石頭和泥“堆起”建成的城堡,規模一定比現在遺存的泥巴城堡小許多。城堡樣式,也不可能多複雜,應該與現在的泥巴城堡差不多,牆壁直上直下,下大上小而已。
石頭城與綠寶石
至于色勒庫爾國國王建造石頭城的意圖,傳說是為了“供南來北往的商隊歇腳”。去年央視制作的石頭城專題片,則提到了建築該城的另一個目的:是為了保護一種綠色的寶石。
為了證實這一說法的真實性,攝制組還請當地的地質專家做了專門考察。
作為帕米爾高原的組成部分,色勒庫爾國所在地塔什庫爾幹地處喀喇昆侖,成礦地質條件好,礦産豐富,曆史上就是青玉的重要産地。經過新、老地質工作者多年的勘察,不但發現了大型金礦、鐵礦,也發現了多處寶玉石礦産地。其中不但有上面提到的青玉礦,還發現了品質上乘的碧玉礦以及紅寶石礦。
從色澤看,青玉、碧玉都與“綠”比較接近。塔什庫爾幹作為古絲路和玉石路通道出口、關隘和商品集散地,除了當地出産的寶玉石外,巴基斯坦等中亞國家的寶玉石也會來這裡交易,傳說中的“綠寶石”很可能就是指其中一種。如果非要較真,那麼,塔什庫爾幹還真有名副其實的顔色綠、名稱中也帶綠字的綠寶石——祖母綠礦呢。
祖母綠是稀有寶石的一種,在全世界産地寥寥無幾,重量亦以克拉計,個大者價值連城。世界上最具規模的祖母綠礦也隻有哥倫比亞祖母綠礦一家。由于價值昂貴,開采曆史悠久,祖母綠開采和交易成為該地重要産業和經濟支柱,以至于一提到哥倫比亞,必說到祖母綠。熙熙攘攘的祖母綠交易市場,也成為這座城市一道獨特的風景。但作為不可再生資源,祖母綠的儲量也是有限的,經過多年開采,哥倫比亞祖母綠礦也面臨枯竭,亟須尋找新的産地。就在這當口,帕米爾高原,塔什庫爾幹傳來發現祖母綠礦的消息。
該礦處于塔縣達布達爾鄉的低山帶,是地質工作者在追索鐵礦時“摟草打兔子”偶然“撞到”的,得來全不費工夫。
當時,在該地擔負鐵礦勘察的新疆地礦局第二地質大隊某分隊在這一帶發現鐵礦轉石(即從鐵礦體上分離出來的鐵礦石),在尋找轉石來源,尋找鐵礦體時,發現了這個寶藏。祖母綠礦埋藏很淺,第二天地質人員僅用鎬頭、鐵鍁就剝離出了幾十枚。第二年成立了專門隊伍,邊勘察邊開采。由于采礦方法簡單,一把鎬頭、小錘即可搞定,一時間,祖母綠這稀罕物不再稀罕,分隊人員人人皆得,随身就能掏出幾塊。
礦老闆們聽到消息,蜂擁而至,紛紛開辦采礦證,你一塊我一塊地突擊開采。一些鄉民近水樓台先得月,亦加入采寶大軍,且收獲頗豐。一時間,曾經平靜的達布達爾谷地喧鬧非常,挖掘機、裝載機紛紛現身礦山,現場機聲轟鳴,煙塵飛揚,一派繁忙景象。
開始祖母綠價格尚不高,一些頭腦靈活有遠見的外地人和鄉民就着手收購,撿了大便宜。随着開采難度的加大,大家對祖母綠價值的了解,這東西才開始值錢,價格迅速成倍飙升,一塊成色好的大拇指指甲蓋大小的祖母綠,能賣到數萬元。一些人因此發了财,有的塔吉克鄉民靠出售祖母綠攢夠了蓋新房的錢。
問題是,這個祖母綠是不是傳說中建石頭城要保護的寶貝?如果按被地質工作者發現和大規模開采的時間看,答案應該是否定的。從祖母綠礦産地未開采前的面貌看,并沒有明顯的被開采過的痕迹。那麼,如果傳說中的綠寶石是祖母綠的話,石頭城周邊是不是應該還有一個出産這種寶貝的地兒?
至于色勒庫爾國王建築石頭城是為了保護綠寶石的說法,筆者對此不以為然。建城堡如何保護寶石?把城堡當做倉庫,然後派重兵把守?這樣做豈不太勞民傷财,得不償失了。作為非常淳樸,至今都拒絕做買賣,羞于賺錢的塔吉克人,應該不會把“石頭”看得這麼重要,為此不惜舉全國之力大動工程。
相比之下,傳說中的建石頭城是為了“供南來北往的商隊歇腳”這一說法更加靠譜。帕米爾高原氣候寒冷,作為絲綢和玉石之路上的通道出口、商品集散地和轉運站,南來北往的客商實在需要一個既能歇腳、又便于交易的場所,建築石頭城不但可以為他們提供一個絲綢和寶玉石等商品交易的地方和歇腳地,還可以派兵把守,保護商賈安全,比建一座“寶石倉庫”更有意義。
城内巨石之謎
石頭城還有一個難以解釋的現象,即城堡中那些一塊塊體積巨大的岩石。
當然,筆者說的巨石之謎不是指巨石的來曆。對此,央視專題片已經做了明确的交代,即它們是冰川運動的産物。這些巨石原在塔什庫爾幹河上遊的山間,與母體脫離後,被冰川連同泥沙“搬運”到了這裡。當一側被塔什庫爾幹河切割成深谷時,相對上升,成為現在的高台,也就是石頭城的底座。
筆者所說的難以解釋的現象,是巨石“擺放”的亂象。
來到古城堡廢墟,你會發現,數個巨大的岩石“鑽出”地表,有的露出一角,有的拱出脊背,有的一少半浮現在外,有的完全坦露地面,仿佛從高空墜下,砸到這裡似的。
這些巨石所處位置都在城牆之内,不在“街道上”就在宮室内,但無論在“街道上”或宮室内,都會很礙事,且不好看。當年的建城者應該絕不會允許街道和宮室内東倒西歪一塊塊大石頭,說啥都會想法子處理,用沙土墊平,埋到地表之下吧?那麼,現在這些巨石咋就又都從地下“鑽出來”了呢?
對此,筆者曾經找當地的塔吉克人了解,但他們不是搖頭,就是很詭秘地一笑,像是知道卻不願說,很忌諱這事。筆者不好再刨根問底,隻能合理想象了。
石頭城巨石“鑽出”地面,不外乎自然和人為兩種可能。而能翻天覆地,把地表下的巨石掀出來的自然作用應該是地震。如果發生過如此劇烈的地震,地表上的城堡一定會被夷為平地,死傷無數,作為重大自然災害事件被記載下來。但關于石頭城的曆史記錄中,卻查無此災。就是說,巨石被地震翻到地面的災難并不存在,否則,一定會留下記錄。
那麼,最大的可能就是人力所為了。接下來的問題是,改變巨石原狀,把它們弄到地表的是什麼人?驅使他們下如此功夫的動力是什麼?筆者猜想,尋找财寶的可能性最大。
作為古國王城,大家一般都會認為這裡藏有價值連城的财産和寶物。特别是,“為保護綠寶石而建石頭城”的傳說,更加強化着這種猜測。而巨石下或許就是藏寶之處,也就很容易成為盜寶者的“共識”。以偷盜死人财富為業的盜賊,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寶藏,掘石探寶成為貪婪之徒念念不忘一夜暴富的美夢,并找機會付諸行動。
不過,在城堡成為廢墟之前,城堡到處是人,更有軍人把守,盜賊自然是沒有機會。也就是說,把古城堡弄得翻天覆地底朝天的盜寶大動作,應該發生在近代,石頭城被遺棄之後。這時遺址無人駐守,兵荒馬亂,盜賊能夠毫無顧忌地折騰了,于是瘋狂尋找财寶。
怎麼尋寶?不外乎挖地三尺,然後撬動巨石尋找,于是,一塊塊巨石被弄到地表,暴露出來,東倒西歪,狼藉一片。
至于盜賊是否找到财寶,那隻有天知道了。◆
帕米爾高原石多土薄,特别是河灘地,更是卵石遍地,為石頭建築提供了豐富的材料。顧名思義,石頭城者,石頭所築之城也。但來到坐落在塔什庫爾幹縣城東北緣的石頭城,看不到用石頭壘築的城牆,聳立在阿拉爾草灘西側高台上的“石頭城”,不過是從上到下完全用泥塊壘砌出的“泥巴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