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周梅森與《人民的名義》

周梅森與《人民的名義》

時間:2024-10-29 10:18:47

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現象級的電視連續劇,而這一次《人民的名義》的熱播,更是引發了種種熱門話題和猜測。劇中的情節跌宕起伏,和現實生活中許多高官的落馬暗合,這讓大家紛紛猜測,此次周梅森的創作究竟是得到了某種特别授意,還是說恰巧與時政不謀而合?

[鳳凰衛視中文台《名人面對面》]

主持人許戈輝嘉賓周梅森

為拍戲差點把股票都抵押意在展現真實的中國

主持人:您有想過《人民的名義》這部劇播出後會如此火爆麼?

周梅森:說實話,這部劇太出乎我的意料了。對于一個主流意識話語的東西,我原來預期就是對得起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就可以了。其實這本書在2016年底就出版了,第一批書是在12月份上市的。直到電視劇開播的時候,還有7萬冊書沒有賣完,但是電視劇播出之後,15天内就印了120萬。

主持人:我深有體會,為了做這個訪談,我去買您的書籍都斷貨了。

周梅森:我能理解這部電視劇受歡迎的原因,但是沒想到會火到這種程度。

主持人:您覺得除了觀衆本身喜愛這部劇外,背後是不是有力量在推這部劇呢?

周梅森:坦率地告訴你,也是真誠地告訴你,沒有。如果有的話,我們的籌資就不會這麼困難。我差一點把股票都抵押出去,導演李路也差一點把自己的大豪宅給抵押出去,風險極大。盡管如此,但是我和李路決定堅持做下去。我對這部戲的要求就是編劇要原創,導演要原創,不準模仿、不準搞橋段,不準說走别人走過的路子,演員要原創,所以才有了今天這個品質。

主持人:為何您選擇用真實案件作為開篇呢?

周梅森:當初我看到一篇關于正處級的副司長貪了巨款的報道,把我吓着了,這是全國老百姓都知道的一個故事,如果我不寫出來的話,人民就不會相信你。我們這部戲就是真誠地面對社會,是一部不撒謊、有良心的戲,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點,所以我一開始就通過真實案例,希望在接下來的劇情中展現給大家一個真實的中國。觀衆選擇看這部劇,肯定是帶着一定的心理預期來觀劇的,看事實挖掘得是否恰當,所以我有必要把這些嚴峻的政治生态現實呈現給老百姓,如果能夠讓他們有代入感的話,這部劇就能抓住觀衆的心。

年輕時期的周梅森主持人:劇中的其他角色有原型嗎?比如出現像“鄭西坡”的那些工人,他們在現實中有生活來源嗎?

周梅森:當然。我從來沒有脫離弱勢群體的生活。因為我早年是從煤礦出來的,差不多待了十年,直到煤炭資源枯竭,公司先後破産、倒閉,産生了一批又一批的下崗工人。我的弟弟就是兩次下崗,第二次下崗還差一年到退休年齡,隻拿八百塊錢的生活費。所以,在我的作品中包括此前的作品,我從來沒有忘記過描寫我底層的這些兄弟姐妹。雖然有很多人希望我能把“鄭西坡”的戲份拿掉,但我認為是絕不可以的。如果沒有這一條線索,我都不敢叫《人民的名義》,這部劇就變成“官員的名義”或者是“檢察的名義”了,但這部戲不是一個簡單的檢察戲、檢察破案戲,也不是一個簡單的反貪劇。坦率地講,做這部戲、寫這個小說,我是有些野心的,我想呈現的就是目前中國社會各階層政治社會生态的情形。

在官方、民間、社會、創作者之間找到一個最大公約數

主持人:您的這部電視劇播出以後,這些老朋友們有什麼反應呢?

周梅森:他們有些熱淚盈眶,都流了好幾次淚。而且,他們表示這麼多年後終于有人能寫出這樣的東西,但也有人覺得尺度大,不過我現在覺得這是正常社會生活的反映。

主持人:主要大家都不敢說。

周梅森:這有什麼不敢說的?這又不是什麼政治反對派。我所有的描述基點是充分肯定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再在這個基礎上談問題的。

主持人:我看到您在好幾個采訪裡提到,您是改革開放的參與者。

周梅森周梅森個人資料

出生日期:1956年3月9日

出生地:江蘇徐州

職業:作家

主要成就:國家圖書獎、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全國優秀暢銷書獎等

代表作品:《人民的名義》《人間正道》《中國制造》《絕對權力》《國家公訴》等

周梅森:是的。在這個發展的過程中,我不僅是一個觀察者,也是随着改革開放的步履、跟着改革開放的大潮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受益者,所以我對當時的社會大環境非常熟悉。實際上,我一直在關注改革的進程,關注這個官場的生态。如今,我終于獲得一個出口,找到了官方、民間、社會、創作者之間一個最大的公約數,所以才産生了這個效果,因此這種公約數的找到不是偶然的。

主持人:為何您要寫大風廠呢?

周梅森:這條線索恰恰是我親身經曆的一場股權糾紛引發的。如果我沒有切膚之痛,就很難寫出大風廠工人的切膚之痛。目前這官司還沒結束,還在這個危險之中,在這種情況下我接了這麼一個劇,于是我就很自然地把這個股權的官司線索寫了進去,所以這個故事本身就有一個紮實的社會基礎。對大風廠拆遷事件的描述,我想大家都知道這是社會劇變期間發生的重要社會現象,它是不能逃避的,其實這件事附帶了很多的社會信息量。它不單單是一個強拆的問題,我們在劇中表現的拆遷并沒有發生雙方的武力沖突,像打啊、砍啊,但是在網絡信息的自媒體時代,它就會一切變性,比如強拆會被各方議論,其中有一個議論就是發自李達康。實際上,我覺得李達康講話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合理的,不拆掉一個舊中國,何以建設一個新中國?

電視劇《人民的名義》片段:我倒覺得拆除一個舊中國,沒什麼不好吧。不拆掉一個舊中國,怎麼能建設一個新中國?不過我認為有些人在這個問題上不夠公道、不夠厚道,他們一方面享受着國家高速發展帶來的實惠和方便,另一方面對我們國家的建設成果視而不見、指手畫腳甚至是造謠诽謗。

拍攝大風廠火災時萬分謹慎吳剛把握“李達康”非常準确

主持人:《人民的名義》這部電視劇能順利地播出,書籍能夠順利出版并大賣,您怎麼看待這個現象呢?

周梅森:當時我知道小說是不會有問題,但是我跟導演對于電視劇的播出是做了思想準備的。很多觀衆不滿意我們對大風廠火災的拍攝,覺得拍得太潦草,沒拍出壯闊的場面。坦率地講,因為我擔心電視劇會審核不過,最後我跟導演商量後決定把這條線索全部剪掉,預計有五集。由于我們一方面沒做大場面,另一方面把“陳岩石”這個老幹部的形象在強拆的現場如何疏導老百姓這些細節都處理得比較好,所以那個場景的審查意外地順利。

劇中的“李達康”書記由吳剛飾演,其人物形象備受大衆好評主持人:我覺得能處理好這些細節真的特别不容易。

周梅森:我在創作者和審查者之間找到了公約數。

主持人:電視劇播出後,劇中“李達康”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備受大衆好評,很多觀衆在網上甚至做了各種“李達康”的表情包,包括守護他的GDP,捍衛他的雙眼皮。

周梅森:“李達康”這種類型的幹部是改革開放這幾十年以來很有代表性的。這些幹部基本上都是政治明星,他們顯著的标志就是對GDP不顧一切地追求,但他們在追求不受監督的絕對權力,不願意接受約束的情況下,往往出事的幹部也比較多,這類幹部出事是最令人痛心的。“李達康”不像“高育良”,他是一個光明磊落的人,襟懷坦白,自己的情況馬上就向

省委彙報。而且,這個人特别講政治倫理,他知道組織培養他不容易,把他送到這裡學習、送到那裡去進修,然後一步步提拔他,再加上男人對權力有天生的眷戀,男人特别想借權力安排實踐,所以“李達康”不願意貪污,他是非常真誠的。演員吳剛對“李達康”這個角色的把握非常準确到位,而且有豐富的層次感。但“高育良”這樣的高官已離婚好幾年,組織上對此還不知道。其實,之前我還碰到過一個幹部,明明知道自己得了癌症晚期,馬上要死了,但沒有向組織彙報。現在的幹部提拔要考慮到身體健康,本來組織部還想提拔重用那個幹部,可惜他第二天進醫院,第三天就在醫院去世了。其實,像“高育良”這樣的幹部,他們就是跟組織不交心,組織也完全不清楚他們的情況。不過,相對于“李達康”、“高育良”,老百姓最痛恨的是像“孫連城”這樣的官員,所以大衆對他的評論都是冷嘲熱諷。

主持人:因為老百姓對于“孫連城”這樣的官員見得多了。

周梅森:是的。

主持人:劇中的男主角“侯亮平”各方面都很優秀,拒腐蝕永不沾,如此完美的人物真實存在嗎?

周梅森:生活中很少有像“侯亮平”這樣的人,他的身上寄托了很多我的理想,他是我一種英雄情結的表現。如果這部戲描寫太沉重,連他最後也腐敗的話,先不提審查的難度,這也違背我的人文理想。其實,我是巴爾紮克批判現實主義的遵循者,我批判現實中的黑暗,但是老巴爾紮克也說過,“不管現實怎麼黑暗,還要給人們帶來光明”。

周梅森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