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二十歲小丘的百年人生

二十歲小丘的百年人生

時間:2024-10-29 09:32:31

[自白]

邱華楠皮膚白皙,眼神迷離,聲音溫柔。自稱是一枚動畫狗,表示将來要以一己之力,撐起全世界孩子們的童年。(此處應有掌聲)他熱愛篆刻、漢服和書法關鍵是……頭發還有點長“20歲的年紀,100歲的人生—沒有人規定什麼年齡必須喜歡什麼”冷小弟能幫你的就到這裡了欲了解更多個人信息,快點擊視頻!

首先呢,在篆刻上我确實是個外行,純粹是一個愛好者,對于許多的分類、流派,了解也不是很多。這裡隻是分享一下我的學習曆程和一點點心得,所以如果有哪些說得不對的地方,希望大家多批評指正!

我大學學的是動畫專業,從小就喜歡書法,篆刻隻接觸了半年多,這方面可以說還是個新手。當時是在學校裡報了中國畫的選修課,快到期末的時候,老師抽了一節課來教大家刻自己的名字。其實這也不是我第一次刻印了,小時候就有刻過一個大約五毫米大的“丘”字,後來也一直在用着,說實話現在回頭看看這枚印還是蠻有味道的!

還有就是高三那年考廣州美術學院,身為美術生的我打算去碰碰運氣報了書法,需要考篆刻,那段時間也練過幾枚(依稀記得在考場上磨了三個小時,很多考生不到一小時就走了,把一群監考學長給急得…)。

到了今年寒假,我就買了印床、刻刀、石頭、砂紙,還有吳頤人的《篆刻五十講》(不錯的入門書,推薦),就這樣開始自己學着刻了。最初隻是想刻個幾枚拿來用,後來就上瘾了,越刻越多、越刻越頻繁,到公園刻、在KFC刻、在高鐵上刻,連上課也忍不住在老師眼皮底下刻(不要學我哈哈)。

最後就變得像寫字一樣平常,内容也從常規的“XX之印”轉變成了發說說式的“想刻印了”、“都是假的”、“吃瓜群衆”等等俏皮的句子,刻印也成了我記錄心情的一種方式。

後來我還買了火漆,想着中國的篆刻可以跟西方的蠟印結合,後來才知道古時候就有封泥這種東西(怪自己見識淺薄了…)。

我刻印的方法跟傳統的不太一樣。有同學問我學篆刻是不是先要買一本厚厚的字典,我就直接發了個書法字典的網站給他。現在手機确實方便太多了,有不熟悉的字都可以直接查,節省了不少時間。像古時候印刷不發達,想看一眼好字帖其實是非常難的,這方面現代人應該好好珍惜。印稿我也不習慣用水印,直接在本子上設計好,用手機拍下來,翻轉一下,就可以畫到印面上刻了,簡單粗暴。

可能說起篆刻大部分人腦子裡想到的都是大叔的形象吧,或者會覺得這是比較小衆的東西。半年前我還覺着自己是一個人,但是後來朋友圈裡發得多了,慢慢就發現了一些朋友曾經也接觸過篆刻,也有一些沒接觸過的同學開始和我一起學着刻。可能因為這些東西太少出現在大家的視野中,或者覺得它離自己很遙遠,不知道該怎麼入手。其實身邊還是有許多同齡人對這個有興趣的。

我目前刻的印有四五十枚,基本上每刻一個我都會換一種風格。

我自己比較喜歡的是“深圳人也”,模仿的齊白石的風格,裡邊的幾何結構、疏密布局,我覺得很有抽象畫的味道。我的家在深圳,也是個比較現代化的城市,搭配個“也”字,很有趣味,這也是我印文文風轉變的開始(我們平常叫“畫風突變”,哈哈)。如今刻的數量已經比起初預想的要多了很多,但是接觸得越深又越是覺得刻得太少,如今的重心主要都是放在設計上,刀還是不太穩,基本功還是應該要多加練習。

其實相對而言,我覺得刻印是比書法要自由一些的。有人說,書法和其他藝術的不同,就在于書法是需要學習才能欣賞的,要有深厚的帖學基礎。篆刻可能就有些傾向logo的感覺,美術、設計的成分比書法要多一些,但其實也同樣需要有足夠的文字修養,懂得漢字的演變規則,這是書法篆刻共同的基礎。沒有這方面的底子,刻出來的東西一定是站不住腳的。因此,書法和篆刻需要視覺的美感,但并非純粹視覺上的藝術。筆法、刀法,其中的曆史文化,都有很深的講究,需要慢慢積累和沉澱。

另外,在現代社會,我覺得篆刻是一個很好的放松方式。它是粗活,也是個細活,通過金石的碰撞,可以緩解很多的壓力,又有趣,還(可以假裝)很文雅(的樣子)。

當然,最享受的還是刻完蓋下去的那一刻,用力一壓,再看看成果,整個世界都在這方寸之間,再大的煩心事也變得微不足道了。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