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最早在中國做VC/PE的一批人之一,至今已是第20個年頭。我們團隊一年要看近2000個創業項目,我本人要看五六百個。所以,我想分享一下自己這些年從成功和失敗案例中看到的共性問題。
第一,你要做自己真心喜歡的事情。創業者理想都比較偉大,都想做行業的領頭羊,這是好事。但很多把企業做大的創業者,他們更多是源于興趣,而不是理想。在中國,還有更多人創業的目的是謀生,因為他們對自身狀況不滿,向往更好的生活。
其實,創業不是結果,而是個很漫長的過程,期間,人的思想也會發生變化。我剛去美國的時候,身上隻有30美元,如果我說要建立一個世界性公司,這肯定是扯淡,因為自己不睡在地闆上就很知足了。慢慢地,你的想法會變化,但一個人永遠不變的是你早年培養起來的興趣,因此創業最好做你感興趣的事。
第二,創業成功更多與性格有關。我發現,成功的創業者都非常聰明,但聰明并不是絕對需要的,創業者的成功更多是源于其個人性格。譬如,孫陶然是個連續創業者,每做一個項目都很成功,但為什麼很多人一輩子都不成功?這與學識和教育有關,但更重要的是:你的性格能不能讓别人接受?
哈佛大學商學院曾花了6年時間做了一個“什麼叫做領袖”的課題研究,這個研究就是尋覓政治、學術、商業、慈善等各個領域的領袖的共同點。結果發現,每個領袖的性格都不一樣,有些人非常平易近人,有些人非常孤傲。比如,喬布斯難以接近,但當需要的時候,他可以做到跟你非常相近。又比如,IBM的CEO郭士納是一個有氣質的領袖,和藹可親,充滿了智慧,而GE前總裁韋爾奇非常直截了當和犀利,他的語言讓很多人都承受不了。他們性格雖然形形色色,但卻都具有一個共同特點—同理心(英語單詞Empathy),這個單詞是指一個人能夠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問題,并且可以與人互動。
這些年,我發現幾乎所有成功的創業者都具備同理心,隻要你具有這個特質,最後都會是很好的領袖。創業者,你們都非常聰明,EQ也非常高,但要成為一個好的領袖,你必須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同理心。
同樣,投資人也要有同理心。一個好項目會有很多基金去搶,最後決定一個基金能不能拿下這個項目的因素不僅是價格,更多是取決于投資人能否接近創業者,并赢得對方發自内心的尊重。首先,投資人一定要說創業者認同且專業的話;其次,你的人品要讓對方尊重,這是創業者最看中的地方。
第三,你要有一個導師。我的導師費孝通曾給我講過一個故事,20世紀30年代,他和妻子王同惠一同去廣西調查瑤族各支系情況,途中要翻越一座山嶺。當地人告訴他那裡有陷阱不要進去,但費老師覺得沒關系。結果,他在上山的時候被瑤族獵戶為獵獸設的陷阱所傷,大石砸中了腰部和腿部,妻子也在求救時不慎墜落深淵身亡。他說,這個事情對他打擊非常大。很多時候,有人告訴你這裡有陷阱不能走,你是一定要聽的。導師就是起這樣的角色,他能幫助你避免犯緻命性的錯誤。
做企業和做人一樣,不要太在意一時的吃虧,因為創業是個馬拉松,如果把人生拉長了看,上帝給你的機會一定是均衡的,在這兒失去了,在其他地方一定能找回來。假如你是一個好人,一個正直、上進和有同理心的人,再加上必要的聰明,成功的機會一定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