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L.E.K.(艾意凱)咨詢
芝加哥分公司董事總經理MichaelConnerty
波士頓分公司董事總經理CarolWingard
上海分公司董事總經理JustinWang(王景烨)
近來媒體中充斥着關于美國制造業複興的報道。支持者們引用了一系列令人歡欣鼓舞的例證,包括跨國化學公司陶氏化學(DowChemical)在美國墨西哥灣沿岸投資了40億美元擴展乙烯和丙烯的生産能力,電子專業制造公司偉創力(Flextronics)将投資3200萬美元在矽谷設立産品創新中心,歐洲民航客機制造公司空中客車(Airbus)将斥資6億美元在美國阿拉巴馬州建立噴氣客機組裝流水線,等等。
這些令人振奮的消息引發了很多關于美國制造業工作崗位正在從中國及其他地方“回歸”的讨論。甚至奧巴馬總統都在他的2014國情咨文中強烈贊揚“制造業就業崗位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首次增加了”。
但這所謂的複興是真實的嗎?由于缺乏具體詳細的數據,想要評估美國制造業究竟正在發生什麼,或是預測近期的動向都是非常困難的。為了了解制造業的真實情況,L.E.K.咨詢針對美國的十個最重要的制造行業開展了一項大型調研,這些制造行業包括:航天與國防、化工、工業零件制造、汽車配件與電子産品等。這一調研主要集中針對銷售額在5億美元以上的大型企業,包含了對企業高層管理人員關于在制造業選址等重要決定因素的深度訪談。
調研結果遠非那些“美國制造業複興”的支持者或反對派所描繪的非黑即白。縱觀全局,我們看到了美國制造業的小規模改善,但并沒有出現所謂的大規模的制造業“回歸”潮。大部分公司正在美國投資或考慮建廠,本質上這其實是一個常年過度向低成本國家(如中國)傾斜以後重新平衡的過程。
我們的研究顯示,五個關鍵主題正在橫跨多個制造行業領域發揮作用:
1.強大的市場終端需求正在讓制造業企業選擇離其顧客群更近的地方進行生産;
2.降低供應鍊斷裂的風險比短期的節約成本更為重要;
3.逐漸縮小的能源及勞動成本差距正在改變各區域作為生産選址的競争力排名;
4.促進創新、差異化以及加快投入市場的速度的能力提高了本土區域的競争力;
5.稅收、政策、法規等商業環境因素決定了一個區域的長遠吸引力。
強大的終端市場需求
生産者們繼續尋求增長機會時發現,無論其客戶是OEM(代工商)還是終端客戶,離客戶更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距離遠近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市場定位以及客戶服務水平,而成本已經不再是公司選擇其生産基地的決定因素。
很多公司都在繼續投資美國以外的生産基地,特别是在新興市場國家,因為它們需要貼近這些高增長市場的顧客。比如,我們預計更多的公司會選擇在中國生産,以滿足快速增長的中國顧客的需求——這一趨勢可以被稱為“在中國,為中國”(inChina,forChina)。在我們這次調研中,一位制造業高管說:“我們當初在中國和印度建廠是為了建立一個低成本的替代選擇,而現在我們采用的一項新政策是,如果在中國沒有當地的市場,就不要搬過去,要把生産基地放在離需求近的地方。”
與此同時,我們觀察到了“近岸外包”(near-shoring)的趨勢。比如,現在很多生産廠商将生産基地設在墨西哥,以滿足日漸增長的美國市場需求。調研結果顯示,我們最有可能預見工業制造業、化工業及汽車工業在美國本土制造比例的提高,因為這樣可以提高其對顧客群(包括OEM顧客)的應答能力。
一位電器及零件制造商高管說:“我們的目标是在銷售大量産品的國家或其附近生産。這是為了明确更好的市場定位而非由于成本因素。”很多其他高層管理者也表達了相似的觀點。他們提到了以下這些好處:
貼近客戶可以優化市場定位,包括便于接觸對交貨時間要求很高的高端行業細分客戶。
需求預估可以更精确,并更迅速地完成。
研發和生産的同步可以促進快速創新。
本土組裝(或供應鍊延遲策略)使終端市場定制成為可能。
很多高管也提到,深度理解那些促進需求的重要因素對生産與供應鍊選址、外包等決策至關重要。
管理供應鍊風險
在調研中,高管們經常提及貼近客戶群和供應鍊風險這兩個“雙生主題”。貼近終端市場是提高對顧客的應答能力及提升銷量增長的重要途徑,它同時也降低了OEM在其他國家生産時容易發生的供應鍊斷裂的風險。一個國際領先的精密儀器制造商的幾位副總裁及經理人提到,“我們沒辦法作有效預測,或者有很長的前置時間,這樣對存貨做長期賭注的風險很高。所以(當有一個很長的供應鍊時),盡可能将供應鍊風險最小化,對存貨成本進行風險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的确,縮短供應鍊長度可以降低風險。同時,它還有一系列相關的财務和客戶優勢,比如更短的交付時間、更強的靈活性及高效性和對顧客更好的應答(比如,确保按期生産,更少的短缺和錯誤,最小化過期産品和存貨以及避免反應延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