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夢想有點誇張
2007年金山上市後我就算退出江湖了,每天睡到自然醒,從來不約第三天的事情,凡事隻約今天和明天,因為太累。這樣待了三四年,直到40歲進入不惑之年。突然有一天我覺得人不能這樣過一輩子,還得有點兒追求和夢想,萬一實現了呢?
我的夢想有點誇張,就是想改變中國産品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讓老百姓用上優質的産品。在我眼裡,國内的産品總體來說外觀差、質量差,價格卻很貴。美國人工資是我們的六倍,所有東西價格隻有我們的一半,不但品質好而且很安全。
2010年,我财務自由了,很多想法能夠實現,在此大背景下我開始做小米。做過互聯網後回頭來看,我認為互聯網+應用在傳統産業,最核心的是兩點:一是用戶體驗,二是用信息技術提升效率。
效率是一個大問題。很多人認為做高端就行了,這跟效率沒什麼關系,但其實,這背後都是效率。
以襯衣為例。商場的襯衣基本上沒有低于400塊錢的。依我對襯衣行業的了解,最好的襯衣制造成本125元,差的15塊錢,為什麼大家不做125的要做15的?因為不管125元還是15元的成本,拿到商店都是賣400元,125元成本的襯衣隻掙三倍,算上渠道和銷售成本,根本不賺錢。但襯衣的定賠率都是以10倍計算的,因此,就隻能倒逼廠商生産40塊錢的襯衣。
背後的商業本質是什麼?我發現其實是效率問題,我做了這麼多年互聯網,就是想改善這種局面。
美國零售業拼的就是效率
我花時間做了點小研究,我想知道美國的商業是怎麼演進的。
65年前,美國的商店零售毛利是45%,跟我們現在差不多。一瓶水進商店基本要翻一倍才能掙錢,加少了肯定虧。信息技術沒開始的時候,美國也是這樣。後來就有了我們熟悉的沃爾瑪,它提了一個口号:天天低價。沃爾瑪的低價是倒逼機制,它不掙45%,隻掙22.5%。沃爾瑪怎麼做到的呢?它有三個重大創新。
創新一:商店不開在市中心。零售業的鐵律叫位置第一,但隻要東西好、價格便宜,那就開到郊區去。
創新二:直接用倉庫改建。創新三:引進大量IT技術,歸納下來就是效率制勝。25年前又一幫“瘋子”出現了,說沃爾瑪的效率還是不夠高。他們說位于郊區的沃爾瑪有100萬種商品,進去轉得讓人頭暈,不知道該買什麼,其實沒效率。能不能面向中産階級,讓中産階級一半的錢花在我們這裡?他考慮的隻是中産階級,太有錢的和太窮的都不是他們的客戶。這跟我們互聯網的理論是一樣的:精準客戶定位,定位以後服務該人群,并提高效率。這家公司就是Costco。
公司創辦時,Costco的創始人就說,我們這家超市任何東西隻能賺1%,最高不能超過14%,如果超過14%需要董事會批準。這25年來,董事會從來沒批準過。
這跟商學院講的完全相反。商學院認為毛利率越高越好,但其實毛利率高就是與客戶為敵。Costco的平均毛利率為6.5%,這是一家真正具有互聯網精神的企業,我們今天講的互聯網,Costco在多年前就做到了。
Costco憑什麼隻賺中産階級口袋裡一半的錢
消費者對Costco有多瘋狂呢?
我在金山當高管的時候去美國出差,一下飛機張宏江博士就租了輛車直奔Costco。見到我們之後吹了半天,聽他一煽乎,除了我,其他9個高管都去了。晚上回來後,大家都說東西太好了,我問怎麼個好法?其實就是便宜。所有東西價格都比國内便宜,隻有十分之一。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去了Costco,站了15分鐘之後我說我懂了,正好跟我想的東西一模一樣,本質上跟我當年做卓越的模式是一樣的。
第一,精選商品,隻賣4000個SKU。Costco精選到什麼程度?他的合夥人說,我賣的所有東西都是我自己選的,家裡用過的,我覺得好我才賣。因為賣的品種少,就跟上遊廠商拼命壓單價,加6%直接到最終店面,恨不得比批發價低。
第二,要有驚喜。每10件東西要有一件讓你覺得很驚訝:還有這麼好的東西!這樣,大家就都全部變成Costco的粉絲了。Costco6.5%的毛利潤本來是不掙錢的,但美國有小費文化,大家都給小費,也就是會員收入。現在Costco每年的會員收入是20億美金,因此财報毛利率是11%。
第三,互聯網金融。Costco号召它的用戶使用Costco信用卡,Costco能獲得一到兩個點的提成。
第四,服務員少。節省人力成本,零售價比批發還要便宜。
Costco的模式難在什麼地方?因為它不掙錢,所以也融不到錢。在某次金融危機時,已經快關門了,公司賣給了一個VC,因此,創始人在公司是沒有任何股權的。但創始人還在管理公司,他的夢想就是做成一個偉大的公司,公司是不是自己的他并不在乎。他用了15年時間讓美國人民相信Costco,進了Costco不用挑,不用看價格,隻要閉上眼睛買,這是一種“信仰”。
小米要幹的其實也一樣。第一,把東西做好;第二,提高效率,很低的毛利潤。這就是我辦小米最大的動力。
把産品做到極緻
創建小米,我有三家對标公司。第一家就是Costco;第二家,同仁堂,選真材實料,建百年老店,本質上講就是工匠精神;第三家,海底撈,口碑好,把市場營銷全部幹掉。
我認為中國不能講理論,你得像鲶魚一樣,進去一攪他們就活了。我們進去攪和一個行業,當然,我們被無數人罵,說我們是胡來。不是的,我們就是要用這種方式激活整個産業。
首先,我們做了手機,因為移動互聯網時代開始了。目前來看,小米最大的貢獻是推動了整個手機行業的進步,手機越做越好,價格卻越來越低,迅速提高了中國智能手機的普及率。
再比如插線闆,市場賣得最好的都是三十年前的工藝,連包裝都是塑料袋,搞不懂匠心在什麼地方。再看小米的插線闆,送給别人,會以為是蘋果手表,因為包裝太精美了。打開來,帶三個高速USB口,49塊錢。為做這個,我們花了一年半的時間。
我們非常認真,當藝術品在做,通過做出成績來推動行業的進步。我們進入了很多行業,也招來了罵聲。對此,我跟同事說,被罵說明我們的産品做得還不夠好,如果真打得别人不行了,人也罵不動了。我就是希望把産品做到極緻。
讓每個人都能享受科技的樂趣我們有時候不知道怎麼表達小米,大家有時候也不知道小米在幹什麼。我們做了手機、移動電源、空氣淨化器、電飯煲、電風扇,感覺很不專注。其實,換一個角度看清楚小米後,你會覺得這個公司是極度專注的。
我們的理想就是讓每個中國人能夠享受到科技的樂趣,用很便宜的錢享受最新的技術和創意,甚至讓全世界每個人都能享受科技的樂趣。
其次,我們要代表中國制造的進步。怎麼做呢?就是進入100個行業。大家看到的是産品,其實小米做的不是産品,而是科技節的藝術品。過去五年,我們做了電商小米網,未來五年我們要做小米之家。像無印良品一樣,店裡隻有50到100件商品,但就靠這些商品征服消費者。
國内家電賣場平均單店5000平米,平均單店銷售額在四千多萬元人民币;小米之家的目标是250平米,平均單店做到5000萬元,現在最高的一天做到了143萬元。我們現在每個月開5到10家,3到4年時間開1000家店,可能就是400到500億的零售額。而且不加盟、不挂牌,我要求100%自己管理,因為隻有像我這麼堅硬和純潔的心,才能把這件事幹好。
小米要避免成為大公司
我們用投資的方法避免了小米成為一家大公司,我們的生态鍊産品是怎麼做的呢?比如我想做插線闆,我就在全世界範圍内找最牛的人,說服他來創業,我投資占小股,對方占大股,産品一旦達到小米要求,我會幫助他進入小米渠道。
過去用這種方法我投資了55家公司,換在大公司就是55個部門。這55家公司隻有170人在管理,從idea到結構、軟件、硬件全程,是一個巨大的孵化器。如果我要做五六十個部門,會累死人。采用這種模式是因為我不想變成大公司。大公司效率低下,讓所謂的部門負責人全部變成老闆,直接參與市場競争。
這個時間段是我們的一個谷底,今年有三個月供應鍊極度缺貨,負面報道也很多,但我認為反彈馬上就要全面開始了。無論是産品銷量,還是業務規模,或者是商業模式的完善,包括小米過去兩年積累的各種技術将陸續發布,在未來的半年到一年時間裡,會展現一個全新的小米。
上次見到馮小剛,他說小米你不用介紹,我們家幾乎所有東西都是小米。我的目标就是小米要把産品做到極緻,當用戶家裡都用小米武裝的時候,就知道我們有多強大了,這對小米也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新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