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美國攝影畫廊生态分析(下)

美國攝影畫廊生态分析(下)

時間:2024-10-31 07:34:37

編者:9月21—23日,第五屆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PHOTOFAIRSShanghai)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辦。經過嚴格甄選的各家參展畫廊被劃分為兩大版塊—核心(Main)和平台(Platform)。前者彙集了專注于現當代攝影的國際頂尖畫廊,後者則是新興藝術家和國際畫廊的重要平台。随着中國影像市場的興起及其頗具誘惑力的發展前景,越來越多的影像博覽會落地中國,不僅促進了中外攝影師、攝影作品、攝影文化的交流互動,同時為中外攝影畫廊在代理模式、運營方式、市場定位等方面的經驗交流提供了平台。在此背景下,我們推出王瑞《美國攝影畫廊生态分析》一文,旨在為國内同行提供更多可資借鑒的經驗。

格特魯德·泰斯克與霍利霍克别墅合成在一起的影像,洛杉矶好萊塢,1974年。選自《太平洋标準時間:1945-1980洛杉矶藝術》展覽。攝影:艾德蒙·泰斯克(©EdmundTeskeArchives/LaurenceBumpandNilsVidstrand,2001)三、洛杉矶星羅棋布的畫廊和蓬勃發展的藝術區

大家都知道洛杉矶有海灘勝地,也有白雪皚皚,可見摩天大廈,也有荒僻原野。但大部分外國遊客并不知道的是,洛杉矶也如同東岸紐約一樣接納着來自世界各地的當代藝術。過去幾年,國際先鋒藝術家以及頂級畫廊、博物館的陸續落地,使得洛杉矶成為西海岸線上的藝術新戰線。洛杉矶市中心(DowntownLosAngeles)的高樓叢林,現在被當地人稱為DTLA。美國人說紐約有SOHO(SouthofHouston),舊金山有SOMA(SouthofMarket),洛杉矶則有DTLA。(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2016年9月5日20版《洛杉矶,西海岸藝術新戰線》,作者:李茜)

洛杉矶的大都會地理,很難向沒有體驗過她的人做出貼切描述。無論現在的北京和上海多麼像紐約,但是她們都不像洛杉矶。網上一篇發布于2016年7月的文章《藝術新前沿洛杉矶:畫廊以遊牧式的風範運營着》作如是說:

洛杉矶,這座西海岸的陽光之城,時來運轉了。人們議論紛紛,為她能否勝過紐約,成為下一個世界藝術之都而争辯。不過,拿洛杉矶和紐約,或北京,或倫敦相比較,都是一個錯誤,因為洛杉矶擁有的是這些城市所沒有的,有着截然不同的特質。

1.與紐約及北京的高昂物價、稠密人口、窒息節奏和凡事向錢看的态度相比,洛杉矶是個實惠、舒坦、平和的地方。城市的宏大規模為藝術家和畫廊主提供了性價比頗高、采光又好的空間,使他們能放開手腳,創作各種作品,舉辦各種展覽,而不必擔心陷入經費短缺的泥潭。他們可以獨立思考,不受打擾地實驗,或者開幾分鐘車,就近投入大自然的懷抱。洛杉矶生機勃發的藝壇吸引了大量藝術家。在巨型影業和明星文化之側,藝術團體保持着自己固有的氛圍。洛杉矶一直是一個藝術家的城市,但和柏林不同,洛杉矶擁有一支龐大的藏家隊伍,而且他們的收藏風格極其非傳統。他們可以毫不在意地開車前往破敗的地方以拜訪藝術家或者尋訪畫廊。正如《洛杉矶周刊》的凱瑟琳·韋格利(CatherineWagley)所觀察到的,這裡的藝壇“既無中心也無規則—而這不失為一件好事”。

2.除去西岸的固有特色之外,洛杉矶也提供了獨一無二的通向好萊塢、制片公司、高科技公司、情色産業、藝術院校的通道,這成為了新美國藝壇的驅動引擎。另外,這裡還有世界頂尖藝術研究機構:蓋蒂研究所(GettyResearchInstitute)。如今大家湧向洛杉矶,實在是一個符合邏輯的結果。在過去的兩年中,超過五十家新畫廊如雨後春筍般在此湧現,這說明一個嶄新的未來已然誕生。

進入21世紀,美國陷入經濟危機,但在世界藝術市場普遍萎縮的形勢下,洛杉矶的藝術活動反而開始活躍。2011-2012年,由蓋蒂基金會(GettyFoundation)投巨資、花10年時間策劃的南加利福尼亞州所有藝術形式的綜合展覽《太平洋标準時間:1945-1980洛杉矶藝術》(PacificStandardTime:ArtinL.A.19451980),呈現了洛杉矶地區從二戰之後至1980年代的藝術全貌,被譽為“美國藝術史上絕無僅有的、最有企圖心的、規模最大的展覽”。由此形成了西部洛杉矶與東部紐約對峙的美國藝術格局。尤其在當代文化進入娛樂時代的影響下,洛杉矶挾好萊塢世界電影之都和加州多元文化的在地優勢,俨然成為21世紀世界藝術重鎮。

上世紀末的一種文化形态說認為:20世紀的美國是紐約時代,其移民特征是各個族裔文化融彙之“大熔爐”;而21世紀的美國是洛杉矶時代,其移民特征是各個族裔文化多元并存的“沙拉碗”。進入2010年代,洛杉矶人口中來自世界各地各人種的百分比,已然超越白人占據半數。因而形成的多元文化特征,塑造着洛杉矶錯綜複雜而又豐富多彩的藝術文化面貌。

對于洛杉矶,還是當過十來年洛杉矶居民的中國作家阿城說的有那麼點意思:“洛杉矶看上去不像城市,卻又有城市的功能。”組成洛杉矶下屬的“市”級行政區有300多個,藝術畫廊在其間星羅棋布,就像這座城市一樣散漫無際。根據我個人十多年的實地拜訪體驗,将其主要分布地段總結如下:

比佛利山莊(BeverlyHills)商業主街坐落着世界畫廊大鳄高古軒(GagosianGallery),以及幾間與名牌商店銜接開設的高檔畫廊,蔚為“上流社會”的奢侈風景線。好萊塢(Hollywood)有此地最大的攝影器材商店、最專業的影像制作公司,也有世界頂級的費伊/克萊恩畫廊(Fahey/KleinGallery)。走在好萊塢的幾條主幹街區,時不時就會遇見一家藝術畫廊,或者含有藝術品成分的古董店和舊貨店。

海濱城市聖塔莫妮卡(SantaMonica)是洛杉矶的傳統藝術區,其主街的科羅拉多大道是上世紀洛杉矶最著名的畫廊區。1994年,位于26街與密西根大道的物流倉庫被改造為“伯格瑪藝術中心”(BergamotStationArtsCenter)。洛杉矶的地大物“薄”,體現在舊房改造的新型畫廊都有敞亮的空間,在這樣的“藝術基地”,遍布着“玩觀念”的所謂“後現代藝術”。帕薩迪納(Pasadena)是洛杉矶最早形成的城市,每年元旦舉行蜚聲世界的“玫瑰花車遊行”,“玫瑰碗”體育場舉行全美職業球賽,也是世界最大跳蚤市場所在地,少不了高雅的藝術畫廊。洛杉矶伯格瑪畫廊區,2004年。

蓋蒂博物館特展《超速—洛杉矶構造未來1940-1990》,2010年。

洛杉矶藝術畫廊博覽會(LAArtShow),2017年。洛杉矶的畫廊風行,也蔓延進了唐人街,位于牌樓和孫中山像後面的一條中國工藝品商鋪街,在新世紀逐步演變成了“洋人畫廊街”,舉目所見都是後現代西洋畫。

臨近洛杉矶市中心東南方的廢棄工業區,一如當年紐約蘇荷區被窮藝術家進駐而起死回生。被市政府規劃為“藝術區”後,2015年大約有20個畫廊入駐,餐館、酒吧和商店也随之而來。定期舉辦的都市藝術步行活動(DowntownArtWalks),讓人們可以近距離接觸藝術家和畫廊經理人的工作場所。這裡已成為新世紀洛杉矶藝術畫廊區。

既然業界公認“美國依然是當下最大、最富有以及最穩定的藝術品市場”,美國理所當然成為全球藝術市場競争白熱化的國度。除紐約之外,藝術氛圍蒸蒸日上的洛杉矶,也越來越具有競争力。

除了前文提到的《太平洋标準時間:1945-1980洛杉矶藝術》,洛杉矶還舉辦了各種國際藝術博覽會:洛杉矶國際照片展銷博覽會(PhotoLA)、洛杉矶典藏照片交易雅集(ClassicPhotographsLA)、巴黎國際照片展銷博覽會洛杉矶分會(ParisPhotoLA),以及包含影像作品的洛杉矶藝術畫廊博覽會(LAArtShow)。

據最新消息,弗裡茲藝術博覽會(FriezeArtFair)宣布将于2019年舉辦其在洛杉矶的首秀,洛杉矶也因此成為繼倫敦、紐約之後博覽會進駐的第三座城市。2003年,英國《弗裡茲》雜志(Frieze)創始人阿曼達·夏普(AmandaSharp)和馬修·斯洛托夫(MatthewSlotover)在倫敦舉辦了緻力于當代藝術的大型博覽會(FriezeLondon),此後十年間其規模擴大了一倍,成為業界盛會。2014年此組織在中國推出第一屆上海藝術影像展(PhotoShanghai),2016年在美國舉辦第一屆舊金山國際照片交易會(PhotoSanFrancisco)。洛杉矶高古軒畫廊坐落在世界聞名的比佛利山莊,2010年。洛杉矶的高古軒畫廊

拉裡·高古軒(LarryGagosian)是全球畫廊界的标杆人物,1945年出生在洛杉矶一個亞美尼亞裔移民家庭,1963-1969年考入加州大學洛杉矶分校英語文學專業,獲得學士學位。1979年高古軒在洛杉矶創辦了第一家以自己姓氏命名的畫廊,1985年在蘇荷區開設了第二家畫廊。此後高古軒在英國倫敦,法國巴黎,意大利羅馬,希臘雅典,瑞士日内瓦和中國香港等地,共開設分支畫廊15處之多,2016年重返美國西海岸另一座重要城市舊金山,開設第16家高古軒畫廊。現今高古軒畫廊代理的藝術家,幾乎囊括了近半個世紀以來所有世界頂級藝術家。

洛杉矶的高古軒畫廊坐落在比佛利山莊的高檔商業街頭,這座于1995年擴建的新高古軒畫廊,由曾經設計過蓋蒂博物館的美國金牌建築師理查德·邁耶爾(RichardMeier)設計。畫廊擴建後舉辦過現代繪畫大師畢加索(PabloPicasso)、李奇登斯坦(RoyLichtenstein)的個展,以及抽象表現主義藝術群展等;還舉辦過南·戈爾丁(NanGoldin)、傑夫·孔斯(JeffKoons)、理查德·普林斯(RichardPrince)等攝影師個展,包括首創“百萬美元照片”的德國攝影師安德烈亞斯·古爾斯基(AndreasGursky)。

2013年《藝術銀行》雜志發表了一篇曹冰沁撰寫的文章《從高古軒畫廊看美國畫廊帝國的興衰史》,如此講述高古軒畫廊的商業模式:

高古軒堪稱畫廊業傳奇,但在業内許多藏家與同行畫廊主眼中,高古軒卻近乎臭名昭著:他挖角成熟藝術家、無底線哄擡當代藝術品價格、屢次将收藏家無意轉手的藝術作品率先許給買家的行為,違反了傳統畫廊生意對買家賣家的誠信義務。即使在申請加入權威的美國畫廊協會10年以後,高古軒仍未收到協會的準入邀請成為會員。盡管業内争議不斷,但高古軒展覽的重要性早已超越了一般的傳統大牌畫廊,如同安迪·沃霍爾美術館館長埃裡克·辛納(EricShiner)所說:“在衆多層面上,一位藝術家得到在高古軒畫廊的展覽機會,就同能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或泰特現代藝術館(TateModern)辦展一樣。”

……對于高古軒的商業模式,藝術圈廣為熟知的基本策略包括以下幾點:從來沒有興趣挖掘培養年輕的未成名藝術家,善于發現挖角已有穩定事業根基的事業中期藝術家(midcareerartists)、成熟藝術家(establishedartists)與最具市場潛力的藝術家(mostmarketableartists),與他們合作、強力宣傳并竭盡所能快速将作品價格推擡到最高。當然,在世界主要藝術市場廣開分畫廊也是該畫廊的重要商業策略之一……這種商業策略到底能再走多遠仍不清晰。然而可以确定的一點是,高古軒的崛起和這種畫廊模式與我們所處的曆史時代特征和藝術市場大環境是具有必然聯系的。

在高古軒所處的當下,随着全球化越來越徹底,世界各地的文化産業比任何時候都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這種形勢下,文化産品與藝術品的交易與流向也更自由。高古軒或許是第一個看到這種全球藝術市場的結構性變化所帶來的機遇和赢利潛能的畫廊了。伴随着這種全球藝術市場的結構變革,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全球社會及藝術收藏風潮還呈現了如下幾個完全不同于過去任何一個時代的現象:首先,全球非歐美地區新貴收藏力量的湧現(例如俄國、中國、中東等);其次,越來越多在世界各地舉辦的藝術博覽會(如巴塞爾藝術博覽會)使得各個主流藝術市場(如紐約、倫敦或香港)之間的界限愈加模糊;另外,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當代藝術越來越變成了一種世界範圍内财富階層追逐的時尚崇拜,大牌客戶争相購買被大牌畫廊代理的甚至是從其他畫廊挖來的大牌藝術家變得日益普遍。拳擊,2011年,選自洛杉矶高古軒畫廊展覽《回聲》(Echoes)。攝影:傑夫·沃爾(©JeffWall)《秃鷹》雜志(Vulture)在今年1月做了一篇關于高古軒的深入報道,這篇報道詳細記錄了在蘇富比倫敦當代藝術夜場拍賣前猶太裔大藏家阿爾伯多·穆格拉比(AlbertoMugrabi)與拉裡·高古軒對于共同協作、策略性地防止兩幅即将拍賣的沃霍爾作品流拍的電話交流過程……高古軒與穆格拉比家族收藏了一部分相同的藝術家作品,有時甚至一起購買;雙方雖然在資産投入上不一定完全對等,但這變成了确保他們在相同藝術家上共同投資、共同承擔風險的一種象征。因此,當他們投資的藝術家作品在拍賣市場上會有被拍賣行買進的風險時,為了保證這些藝術家作品價格的總體穩定和各自資産的穩步上升,他們便會用策略性購買與擡高價格的方法“管理”和影響市場。在高古軒崛起的過去25年裡,藝術市場的變化受到了華爾街資本迅速發展的巨大影響,這也造就了一部分高古軒的客戶藏家與上述穆格拉比家族相似的藝術與對沖基金雙螺旋型的思維方式。無論他們作為文化贊助者的慈心到底如何,總之他們是決不會允許自己購買投資失敗的藝術品的。這種藏家中群體性的思維變化和他們與高古軒本人商業思維的相似性也是造就高古軒畫廊帝國的原因之一。

在藝術家與畫廊的關系方面,高古軒最近更成了話題中心:在長期合作的國際超級大牌藝術家赫斯特與草間彌生相繼與高古軒解約後,湯姆·弗裡德曼(TomFriedman)與菲利普·塔菲(PhilipTaaffe)也随赫斯特離開高古軒尋找了新的代理畫廊……現在他們要的不一樣了:赫斯特想要放慢自己創作的速度,也厭倦了高古軒式無窮無盡的藝術買賣,而高古軒卻控制欲過強、過于注重牟利……而草間彌生顯然對與高古軒之間的合作關系積壓了多年不滿。在她身邊工作的人曾經在私下抱怨高古軒有意對草間隐瞞多個重要決定,例如她的作品将被如何展覽、哪些作品會被展出,以及在她本人不知情的情況下擡高作品銷售價格。

十分明顯的是,李歐··卡斯特裡(LeoCastelli,美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傳奇畫廊主—編者注)與高古軒對藝術家代理和培養采取的策略是完全不同的。卡斯特裡雖然深深地相信并支持與他合作的藝術家,但通常他并不被視作一名成功的商人,他堅信代理藝術家的成功是建立在他與其他畫廊業同行分享這些藝術家的基礎上,這樣才能最大程度上将他的藝術家呈現給原先接觸不到的新市場。然而對高古軒來說,他在新市場實現最大擴張和最大利益的方法是聯合其他資本、操控市場與将他的畫廊帝國連鎖到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地域。

一位同時認識卡斯特裡與高古軒的業内人士說:“李歐要是活在現在這個時代并不會成為一個偉大的藝術經紀人,因為金錢實在太誘惑了,而拉裡如果處在卡斯特裡的年代也并不會成功。”對于今天我們國内的畫廊業來說,僵化拷貝某一個所謂傳奇畫廊的商業模式或試圖在過去的經驗中尋找最佳運營方法并不能對本土畫廊業未來發展帶來任何保證。因為藝術市場與藝術經紀這個職業都是在永恒變化中的,隻有深切理解它們這種充滿活力且不停變革的本質才能給國内畫廊業帶來具有無限潛力的未來。

洛杉矶高古軒畫廊的古爾斯基展覽,2010年。

費伊/克萊恩攝影畫廊展廳,2009年。費伊/克萊恩攝影畫廊業主辦公室,2009年。費伊/克萊恩攝影畫廊

位于美國洛杉矶好萊塢的費伊/克萊恩畫廊的主題作品展廳、經銷照片展室、業主辦公室、雇員工作室和裝幀作坊,都具備世界頂級的專業規模。尤其是邁進那一大間經銷照片展室兼接待室,環顧滿布四周牆面的名家名作,目睹世界攝影史的若幹經典真迹,怎不令人望而驚歎。

1987年5月,大衛·費伊(DavidFahey)與蘭迪·克萊恩·德夫林(RandeeKleinDevlin)聯手創建了費伊/克萊恩畫廊,營銷藝術照片、繪畫和雕塑等藝術品;自1990年7月以來,側重于展銷珍稀、經典和當代攝影照片,并以其專業性成為當今世界一流的攝影畫廊。

費伊/克萊恩畫廊代理的攝影師陣容卓越:歐文·佩恩(IrvingPenn)、霍斯特·霍斯特(HorstP.Horst)、彼得·比爾德(PeterBeard)、曼·瑞(ManRay)、亨利·卡蒂埃-布勒松(HenriCartierBresson)、瑪麗·艾倫·馬克(MaryEllenMark)、威廉·克萊因(WilliamKlein)、布魯斯·韋伯(BruceWeber)、艾倫·金斯堡(AllenGinsberg)、蒂娜·瑪多蒂(TinaModotti)和愛德華·韋斯頓(EdwardWeston)等。

畫廊現收存8000多幅藝術照片,包括肖像、裸體、風景、靜物、紀實攝影和當代攝影等所有流派的作品。畫廊宗旨為“緻力于通過展銷20世紀和當代藝術照片,提升公衆欣賞攝影媒介的能力。”為此,在其3800平方英尺的畫廊主題展廳,每五周定期推出兩場單獨的個人作品展覽或者聯展。其中許多展覽都有罕見的精彩疊現,例如黛安·阿勃絲(DianeArbus)的個展,呈現的是由其家族提供原底所制作的中幅黑白照片,截然有别于她生前的小幅原作。2013年5月-7月的主題展《承受:與中國體操運動員的親密之旅》,展出了有史以來唯一被官方授權可自由拍攝中國體操運動員訓練景象的兩位英國攝影師喬納森·安德森(JonathanAnderson)和埃德溫·勞(EdwinLow)的作品。展覽通過表現運動員的訓練情景,揭示了運動員的理想和對人體限制之間的緊張關系。

費伊/克萊恩畫廊的業務并不局限于藝術照片展銷,還包括為攝影師在世界各地博物館和畫廊策劃舉辦展覽,平均每年舉辦10場展覽。同時為配合展覽,還編輯出版攝影專著圖錄等印刷品。

作為畫廊總監和策展人,大衛·費伊在将畫廊打造成業界翹楚的過程中居功至偉。《美國攝影》雜志于1994年和2005年,兩度将大衛·費伊列入“世界最重要的百名攝影人”排行榜。入選理由是“自1987年以來一直在其位于洛杉矶的畫廊展示攝影師的優秀作品,大衛·費伊還把攝影師赫伯·瑞茲(HerbRitts)的作品在世界各地畫廊展出。事實上,他的畫廊已成為攝影藝術作品的主要供應商,他巧妙地将好萊塢的魅力與照相機的智慧結合起來。”

在攝影作品已然成為重大收藏門類的當今社會,創紀錄的照片拍賣價格将繼續提升,世界各大博物館和美術館紛紛建立并擴大其攝影部門,費伊/克萊恩畫廊作為中間運行環節的二級市場機構,為傳播和繁榮攝影文化發揮了重要作用。體操館,選自費伊/克萊恩攝影畫廊展覽《承受:與中國體操運動員的親密之旅》。攝影:喬納森·安德森埃德溫·勞(©Anderson&Low)

平衡木訓練,選自費伊/克萊恩攝影畫廊展覽《承受:與中國體操運動員的親密之旅》。攝影:喬納森·安德森埃德溫·勞(©Anderson&Low)

史蒂芬·科恩畫廊舉辦的曾廣智攝影作品展,2005年。

史蒂芬·科恩畫廊内景,2010年。史蒂芬·科恩畫廊

史蒂芬·科恩(StephenCohen)在1979年進入洛杉矶畫廊界,起初是作為“照相機影像”藝術家協會的執行指導,參與策劃了一個攝影展覽。1981年他以私人經紀人的身份開始了自己的生意。“1985年,我首次周遊美國,專門走訪各個博物館和各種收藏機構。在1991年秋天策劃組織首屆洛杉矶照片展銷會之前,我每年都有兩次離開洛杉矶,總共花上六七個月的時間外出做商業旅行。”

科恩的照片買賣生意做開之餘,他覺得拎着大包照片東奔西跑太疲累,于是想出了舉辦照片展銷會的主意。1991年,他策劃了第一屆洛杉矶國際照片展銷會(PhotoLA),預計能來300人,結果湧來1400多人,交易額達到50萬美元。之後他相繼創立了舊金山照片展銷會(PhotoSF)、紐約照片展銷會(PhotoNY),以及邁阿密照片展銷會(PhotoMiami)。這一系列照片展銷會,于每年年初、年中和年末,分别在美國幾個大都市舉辦,日益受到全球攝影界關注,影響力越來越大。

1994年,科恩在洛杉矶的好萊塢開設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史蒂芬·科恩畫廊(TheStephenCohenGallery)。一方面他以畫廊為依托,維持和拓展洛杉矶國際照片展銷會的事務;一方面在照片展銷會的其餘時間裡,做畫廊的日常經營業務,主要是舉辦個人攝影展覽,以及經銷珍稀和現代攝影作品。史蒂芬·科恩畫廊的經銷策略是兼收并蓄,既展銷名家名作如加拿大籍華裔藝術家曾廣智的攝影作品、日本攝影師森山大道的黑白照片等;同時将民間藝術家的各種自攝影創作納入展銷範圍,充分體現出“美國的風格就是無風格”之文化精神。

2016年因年邁和健康原因,科恩關閉了他在洛杉矶好萊塢的畫廊,并出售了他一手打造的洛杉矶國際照片展銷會品牌。從業界退休後的科恩,僅以個體照片經紀人的身份繼續其照片生意和參展洛杉矶國際照片展銷會。洛杉矶的徕卡畫廊外景,2016年。

洛杉矶的徕卡畫廊攝影圖書陳列櫃,2016年。徕卡畫廊

洛杉矶的徕卡畫廊(LeicaStoreandGalleryLosAngeles)始于2013年,位于西好萊塢的設計區,在全球開設的諸多徕卡畫廊中較為年輕。畫廊和徕卡專賣店共用8000平方英尺的空間。一樓設有徕卡經典相機和光學産品展示櫃、精選攝影畫冊書櫥、圖印服務、貴賓休息室和咖啡吧。二樓為環繞式攝影畫廊,展示專題影展和珍稀照片,其中大都是用徕卡相機拍攝的各類照片,徕卡圖書館收藏罕見的珍藏版和簽名本攝影書籍。

第一家徕卡畫廊于1976年成立于徕卡相機公司總部所在地德國“光學之城”威茲勒(Wetzlar),這座曾經孕育了歌德經典名著《少年維特之煩惱》的古老而浪漫的小城,也誕生了德國經典徕卡相機。德國的另一家徕卡畫廊位于法蘭克福市中心的歌德故居附近,2004年由徕卡公司與其合作夥伴Rahn公司開設,展覽囊括從紀實攝影到藝術攝影等各類題材。捷克布拉格的徕卡畫廊坐落在布拉格市中心,是布拉格唯一的攝影畫廊,因而成為攝影專業人士和愛好者的聚會場所。除了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展覽,畫廊還側重于展示當代捷克和斯洛伐克攝影師的作品。意大利米蘭的徕卡畫廊在迷人的大教堂廣場,畫廊展出過去和現在最重要的攝影師作品,并定期舉行講座,畫廊商店提供意大利和國際攝影師的最佳照片和圖書。波蘭華沙的徕卡畫廊開設于2010年,着眼于多樣化的當代攝影作品,同時關注記錄類攝影。奧地利薩爾茨堡的徕卡畫廊于2008年開放,畫廊的重點是追求多樣性:既有過去的,也有當下的;既有知名的,也有未成名的。

南美第一家徕卡畫廊開設在巴西聖保羅,是一座1930年代裝飾風格的建築,占地約200平方米。畫廊的目标是支持藝術家,開展學術研讨,使攝影、旅遊及展陳聯系緊密。

新加坡的徕卡畫廊坐落于标志性的萊佛士酒店,畫廊宗旨是通過影展分享攝影的樂趣及對攝影的熱愛,讓觀衆可以直觀感受攝影作品豐富的情感。日本京都的徕卡畫廊,位于知名觀光景點“祇園”的花見小路,這裡曾經是京都藝伎最興盛的地區。徕卡公司将這座大約100年曆史的茶室翻修裝潢,完整保留了日本古典建築的和式風貌,并賦予它全新的生命。東京的徕卡畫廊開設于2006年,坐落在徕卡銀座專賣店二樓。畫廊每年舉辦四次展覽,還提供專業圖片輸出服務,并設圖書館收藏攝影圖書。

将徕卡标志跟社會文化融為一體,大概是徕卡公司最具特色的企業文化。我在洛杉矶徕卡畫廊的最大收獲是在攝影書架上首次遇到亨利·卡蒂埃-布勒松(Henricartiier-Bresson)的英文版著作《決定性瞬間》,書裡登載他于1948-1949年拍攝的中國影像,其中大多數在其他圖書裡從未見過。我不禁感歎,布勒松那年和後來在中國拍攝了多少照片!此外,一直有評論說某某的哪本影集是“攝影的聖經”,在此書尾頁,我第一次見到其英文措詞:ABIBLEFORPHOTOGRAPHERS。dnj攝影畫廊舉辦的展覽《來自中國的當代攝影》,2008年。

創辦洛杉矶dnj攝影畫廊的勳伯格夫婦,2008年。dnj攝影畫廊

dnj攝影畫廊(dnjgallery)于2008年在好萊塢緊鄰費伊/克萊恩畫廊開設。畫廊的業務宗旨是:“藝術是創新和思考的出路,畫廊緻力于發現探索型的藝術家,介紹新興和成熟的藝術家的當代作品,同時展示廣泛的創作主題和個性化的表達技藝。畫廊每天都會帶來新想法和看待周圍世界的新方式。”在朋友的引薦下,我策劃了畫廊其中一個開幕展—《來自中國的當代攝影》(ContemporaryPhotographyFromChina),展出了姜健、王福春、宋朝、高鴻勳、王彤、雷本本、陳曉玲和裴學紅8位中國攝影師的作品。1980年代以前,攝影在中國主要作為政治宣傳工具而存在,1980年代随着改革開放的深入,攝影逐漸作為一門藝術獲得發展。1990年代中期,中國的“實驗攝影”成為“前衛藝術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世紀到來之際,中國的當代藝術被頻繁引介進美國紐約、芝加哥等文化重鎮。dnj畫廊舉辦的《來自中國的當代攝影》,則是在洛杉矶主流文化界首次推出中國攝影師的專題影展。2010年畫廊遷到聖塔莫妮卡的伯格瑪畫廊區,擁有了更大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dnj畫廊幾乎不展出名家名作,而注重具有實驗和探索精神的創意之作。其策展方針契合紐約國際攝影中心資深策展人菲利普斯的觀念:當下世界各國優秀攝影藝術家層出不窮,出現了“供過于求”的現象,這對策展人提出了更多挑戰,需要他們具備國際化的視野,定期參觀一些有潛力藝術家的工作室,以此考察他們的創作過程和新作品的動向,并從中發掘真正成熟的作品。

皮特·費特曼(PeterFetterman)出生于英國倫敦,起初是電影制片人和照片收藏家。1990年代初,他在倫敦創建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皮特·費特曼攝影畫廊(PeterFettermanGallery)。1994年伯格瑪藝術中心建成後,皮特·費特曼攝影畫廊率先進駐,而且是當時唯一的攝影畫廊。

皮特·費特曼畫廊的照片經營側重于“人文攝影”(HumanistPhotography),名家作品包括亨利·卡蒂埃-布勒松、塞巴斯提奧·薩爾加多(SrbastiaoSalgado)、史蒂文·麥凱瑞(StevenMcCurry)、安塞爾·亞當斯(AnselAdams)、保羅·卡普尼格羅(PaulCaponigro)、威利·羅尼(WillyRonis)、安德烈·柯特茲(AndreKertesz)、曼努埃爾·阿瓦雷茲·布拉沃(MannuelAlvarezBravo)、莉蓮·巴斯曼(LillianBassman)、潘提·薩瑪拉提(PenttiSammallahti)、史蒂芬·威克斯(StephenWikes)、傑弗瑞·康雷(JeffreyConley)等。

走進皮特·費特曼畫廊,俨然進入一座攝影藝術博物館。寬敞的主展廳定時更換的主題展覽,總會給你帶來意外驚喜。還有一間展示薩爾加多作品和豪華版巨型畫冊的展廳,其精美之緻令人歎為觀止。這是我見過的最講究畫廊環境設計的攝影畫廊,真正體現了其廣告詞“費特曼和他的團隊緻力于在親密友好的沙龍環境中,提升公衆和客戶對攝影這種最強大媒體的認識和欣賞。”

皮特·費特曼畫廊的一大名家攝影作品收藏是布勒松的中幅黑白銀鹽照片。2011年初,畫廊在先後舉行的洛杉矶國際照片展銷會和洛杉矶藝術展銷會上,以自家存貨富裕的照片藝術市場硬通貨—布勒松和薩爾加多的大量原作照片,在經濟低迷期裡收獲頗豐。

皮特·費特曼畫廊是國際級照片交易會場的必到之客。2014年畫廊參加了首屆中國上海藝術影像展,那是費特曼先生從未見過的大陣仗,但也是他唯一在生意上顆粒無收的遭際—沒完沒了的人流,不停地拍照,可是誰都不買。皮特·費特曼攝影畫廊,2013年。

皮特·費特曼攝影畫廊的亨利·卡蒂埃-布勒松珍品照片參展洛杉矶藝術展銷會,2011年。

羅斯畫廊舉辦的馬丁·帕爾影像作品展,2011年。

帳篷相機攝影:歐洲山毛榉,英國倫敦北部漢普斯特荒野,2017年。攝影:阿貝拉多·莫瑞爾(©AbelardoMorell)羅斯畫廊

由羅斯·索薩納(RoseShoshana)以自己名字創建于1991年的羅斯畫廊(RoseGallery),位于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矶伯格瑪藝術中心,是國際公認的經營20、21世紀紙上藝術作品,并側重于攝影照片的畫廊。除了每六個月更換的展覽之外,羅斯畫廊還參展美國和國際重要藝術博覽會。羅斯畫廊代理的現當代攝影藝術家包括:多蘿西娅·蘭格(DorotheaLange)、威廉·埃格爾斯頓(WilliamEggleston)、葛拉希拉·伊圖碧德(GraciclaItubide)、馬丁·帕爾(MartinParr)等。

我印象最深的羅斯畫廊攝影展覽,一是2011年1月的馬丁·帕爾影像作品展,展出了一批利用照片制作的相當于“裝置藝術”的小型立體作品,為烘托展場的整體意趣,特别在展牆上敷印了三個巨幅的馬丁·帕爾半身像,其中之一為黑白負像。這是獨具匠心的展覽設計,凸顯了羅斯畫廊的專業素質。

二是2018年1月古巴裔美國攝影師阿貝拉多·莫瑞爾(AbelardoMorell)的新作展覽。莫瑞爾以“相機暗箱”(CameraObscura)系列黑白照片奠定了他在當代攝影藝術史上的地位,他把世界攝影史開篇的“小孔成像”原理,古為今用拍出富有當代精神的藝術影像。這個在觀念上相當于折返攝影史原點的拍攝效果,令他欣喜不已:“第一張照片曝光了8個小時,照的時候我覺得我好像是攝影術的發明者,激動極了,并且這個成像的全部過程和它的結果都是自然的,所以我非常喜歡它。”此次在羅斯畫廊的展覽是莫瑞爾在英格蘭原野,利用帳篷頂部的一個小孔将周圍的景觀投射到土地上的作品,彩色照片效果宛若19世紀浪漫主義畫家約翰·康斯特布爾(JohnConstable)的風景油畫。

羅斯畫廊緻力于藝術品收藏的持續發展,雖然策展項目大多以攝影作品為主,但近年來經營品種已經擴展到設計、書籍制作和雕塑等媒介的藝術家。三、其他地區的特色畫廊自然影像畫廊外景,2010年。

自然影像畫廊内部,2010年。自然影像畫廊

拉荷亞(LaJolla)是美國加州最南部跟墨西哥接壤的聖疊戈市(SanDiego)的一個海濱地區。拉荷亞市中心分布着精品商店、露天咖啡館、藝術博物館和古老的教堂,當然也有衆多藝術畫廊。在市中心主幹道上,除了幾家經營工藝美術制品和繪畫雕塑品的畫廊外,還有一間專門經銷私人攝影照片的自然影像畫廊(ImagesofNatureGallery),這是被譽為“傳奇自然攝影師”的托馬斯·曼格爾森(ThomasDmangelsen)開設的連鎖攝影畫廊之一。

“作為這個時代最多産的自然攝影師之一,托馬斯·曼格爾森是一名環境保護主義者,也是一位攝影藝術家。”他被《戶外攝影》雜志評為“40位最具影響力的自然攝影師”之一。1978年曼格爾森在懷俄明州傑克遜開設了第一家自然影像畫廊,随後,他又陸續在美國多地開設了連鎖畫廊。

像曼格爾森這種私人畫廊,一般都連鎖化地開設在美國藝術重鎮和旅遊勝地的繁華商業區,屬于拍攝和經營雙豐收的畫廊之列。其成功之道,除了自然攝影的高成本和拍攝難度之外,還有美國社會對野生動物題材的普遍喜愛。在美國,戶外攝影(OutdoorPhtography)極具群衆基礎,就像中國的風光攝影。戶外攝影照片大都用于家庭客廳及機構辦公室的室内裝飾,因此具有廣泛的銷售市場。美國的攝影市場分類精細,可以說,每一類題材都有其生存空間。卡梅爾小鎮街頭的韋斯頓攝影畫廊,2008年。

韋斯頓攝影畫廊展銷的安塞爾·亞當斯照片,2005年。韋斯頓攝影畫廊

距離舊金山不遠的卡梅爾(Carmel)是一個充滿藝術氣息的海濱小鎮。這裡綠樹成蔭,鮮花盛開,掩映其中的是一家家藝術畫廊。中國著名畫家張大千曾于1969年遷居于此,為其宅邸命名“可以居”。卡梅爾的早期居民大都是自由藝術家,世界攝影史上f/64攝影群體代表人物安塞爾·亞當斯和愛德華·韋斯頓(EdwardWeston)等人,曾将此地作為實踐“純影派”攝影藝術的根據地,而且都在此安家落戶。

卡梅爾後來确實因為有了亞當斯和韋斯頓這樣的居民而名聲遠揚,許多世界攝影史上的經典之作,便拍攝于此地并在他們的工作室裡誕生。1984年4月22日亞當斯在卡梅爾逝世。而今名家已遠,作品永存史冊。韋斯頓的後人仍然居住在卡梅爾小鎮,開設了這家攝影畫廊,主打亞當斯和韋斯頓留下的那些經典之作。

進入韋斯頓攝影畫廊,本以為在自家經營的畫廊裡面,韋斯頓的作品一定很多。其實不然,畫廊主隻是在正門入口處陳列着一面牆的韋斯頓作品。當然,都是他的經典名作,售價每張幾千美元不等。而亞當斯的作品,無論從數量上、幅面上,還是價格上,都比韋斯頓的作品吸引人。畫廊還經營一些世界當代名家的作品,包括布勒松簽名的社會紀實類經典名作,這是畫廊主要經營的唯美風格照片的唯一例外。安塞爾·亞當斯攝影畫廊外景,優勝美地國家公園,2008年。

安塞爾·亞當斯攝影畫廊内部,優勝美地國家公園,2008年。安塞爾·亞當斯畫廊

安塞爾·亞當斯14歲時與父母同遊“優勝美地”(Yosemite),此地的壯觀美景改變了這個夢想成為鋼琴家的少年的人生志向。他用父母贈送的一台柯達牌布朗尼方形相機拍下了自己的第一張照片,由此開啟了攝影生涯。自從第一次見到這片令人迷醉的地方,此後每年他都要專程到此旅行攝影。1937年亞當斯遷居優勝美地,他對這裡傾注着“百看不厭,百拍不煩”的感情,一直持續到1984年去世。

亞當斯被視為“美國有史以來最大衆化的攝影師”。他将攝影技術的實驗與鑽研精神貫徹到極緻,由他本人親自拍攝制作的精彩作品,最終成為黑白藝術照片無與倫比的典範。亞當斯的美國西部風光攝影,不但促成了優勝美地國家公園的設立與自然環境保護工作的行政立法,而且以其精湛的攝影形式,展現出西部風光細緻動人的景觀,因而成為美國自然生态環境保護的一名象征人物。

安塞爾·亞當斯攝影畫廊坐落在優勝美地國家公園裡遊客如織的地方,這裡有用他的原底片印放的有基金會證書的經典名作照片,還有他撰著的圖書和各種名作衍生紀念品。亞當斯的攝影美學風格有其深入人心的隽永魅力,而亞當斯的風光攝影模式在數碼時代依然具有生命力。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