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本質上是研究财富的科學,研究國富國窮,研究企業靠什麼賺錢,研究個人靠什麼緻富。過去10年,國人聽得最多的就是“風口”,一輪一輪的财富風口,撩撥着對财富極端渴望的國人的心緒。所謂風口來,雙眼皮的老母豬都能變成富婆。
在各種風口煙消雲散之後,我卻發現,過去10年那些所謂的風口隻是海市蜃樓,似乎從來沒有來過。中國企業在過去10年賺錢的邏輯和财富的來源基本沒有變,10年前靠什麼賺錢,10年後,這些領域即使經曆财富的台風洗劫,我自巋然不動。
要想證明這一點,隻要看看《财富》500強10年來上榜企業的變化就基本可以窺探個究竟。
今年的《财富》500強榜單,中國企業的上榜數量達到了創紀錄的120家,距離排名榜首的美國(126家)隻差6家。美國的榜首位置可謂岌岌可危,也遠遠把排在第三位的日本(52家)甩在後面。
往前推10年,2008年,中國入圍企業的數量隻有35家,當時美國是153家,日本是64家,誰能想到10年後中國入圍企業能達到如此數量級。從過去10年中國經濟的發展看,中國經濟似乎就是為挑戰各種榜單而存在的。
《财富》500強一直被視為全球經濟的一面鏡子。多年以來,盡管全球經濟版圖經曆了滄桑巨變,國際上對《财富》500強的重視程度并未有太多的改變。
從重要性上而言,500強大約占據了全球生産的40%、國際貿易的50%、國際技術貿易的60%和國際直接投資的90%,的确代表了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是一個國家最大的經濟“名片”。
從這個角度而言,今年中國入圍企業達到120家的确可喜可賀。然而,如果分析這10年入圍企業的一些細節,如行業、賺錢領域就會發現,中國經濟在這方面和10年前真的沒有太大區别。
第一,就中國企業入圍的行業看,這10年中國入圍的企業基本分布在石油、金融、電力、鋼鐵、汽車、煤炭、有色金屬等領域,10年來,行業分布的狀況基本沒有改變。這些行業要麼屬于壟斷領域,要麼屬于産能過剩領域,要麼屬于虧損大戶;
第二,500強最賺錢公司排名前十的公司為:蘋果、英美煙草、伯克希爾·哈撒韋、中國工商銀行、三星電子、中國建設銀行、威瑞森電信、美國電話電報公司、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工農中建全部入圍前十;
第三,中國入圍500強的銀行有10家,美國有8家,中國10家銀行的平均利潤是179億美元,美國8家銀行的平均利潤是96億美元。中國10家銀行的總利潤更是占了111家中國大陸公司總利潤的50.7%。這意味着,上榜的111家中國企業,一半以上的利潤是10家銀行賺的;
第四,《财富》500強入圍的房地産企業總共有5家,全部來自中國,分别是恒大、萬科、碧桂園、綠地和保利,其他國家沒有一家房地産企業入圍。這隻是純粹做房地産的,如果考慮到還有很多入圍的企業也有房地産闆塊,可以說,中國房地産為《财富》500強做出了突出貢獻。改變了《财富》500強的版圖。
以上三點,究其本質而言,無非反應了中國當下賺錢的邏輯:
其一,賺壟斷的錢。無論是政策壟斷性的金融企業,還是行業壟斷性的電信企業,以及資源壟斷性的石油企業,他們賺錢的邏輯是壟斷;
其二,靠銀行賺錢。10家入圍的銀行利潤超過了入圍企業利潤的50%,說明實體經濟為銀行打工,融資貴的确是事實;
其三,靠房地産賺錢。全球總共隻有5家房地産企業入圍500強,全部來自中國,房地産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之大可見一斑。
這是10年前我的發現,10年後,這個結論不僅沒有太大改變,反而更加強化。如果說稍微有所變化,那就是一些中國的互聯網企業相繼殺入500強,比如阿裡巴巴、京東、騰訊。這些企業,借助過去10年全球互聯網和大數據的崛起,在某種程度上改變着中國财富的風口,但很顯然,他們并沒有改變中國經濟的基因。
我曾在10年前,對于靠壟斷、金融和房地産賺錢的中國模式的後果進行過分析:一旦壟斷、金融和房地産成為一個國家企業的主要利潤來源,不可避免的結果就是産業的空心化和經濟的虛拟化。
一方面,在占有壟斷資源的情況下,企業無心通過提高技術含量賺錢,另一方面,在做實業的利潤偏低,和整體環境比較差的情況下,通過理财和房地産投資,就成了絕大多數企業最理性的選擇。
對中國這樣一個大國經濟體而言,大批企業的崛起無疑很重要,但如果這些企業賺取财富的路徑主要靠壟斷、房地産和金融,這樣的賺錢模式是不可能持續的。這種模式最終的結果就是沒有人願意去做實業,大家都在追逐虛幻的财富,都想着通過壟斷、金融和房地産去分配财富,而不是創造财富,整個經濟體将演化成一個隻追逐财富分配,而不創造财富的“傳銷化”體系。
這種體系,在泡沫膨脹的時候給人很多美輪美奂的财富幻覺,一旦泡沫破滅,則會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到了該改變的時候了。